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0名伤兵!《日内瓦公约》背后的故事, 献给心存善念的人们!

战争电影中,经常看到士兵被俘后要求对方遵守《日内瓦公约》的约定,给予战俘身份,给予应有的人道主义待遇。

当然,丧失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总是公然违背这一公约。而我们,却不忘记优待俘虏的承诺,让人颇不解恨!每当这时,手撕鬼子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日内瓦公约》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45000名伤兵!《日内瓦公约》背后的故事, 献给心存善念的人们!

《日内瓦公约》的本质是人道主义精神。包含了从1864-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签署的四份国际公约。

说到日内瓦公约,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亨利·杜南,日内瓦公约的发起者,也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心存善念的人!

45000名伤兵!《日内瓦公约》背后的故事, 献给心存善念的人们!

亨利·杜南与国际红十字

1828年,亨利·杜南出生在瑞士日内瓦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父亲是个银行家,同时管理着孤儿院,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杜南从小便目睹父母救助贫民窟里艰难度日的人们,并被这人间苦难深深触动,立志做一个的人道主义者。

1859年,杜南已是一名挺不错的商人。在一次拜见法国国王的旅途中,他经过意大利的索尔弗利诺,目睹了法意奥之间惨烈的战争。战斗十分残酷,漫天的炮火下,45000多名伤兵被遗弃在战场上,惨叫哀嚎,犹如人间地狱。杜南组织人手,冒着炮火,救助了4000多名伤兵。

回到家后,深受刺激的杜南撰写了著名的《索尔弗利诺回忆录》。他在书中回顾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渴望救助伤员,但又力不从心的遗憾和无助。他在书中提出无论战争如何,都应该对丧失战斗力的伤兵进行人道主义救护。各国应该达成共识,成立志愿中立的伤兵救护组织,以拯救战争中无助的伤者。

45000名伤兵!《日内瓦公约》背后的故事, 献给心存善念的人们!

杜南的书感动了雨果、狄更斯、拿破仑三世、南丁格尔等一大批著名人士,开启了人类对生存底线的思考。1863年,日内瓦公共福利会决定把杜南的渴望变成现实,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在瑞士日内瓦成立。

1864年,瑞士、法国、荷兰等12个国家联合召开会议,通过了日内瓦第1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

45000名伤兵!《日内瓦公约》背后的故事, 献给心存善念的人们!

瑞士日内瓦红十字总部

后来,日内瓦公约经过几次修订扩充,又增加了:

《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等3份公约。

1950年,由61个国家签订的《日内瓦四公约》正式生效,至今己有196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公约。人道主义的花朵终于开遍了全球。

1901年,杜南获诺贝尔和平奖,得到10.4万瑞士法郎的奖金,但他一直未动。1910年,82岁的杜南逝世,他把大部分奖金捐赠给了慈善团体。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将杜南的生日(5月8日)定为世界红十字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 

45000名伤兵!《日内瓦公约》背后的故事, 献给心存善念的人们!

杜南发起的日内瓦公约和国际红十字会,保护了在战争中需要救护的人们,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战争不可避免,但人道主义精神穿越战争,永远不灭!感谢心存善念的人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