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北伐,註定失敗的戰爭

刻舟求劍使我們大家從小都知道的故事。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一會兒到岸的時候我就在這跳下去找劍。”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故事諷刺了那些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人和事,指出如果不能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變通。就會像刻舟求劍到的那個人一樣,註定會失敗,難以實現自己的目的。

蜀漢北伐,註定失敗的戰爭

被陸游盛讚,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諸葛亮主導的蜀漢北伐也是一場刻舟求劍式的遊戲,註定要失敗的戰爭。諸葛亮主導的北伐顯然是想效仿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中的歷史。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曾言道: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很顯然,諸葛亮認為巴蜀是高祖成就帝業的關鍵,希望通過佔領巴蜀,將巴蜀變成與曹魏相爭的戰略大後方,最終成就霸業。將巴蜀看做高祖成就帝業的關鍵是錯誤的。巴蜀固然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因為巴蜀具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特點。巴蜀雖然物產豐富,敵人難以侵犯巴蜀,但因為蜀道難,難以把巴蜀豐富的物產和軍隊快速的輸送到相爭的前線。決定了巴蜀只能是一個休養生息,保存自己的地方,而不可能是一個成就帝業的戰略大後方。而高祖劉邦也只是把巴蜀當做一個避免被項羽消滅掉並使自己初步壯大的基地,當做開闢戰略大後方--關中平原的跳板。正是因為佔領了關中平原並將關中平原變成了自己的戰略大後方,才能使得漢高祖劉邦和項羽逐鹿中原最終成就帝業。成就劉邦帝業的關鍵是關中平原而非巴蜀。那麼,蜀漢政權佔領巴蜀後是否能通過北伐,也像劉邦那樣佔領關中平原並將其變成自己與曹魏逐鹿中原的戰略大後方哪?這實際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情況不一樣。一是關中情況不一樣,在楚漢相爭時,關中平原為三王統治,相互爭鬥不休,是一盤散沙,劉邦只要派出奇兵迅速佔領一個據點,就可以乘機擴大地盤,並就地招兵買馬和獲取軍糧,迅速佔領關中平原。正像韓信向劉邦說的那樣。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相反,當蜀漢北伐企圖佔領關中平原時,關中平原為曹魏牢牢控制,蜀漢根本無可乘之機。蜀漢如果無法在關中平原站住腳,如果無法在關中平原取得兵員和糧食,單靠從蜀國運糧和調兵來和強大的曹魏相爭。這注定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除了,關中情況不一樣,對觀眾平原構成重大影響的中原也是不一樣的。在楚漢相爭時期,中原為群雄割據,相互戰爭不斷,對劉邦集團構成重大威脅的項羽集團則在千里之外的彭城。當劉邦出奇兵佔領關中平原時,項羽是難於快速反應,有利於劉邦將關中平原變為自己的戰略大後方的。而被曹魏牢牢控制的中原及強大的曹魏集團則不可能坐視蜀漢勢力在關中平原發展壯大的。正是因為這些不同,蜀漢是不可能讓劉邦成就帝業的壯舉通過北伐來實現的。正是這種刻舟求劍式愚蠢的戰略思想導致了北伐的失敗。導致了蜀國的最終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