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黃埔軍校曾經被譽為民國時期的四大軍校之一,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培養出了不少的軍事人才,從這所學校走出的精英人物們,後來成為中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即使不濟點,也是軍隊中的知名人物。

黃埔軍校的一期生中,有三位學員,同是姓王,又同是徐州老鄉,並且還在畢業後有著不俗表現,因而被稱作為“徐州三王”。

王仲廉(1904-1991)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王仲廉,字介仁,江蘇省徐州府蕭縣張莊寨鎮王衍莊村人,家裡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在當地條件還算可以,所以他得以從小就在私塾得到良好的教育,從蕭縣縣立第二高等小學畢業以後,王仲廉就進入了江蘇省立徐州中學就讀,在校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1924年,王仲廉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一期,被編入第四隊。畢業後,他被分派到軍校教導團任排長,後又被派往上海幫助後來國民黨政要陳果夫招收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北伐開打以前,王仲廉曾被派往江蘇、河南等地活動,蒐集各項情報。之後,他親身參與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以及對紅軍根據地進行“圍剿”等重大歷史事件,職位也是升職到旅長。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1933年,王仲廉升任為國民革命軍第13軍第89師師長,當年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發動在福建發動軍事政變,王仲廉奉命率領軍隊前往鎮壓。

1936年,日本人扶持起了蒙古德王成立為政府,傅作義發起綏遠抗戰,王仲廉所部也有參與,與日軍進行交鋒。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仲廉所部被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了了南口戰役,與日軍激戰20天,全師傷亡達到6千多人。之後,王仲廉所部又參與了太原會戰、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豫湘桂會戰、豫西鄂北大捷等抗日時期的知名戰役。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太原戰役後,王仲廉被任命為第20軍團85軍軍長,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中,王仲廉因其所部立下戰功,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因為在作戰中表現出色,王仲廉極受上司湯恩伯的賞識,職務也是升遷很快,1943年,他已是第31集團軍總司令,中將軍銜。

期間,他還創辦了國立第二十一中學,收容了戰爭期間的失學青年,並還不惜貼補上自己的財產為學校所用。學校開辦了3年,培養收留了3千多學生,也著實培養出了一些人才。1945年,豫西鄂北戰役中,王仲廉所部殲滅了日軍110師團長以下4千多人,因而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當年他當選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並且於日本投降後,參加了鄭州受降儀式。

解放戰爭時期,第31集團軍整編為第26軍,王仲廉仍任軍長。1947年魯西南戰役時,王仲廉升任為第四兵團司令官。當年,王仲廉因未能夠救援整編66師被撤職,押往南京受審,直到第二年在湯恩伯的保釋下,才被釋放。

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退到臺灣,王仲廉也跟著去了臺灣,直到1960年正式退役,任職了“中華民國行政院”顧問。之後,王仲廉專心於寫作回憶錄,出版了《征塵回憶》《鐵血染征衣-臺兒莊戰役》《王仲廉自傳》等作品。 1991年,王仲廉在臺北因病去世。

王敬久(1902-1964)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王敬久,別字又平,江蘇徐州豐縣邀帝鄉人,家裡也是世代以務農為生,生活水平小康,還算富裕。王敬久早年在私塾讀書,後就讀於私立徐州江北中學,為當時的校長後來的國民黨元老顧子揚所看好。

1924年,黃埔軍校創立後,顧子揚推薦王敬久前往廣州應考,順利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期學員,被編入第四隊。當時徐州地區入選青年不少,還有張世希、王仲廉、王家修等人,徐州青年們結為異姓兄弟,甘願為革命事業復出 ,“徐州三王”的名號也是在這時候被叫響。畢業後,王敬久留校任區隊長。

之後的兩次東征,王敬久都有參與,因在圍攻惠州時,作戰勇猛,升任少校連長。北伐戰爭時期,王敬久的表現也極為出色,受到顧祝同的關注。中原大戰時期,王敬久升任旅長,之後又被任命為顧祝同任軍長的中央警衛軍第一師副師長。

淞滬會戰時,王敬久所部奉命增援過十九路軍作戰,福建事變時,王敬久所部也曾被派往前去鎮壓,之後,還參加了對中央紅軍的圍剿,1936年他已經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敬久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71軍軍長兼八十七師師長,之後,參與了南京保衛戰,後因與洛陽警備司令部發生衝突而被撤職。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顧祝同始終是對王敬久極為看好,在他的屢次請求下,王敬久被調到顧祝同的抗日戰爭第三戰區任第三十七軍團軍團長兼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後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之後,王敬久所部參與了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又率領所部進駐武漢地區,參加了當地日軍的受降儀式。

1946年,王敬久被調任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開始向蘇皖解放區發起進攻。1937年,他又出任第二兵團司令官,在山東戰場上與解放軍交戰。之後,因為指揮戰事失利被撤職。1949年1月,王敬久復職出任了陸軍總司令部第一訓練處中將處長以及第一編練司令部司令官。當年,他跟隨國民黨軍隊逃往臺灣,之後出任了三軍大學教授。

在臺灣,王敬久生活較為安逸,專心回憶錄寫作,著作了《五十述懷》、《抗戰八年回憶》等,於1964年在臺南因病去世。

王家修(1902-1925)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王家修,江蘇徐州沛縣人,家裡條件不差,在當地算是中等人家,幼年時期進過私塾,長大後進入沛縣縣立初級中學,之後又考入北京成達中學、徐州中學,但都以肄業告終。1923年,王家修加入中國國民黨,後經顧子揚推薦,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期學員,被編入第二隊。

王家修,當時與王仲廉、王敬久等徐州出來的學員關係不錯,還結拜了異姓兄弟,當時在黃埔軍校中有著“徐州三王”的稱號。畢業以後,王家修出任了第二期入伍生隊區隊附,黃埔軍校教導一團二營四連排長。

黃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1925年第一次東征,王家修參與到其中,在棉湖之役中不幸陣亡,後被葬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東江陣亡烈士墓。非常可惜,作為“徐州三王”之一的王家修,本應有著無限前途,卻是英年早逝,讓人再是難以目睹他的風采。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