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年來臺灣偶像劇逐漸衰落了?

梅益冬

2002年2月初,《流星花園》在大陸首播,以周渝民、言承旭、吳建豪、朱孝天組成的F4火遍全國,創下了偶像劇多年不能打破的收視高峰。之後《王子變青蛙》、《愛情魔法師》等劇蜂擁而至,迎來了臺偶在內地的高峰。

臺灣偶像劇進軍內地20年背後,折射的或許是一部兩岸影視合作的變遷史。不難發現,雖然偶像劇如火如荼的發展著,但是自2002年的《流星花園》起,多是以引進劇為主,而這亦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決定的。

如果以1984年首部臺灣影片《搭錯車》在大陸首映算起,兩岸合作已30年有餘;內地真正首次以政策形式促進兩岸發展,是在1990年,“允許從業人員來大陸攝製節目”助推下,迎來了臺劇在內地的爆發期。瓊瑤系作品正是該時間的代表作。

雖然兩岸已經在影視劇領域互通往來十年之久,但是夾雜著政治膠著的兩岸合作備受影響。臺灣方率先在1989在提出對大陸演員的參演限制,1999年國家以“以我為主、對我有利”為原則,對大陸影視劇市場採取保護性措施,對港澳臺從業人員進行限制,綜藝節目不超過3人,電視劇中編、導、演、攝等主創人員不得超過5人。

之後,合拍片進入沉寂期。2001年開播的《情深深雨濛濛》,這部匯聚了內地、港臺多地演員,可視為早期最經典的偶像言情劇的作品,便是當時少有的合拍片。

自此,雙方保護性政策對峙長達八年,2002年起《流星花園》帶動下引進劇蓬勃發展,助推臺偶迎來最好的時代。2010年在大陸播出的《命中註定我愛你》雖然一舉登頂臺偶收視榜單,甚至創下實時收視破13的記錄,但也成為臺偶在大陸“最後的榮光”。

同年,一些“新式偶像劇”出現:齊集了言承旭、Ella兩岸人氣明星的合拍片《就想賴著你》正是此時的代表作;同時大陸也在偶像劇“沉浸”中抓住風口,一系列臺偶翻拍劇如《一起來看流星雨》等噴湧而出。而這正是得益於2008年到2009年,兩岸多年膠著有所融化,雙雙放寬影視合作政策,影視合拍劇再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娛樂獨角獸

臺灣其實還是有在生產偶像劇, 甚至可以說, 臺灣只剩偶像劇可以生產了, 但是再過幾年, 大陸拍的偶像劇可能已經超越臺灣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臺灣偶像劇盛行的時候, 只有日本和韓國可以相互匹敵, 日劇.臺劇和韓劇可以銷到全亞洲, 可是隨著亞洲各地區經濟起飛, 開始加入偶像劇的拍攝, 臺灣的優勢也就逐漸不在, 很多泰國或越南的偶像劇品質提升, 影集售價便宜, 很多電視臺轉而購買那些低價影集但是品質卻還不錯的偶像劇, 導致臺灣偶像劇回收投資報酬率也不若以前高, 很多電視臺也不太願意再投資偶像劇拍攝..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兩岸影視的合作越來越頻繁, 很多早期在臺灣拍攝偶像劇的導演和創制人員, 全都移往大陸去拍攝電影或電視, 在臺灣幾乎已經找不到可以拍攝偶像劇的導演了, 當然臺灣還是會有新導演, 但是有些口味就是不對了..



Sabrina在臺灣

從小就看了不少的臺灣偶像劇,可以說是見證了臺灣偶像劇的興衰,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前幾年突然所有的視頻平臺都沒有辦法同步更新韓劇和港臺劇了,根據規定要至少半年後才能在這些平臺上線,而大概就是那個時候,臺劇和港劇開始走下坡路,因為少了內地的大部分的觀眾,事實上就是少了一大塊的市場,而在此同時,港臺明星和導演則紛紛來內地工作,有些人說內地的偶像劇崛起了,但是事實上我們從比較熱門的偶像劇參演人員可以看出來,大部分還是港臺的工作人員製作出來的,比如就拿曾經創造臺灣偶像劇收視奇蹟的《王子變青蛙》的導演來說,我們來看看他近些年都拍了什麼劇。

沒錯,不少我們熟悉的偶像劇,有一些雖然演員是內地的,但是導演卻是臺灣的,只是可能製作人或發行方是內地而已。

我們再看看去年很火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的導演林玉芬。

林玉芬出生在中國香港,雖然是中戲畢業,但是早期是在香港發展,作品都是我們熟悉的TVB劇。

在看看另一部大火的偶像劇《何以笙簫默》《杉杉來吃》的導演劉俊傑。

也是臺灣導演,而且也導過王子變青蛙,還有薰衣草。


90式de青春

創新不足,套路陳舊,審美疲勞。那些年臺灣偶像劇的熱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陸偶像劇的製作水準太差,TVB,韓劇,臺灣偶像劇,那個時候佔據著中國青春偶像劇的市場,雖然內陸不缺經典的電視劇作品,《亮劍》,《闖關東》等電視劇甚至比那些偶像劇高了很多境界,但是偶像劇畢竟是有一部分受眾市場的,內陸那個時候還很薄弱,湖南衛視嘗試拍出的《一起去看流星雨》的雷人相信不少人印象深刻。但是近年來影視娛樂產業的不斷髮展,製作水平上升飛速,同時中國強大的IP市場提供了無數優秀的素材,所以技術跟得上,又有好的劇本,先前相對於臺灣市場的缺陷已經沒有了。同時欸地市場的龐大人盡皆知,不少臺灣偶像演員都來內地撈金,曾經被譽為“偶像劇女王”的陳喬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沒創新,沒素材,沒演員,自然也沒人投資,臺灣偶像劇的衰落成為了必然。



松鼠娛

資源緊缺,不管是題材還是演員。不是說沒有好的題材和演員,而是,選擇的題材和啟用的演員都不靠譜,所以好品質的劇集很少,像#十六個夏天#和#我可能不會愛你#這種好劇集真的是極少,好演員不是不想演臺劇,而是電視臺他們不想多投入,這種情況下,還想高收視率,肯定是非常困難的。只拍臺劇會讓演員發展受限,所以很多演員進軍內地,並不是這些演員只想掙錢,而是他們選擇了一個更大的市場,就好比內地演員進軍好萊塢是一個道理,名利雙收的同時是必須要付出更多的,所以,臺劇想要發展,必須聯合大市場,控制資源流失,也可吸引其它地域的演員,擴充自己的資源庫,這樣未來一定不可限量。


如是我最愛

以前覺得好看,那是因為我們的電視劇內容匱乏,不是打鬼子就是那啥啥啥,後來,芒果臺開始大量引進韓國的東西,我們猛然發現臺灣的劇沒有韓國看起來那麼好看。在加上臺灣千率一篇的模式,難免厭煩!


紳士T_T

想想那些陪伴我們青春的臺灣偶像劇,王子變青蛙啊惡作劇之吻吧惡魔在身邊啊諸如此類,各種劇本本都算hold住,演員呢也是有顏有演的。而現在的臺灣偶像劇,很多翻拍的我就不說了那些個油膩小鮮肉帶著異常生澀的演技在屏幕上吧啦一番就算過了,加之現在我們大陸的偶像劇也慢慢“上升”,競爭異常激烈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