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族到奴隸!奴隸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國民性是一成不變的嗎?我們古代是否也曾經有過和西方一樣的貴族精神?元明時期的流氓文化有哪些具體現?清朝的奴隸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國民性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從春秋時期的貴族文化、魏晉時期的士族文化、宋元時期的平民文化、元明時期的流氓文化,再到後來清朝的奴隸文化這五個發展階段以及四次轉折,每次國民性格的轉換都和專制制度的發展具有直接的關係

一、春秋時期的貴族文化

春秋時期的貴族文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遵守信義

比如,春秋時期貴族之間打仗,很講究戰爭規範: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鬚髮斑白的敵人、敵人處於險地時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時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時不能實施偷襲等等。這些都是春秋時期貴族文化的體現。

2、珍惜榮譽

1793年1月21日,法國大革命正值高峰,路易十六和皇后被送上了斷頭臺。在皇后上斷頭臺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下意識地說了句:對不起,先生。這就是貴族文化的首要特質一一優雅。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也是一段坦然的遺“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怨恨的怒火。"可見貴族對自己榮譽和風度的珍視。幾分鐘後,路易十六和皇后便身首異處了。

其實,珍惜榮譽的人在中國的春秋時期很常見。比如孔子的學生子路,在戰爭中陣亡,臨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竟然是繫好被對手砍斷的帽纓,正冠而死。

3、崇尚勇敢

春秋時期的貴族特別崇尚武力,上古貴族幾乎都是武士,貴族男子也都以當兵為職業。要求學生掌握的“六藝",就包括射箭這一項。楚康王繼位五年沒有戰事,竟然認為是自己的重大失職。這種尚武的精神影響了後代很久,一直到唐朝都還存在,所以唐代的邊塞詩很發達。不過這種尚武的精神到了宋代以後就慢慢消失了。宋朝對武力的貶抑,導致中國人

在歷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場為榮耀,“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有人甚至說,即使“率兵數十萬收復燕雲十六州",也趕不上狀元及第時候的榮耀。宋代男人開始失去尚武精神,不再追求強健體魄、立功疆場、馬革裹屍,而是沉醉在案頭書牘之中,淺吟低唱。整個民族,開始朝文雅方向發展。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到了後來就慢慢衰落了,開始和西方的貴族精神分道揚鑣,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貴族階層在西方一直保留了下來,一直延續到17世紀,而中國的貴族社會在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基本消亡了。

西方貴族階層之所以能夠延續,主要在於他們分家的方式。西方貴族實行的是“長子繼承製",爵位、財產都只傳遞給一個兒子,保證了貴族家族的地位、財產的高度穩定。但是中國社會不同,秦始皇在建立皇帝制度以後,就必須要徹底消滅貴族階級,他採用“諸子均分制",貴族階層由此消亡。

二、魏晉時期的士族社會

貴族社會並不會一夜之間就消亡,強大的歷史慣性決定了漢代不可能一步跨入平民社會,貴族制藉著漢代的“薦舉制"借屍還魂。所謂薦舉,就是地方官推薦地方上的人才來當官。

地方官在薦舉人才的時候,自然會從自己最孰悉的上層社會中尋找,這就導致了官位基本上仍被上層社會壟斷,階層之間形成了一種非常封閉的、不流動的狀太這時,中國社會開始出現貴族精神的第一次下行,出現了整個社會的士族文化面貌,這個時代的士族文化有三個重要的特徵。

1、重視門第

在士族社會里,既然沒有貴族階級的世襲制度,出身家教森嚴的豪門大戶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平民仍然沒有機會登上歷史舞臺,整個社會的階層基本是固化的。一個家族的文化積累和門風傳統是評價一個人的最重要標準,所以士族對家族教育非常的重視,家書、家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的興盛。

南北朝集大成者一一《顏氏家訓》,就是士族家族教育的經典。

2、蔑視權貴

魏晉南北朝時期,整個社會處在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在皇權不斷更迭的背景之下,社會上的世家大族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很多士族的富貴程度遠勝於皇族,這也導致了天子只能和士族分享權力,有的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罷黜天子。王權變得不再具有權威,士家大族反而變得更加有獨立性,最終導致了蔑視權貴這樣的社會風氣。

3、挑戰名教

因為當時政治權威崩潰,當初所確立的儒家也就不可能再是唯一的價值體系。既然儒家學說不能一統天下,又沒有什麼政治前途可以追尋,當時的文人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這些人認為生命不應該被倫理教條束縛,因此衝破名教約束就成了士人普遍的精神風貌。

三、宋元時期的平民文化

任何文化的轉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貴族文化不可能一下就過渡到平民文化,所以在漢代就發明了薦舉制,貴族文化借屍還魂,這才形成了士族文化。同樣,儘管科舉制在隋朝就已經被髮明出來,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代薦舉制的做法還有強大的歷史慣性,也不可能一夜之間突然消亡。所以,隋唐時期基本上還是一個半世襲的士族社會。

宋代尊文抑武,把整個民族的讀書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科舉考試上,也讓社會各個階層可以通過考試自由流動,從而打消他們叛亂的動梘,以達到更好地控制社會的目的,所以,宋代統治者對科舉制相當地重視,並把它作為唯一的選官途徑,所以,宋代平民才真正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上流社會,並最終形成一個階層流動的平民社會這種平民文化有以下三個特點。

1、皇權獨尊

宋代政治權力高度統一,再也沒有世家大族和皇帝抗衡,所以,宋代皇帝才可以對政治制度進行大幅度修改,而不會遇到什麼阻力。貴族和士族階層消失的直接後果就是皇權獨尊。

2、民間自由

宋代以前,中國社會等級極為森嚴,但宋代整個社會瀰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前朝更加自由和平等。國家不再把人通過階級,戶籍固定在一個地方,人口開始大面積流動。之前中國社會出現的所謂遊俠,還都是很個體化的,但宋代平民獲得了遠遠超過前代的人身自由,整個社會開始自由流動,既有縱向的階層流動,也有橫向的地域流動,原本分層的固定等級秩序被廢除了,開始出現江湖世界。

3、市民文化

宋元時期平民文化促進了俗文化的發展,更為平民喜聞樂見的白話小說和戲劇藝術開始出現。因為民間教育的普及,平民百姓通過科舉不斷湧入上層社會富於生活氣息的底層文化與高雅的上層文化開始大面積接觸。雅俗之間就沒有了所謂嚴格的界限,中國文學終於開始在宋代開了以口語化為標誌的民間語言寫作的先河。以元朝為例。在唐宋時期一直處在主流地位的詩歌散文,到了元代一下子就失掉了主要優勢。突然一下,俗文化開始取代雅文化成為主流,漢族的精緻的上層文化詩詞歌賦對蒙古人沒有吸引力,但他們能看懂戲的內容,讀書人既然不能參加科舉,當然會大量投身於劇本創作。正因如此,元朝的戲曲獲得了空前繁榮。

四、平民文化向流氓文化的轉換邏輯

平民文化過渡到流氓文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中國文化精英階層的消失

漢民族幾十年的抗元戰爭,帶來了一個最可怕的後果,大量的文化典籍被毀掉,名臣儒士被殘殺,精英文化階層整體消失。元朝建立以後,統治者出於對漢文化的畏懼心理,切斷了漢族士大夫的人生前途,科舉制一度被取消,當時漢族知識分子的地位第一次從“四民之首"跌到了“十丐九儒"的地步。

2、統治階層的精神基因

元明時期的統治者在整體文化素質上遠遜於宋朝和清朝。明朝還有個皇帝叫朱厚照。流氓皇帝是他的專有標籤。在位短短十幾年,收了一百多個流氓做義子。在揚州到處追逐處女和寡婦。他的繼承者明世宗則是性變態,公開要大臣們進獻春藥,有時候一天臨幸數十人。明朝官員以向皇帝進獻房事秘術來爭寵,胡宗憲因貪汙被指控後,“獻秘術十四,帝大悅。

3、流氓階層和權力的結合

元朝作為異族,沒有自己一套意識形態,儒家禮義又被廢棄不用,結果全國上下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會風氣持續惡化。越來越多的漢人由於社會地位極為低下,開始選擇攀附權貴,出現了流氓階層和專制權力之間的高度結合。當時元代的潑皮無賴多到連元朝皇帝都不得不專門派人研究對流氓橫行的處理意見。中國人的精神層面開始出現流氓化的趨勢。

五、清朝的奴隸文化

中國國民性經由貴族文化、士族文化、平民文化、流氓文化,而最終演化為清朝的奴隸文化,成為中國國民性演變過程中的最低谷。貴族文化的對立面不是平民文化,而是奴隸文化。因為平民文化尚可以講究獨立人格,但奴隸文化之下,貴族精神裡強調遵守信義、珍視榮譽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內核都完全被抽空,喪失了起碼的人格尊嚴。

為了將整個社會都納入自己的嚴密控制體系之下,清朝統治者連儒學的人格追求,也作為打擊對象。清代皇帝就認為,一個大臣如果過於注重自身修養,過於在乎自身的名譽,就會妨礙他全新全意地為皇帝服務,妨礙他成為一個聽話的奴才,為了徹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皇帝甚至提出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大臣們不但不能圖利,也不能好名,否則就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這在清朝絕不是偶然現象。久而久之,很多大臣乾脆不做思想者,只做執行人,成為一個有才幹,有風度,沒思想,沒堅守的奴才。春秋時期講究人格尊嚴、珍視榮譽信義的貴族精神到了這個時候,才算完成了一次徹底的墮落。

六、國民性演變和專制權力的關係

中國國民性的每一次轉換都和中國社會的權力性質和專制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第一次從貴族社會到士族社會的轉換,就是因為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需要廢除貴族階層;第二次從士族社會到平民社會的轉換,就是因為科舉制的建立和普及,造成了社會階層的自由流動;第三次平民社會到流氓社會的轉換,則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精神基因以及專制制度對流氓階層的利用。

國民精神的演變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的背後其實投射出的是一個國家權力性質和專制制度的發展脈絡。有什麼樣的權力,就會有什麼國民。

當代人呢?你覺得呢?

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