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黄埔军校曾经被誉为民国时期的四大军校之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出了不少的军事人才,从这所学校走出的精英人物们,后来成为中国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即使不济点,也是军队中的知名人物。

黄埔军校的一期生中,有三位学员,同是姓王,又同是徐州老乡,并且还在毕业后有着不俗表现,因而被称作为“徐州三王”。

王仲廉(1904-1991)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王仲廉,字介仁,江苏省徐州府萧县张庄寨镇王衍庄村人,家里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在当地条件还算可以,所以他得以从小就在私塾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萧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以后,王仲廉就进入了江苏省立徐州中学就读,在校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24年,王仲廉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被编入第四队。毕业后,他被分派到军校教导团任排长,后又被派往上海帮助后来国民党政要陈果夫招收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北伐开打以前,王仲廉曾被派往江苏、河南等地活动,搜集各项情报。之后,他亲身参与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以及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等重大历史事件,职位也是升职到旅长。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1933年,王仲廉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89师师长,当年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发动在福建发动军事政变,王仲廉奉命率领军队前往镇压。

1936年,日本人扶持起了蒙古德王成立为政府,傅作义发起绥远抗战,王仲廉所部也有参与,与日军进行交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仲廉所部被编入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参加了了南口战役,与日军激战20天,全师伤亡达到6千多人。之后,王仲廉所部又参与了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豫湘桂会战、豫西鄂北大捷等抗日时期的知名战役。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太原战役后,王仲廉被任命为第20军团85军军长,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王仲廉因其所部立下战功,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因为在作战中表现出色,王仲廉极受上司汤恩伯的赏识,职务也是升迁很快,1943年,他已是第31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军衔。

期间,他还创办了国立第二十一中学,收容了战争期间的失学青年,并还不惜贴补上自己的财产为学校所用。学校开办了3年,培养收留了3千多学生,也着实培养出了一些人才。1945年,豫西鄂北战役中,王仲廉所部歼灭了日军110师团长以下4千多人,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当年他当选了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并且于日本投降后,参加了郑州受降仪式。

解放战争时期,第31集团军整编为第26军,王仲廉仍任军长。1947年鲁西南战役时,王仲廉升任为第四兵团司令官。当年,王仲廉因未能够救援整编66师被撤职,押往南京受审,直到第二年在汤恩伯的保释下,才被释放。

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退到台湾,王仲廉也跟着去了台湾,直到1960年正式退役,任职了“中华民国行政院”顾问。之后,王仲廉专心于写作回忆录,出版了《征尘回忆》《铁血染征衣-台儿庄战役》《王仲廉自传》等作品。 1991年,王仲廉在台北因病去世。

王敬久(1902-1964)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王敬久,别字又平,江苏徐州丰县邀帝乡人,家里也是世代以务农为生,生活水平小康,还算富裕。王敬久早年在私塾读书,后就读于私立徐州江北中学,为当时的校长后来的国民党元老顾子扬所看好。

1924年,黄埔军校创立后,顾子扬推荐王敬久前往广州应考,顺利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被编入第四队。当时徐州地区入选青年不少,还有张世希、王仲廉、王家修等人,徐州青年们结为异姓兄弟,甘愿为革命事业复出 ,“徐州三王”的名号也是在这时候被叫响。毕业后,王敬久留校任区队长。

之后的两次东征,王敬久都有参与,因在围攻惠州时,作战勇猛,升任少校连长。北伐战争时期,王敬久的表现也极为出色,受到顾祝同的关注。中原大战时期,王敬久升任旅长,之后又被任命为顾祝同任军长的中央警卫军第一师副师长。

淞沪会战时,王敬久所部奉命增援过十九路军作战,福建事变时,王敬久所部也曾被派往前去镇压,之后,还参加了对中央红军的围剿,1936年他已经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敬久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兼八十七师师长,之后,参与了南京保卫战,后因与洛阳警备司令部发生冲突而被撤职。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顾祝同始终是对王敬久极为看好,在他的屡次请求下,王敬久被调到顾祝同的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任第三十七军团军团长兼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后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之后,王敬久所部参与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又率领所部进驻武汉地区,参加了当地日军的受降仪式。

1946年,王敬久被调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开始向苏皖解放区发起进攻。1937年,他又出任第二兵团司令官,在山东战场上与解放军交战。之后,因为指挥战事失利被撤职。1949年1月,王敬久复职出任了陆军总司令部第一训练处中将处长以及第一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当年,他跟随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之后出任了三军大学教授。

在台湾,王敬久生活较为安逸,专心回忆录写作,著作了《五十述怀》、《抗战八年回忆》等,于1964年在台南因病去世。

王家修(1902-1925)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王家修,江苏徐州沛县人,家里条件不差,在当地算是中等人家,幼年时期进过私塾,长大后进入沛县县立初级中学,之后又考入北京成达中学、徐州中学,但都以肄业告终。1923年,王家修加入中国国民党,后经顾子扬推荐,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被编入第二队。

王家修,当时与王仲廉、王敬久等徐州出来的学员关系不错,还结拜了异姓兄弟,当时在黄埔军校中有着“徐州三王”的称号。毕业以后,王家修出任了第二期入伍生队区队附,黄埔军校教导一团二营四连排长。

黄埔一期中的“徐州三王“,二位成为抗日英豪,一人不幸英年早逝

1925年第一次东征,王家修参与到其中,在棉湖之役中不幸阵亡,后被葬于广州黄埔长洲岛东江阵亡烈士墓。非常可惜,作为“徐州三王”之一的王家修,本应有着无限前途,却是英年早逝,让人再是难以目睹他的风采。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费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