“軟銀化”騰訊,正憑藉資本讓中國互聯網新老巨頭站隊

亞太日報評論員 王超

《經濟學人》最近一期的封面叫做“1000億美元的賭局”。這篇文章介紹的正是孫正義1000億美元遠景基金。

孫正義的遠景基金既不能用傳統的私募來概括,也不能用風險資本來歸納。

高達1000億美元的一期遠景基金打破了工業界的規則,也擊碎了幾十年來的資本邏輯。它比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基金還大四倍,2017年遠景資本一家的投資,就相當於整個美國風險資本的投資。

有一個風險資本創始人說遠景基金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投資機構”。

“軟銀化”騰訊,正憑藉資本讓中國互聯網新老巨頭站隊

軟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正義

不過,起碼在中國,遠景基金仍然稱不上最有權勢。軟銀雖然也投資了滴滴等公司,但滴滴顯然是另外一家巨頭的佈局。

這就是騰訊,越來越像軟銀的一家公司。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統計,騰訊過去五年參與了277項投資,軟銀只有175項。在總金額上,騰訊也以450億美元超過軟銀的430億美元。

騰訊正在起變化。

曾經中國最具創新力、最有活力、擁有中國最多互聯網用戶的公司,正在投資機構化,由高盛出身的銀行家出手改造,成為一家跟遠景基金並駕齊驅的機構。

騰訊的可怕之處在於,中國的新老巨頭,都在它的資本佈局之下站隊。中國排名第四的互聯網公司京東,新興公司TMD中的滴滴和美團,其最大的外部股東都是騰訊。

搜狗、獵豹等工具型公司,也早就被騰訊通過注入業務和資金的方式入股。

騰訊的控股方式非常“騰訊化”,既不謀求壓倒性的佔股比例,也不要求在投票權上有掌控力。

它的指導原則是,以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

騰訊的入股比例,穩定在10%~25%之間,保證騰訊擁有投資收益、董事會席位,又不至於像阿里巴巴那樣投入鉅額資金。

騰訊的操控模式,越來越像是一架精密的投資儀器。

操盤投資的人,並不是馬化騰,騰訊的投資,也沒有投行的幫忙,因為騰訊內部投行人才濟濟。

騰訊總裁劉熾平,曾經在高盛亞洲工作;騰訊首席戰略官James Mitchell,也曾經是高盛的員工,負責媒體溝通和娛樂研究。

騰訊的核心業務不斷收縮,變成核動力和策源地。經過多年的剝離和演化,騰訊的核心業務只剩下三個——社交、遊戲和媒體。

遊戲是騰訊最大的現金牛,通過旗下幾大遊戲工作室不斷研發新遊戲,合作並收購新興的國外遊戲。

“軟銀化”騰訊,正憑藉資本讓中國互聯網新老巨頭站隊

圍繞騰訊核心圈層,是騰訊繫上市公司。這些公司演化自騰訊業務,結合了其他公司,依靠騰訊強大的導流作用。

這些公司包括了閱文集團、眾安保險和即將上市的騰訊音樂。

比起最高點的110港元每股,閱文集團如今67港元已跌去一半;眾安最高股價98港元每股,如今54港元,已處在歷史最低位。

騰訊的股票高歌猛進的時候,為什麼港股騰訊系公司表現如此差強人意?

騰訊音樂目前的估值在250億美元左右,以這個價格上市,恐怕上市後的業績也很難支撐如此高的估值。

騰訊的最外圍,是騰訊入股的幾百家形形色色的公司,甚至包括特斯拉、snapchat等。

當然,巨頭公司為了保證市場和技術優勢,收購一些技術突破、模式創新的初創公司,Facebook、amazon、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領域都出手闊綽。

但是像騰訊這樣大規模併購,在互聯網公司歷史上是前無古人的。它一家的併購,超過了其餘幾家巨頭的總和。

騰訊已經是一種商業新物種,科技+投資巨頭,一方面擁有科技領域的巨大壓倒性優勢,一方面又藉助資本的力量,在全球資本市場縱橫捭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