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祕: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當“新零售”熱潮席捲到餐飲行業時,餐飲老闆有必要回過頭來,從整個零售行業的角度,來看看餐飲本身。

從帶領杭州大廈購物中心打開“中高檔”消費市場,到定位浙江銀泰百貨“年輕化”,再到執掌深圳華潤萬象城,從業25年以來,厲玲見證了購物中心與餐飲“相愛相殺”的全程。

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秘: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 圖為杭州大廈購物中心

“原來我們希望購物中心裡餐飲店的比例不要超過25%,可是現在,餐飲在購物中心的比例超40%、50%,甚至更高的都有!”厲玲如何看待餐飲與零售?關於進購物中心,她想對餐飲老闆說些什麼呢?

選購物中心:

不是所有的人流都是你的目標顧客

選址,對任何餐企來說都是首要考慮因素之一。好的地段往往意味著充足的人流量,有了人流,你的產品才有賣出去的可能。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流都可以成為你的顧客。

比如很多新興的購物中心喜歡在大門前建造大型廣場。其實大廣場的功能性並不高,甚至有“刻意與消費者保持距離”的嫌疑——更何況現在大多數廣場都被廣場舞所佔據,雖然看上去人流很多,但那些忙於跳舞的大媽大爺們真的是你所需要的目標顧客嗎?

餐飲企業選購物中心,單從交通這一維度來說,一家商場私家車停放、出租車停靠、公交車站距離、甚至是地鐵站規劃如何,反而更有意義。

比如被業內稱為“最會賺錢百貨店”的南京德基廣場,位於“亞洲第一大地鐵”上方,享有了由交通樞紐帶來的巨大人流量,這成為它能在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且競爭對手雲集的南京新街口商圈,殺出重圍的重要原因。

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秘: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 圖為南京德基廣場

跨界考察:

星巴克為什麼常對著江南布衣開?

由於招商競爭激烈,有些購物中心會給餐飲商家提供看起來極為優越的條件,比如免租金和給好位置等等,這時老闆需要格外注意。

因為招商能力不夠的購物中心,沒有人流,反而會使餐飲企業活得更艱難。

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秘: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餐飲老闆入駐前都會考慮一個問題:哪些餐飲品牌已經入駐了?

其實品牌考量可以不侷限於餐飲,其他的零售品牌同樣可以判斷購物中心的招商實力、定位,以及是否可以幫你引流目標顧客。比如:在一些商場裡,星巴克就喜歡開在江南布衣的對面。

購物中心選餐飲套路:

“定海神針”

“按照我以往的工作經歷,購物中心選餐飲時,首先要確定幾大‘定海神針’,比如星巴克、肯德基、西貝等全國知名品牌;接下來再選幾個地方性的知名品牌;最後,把租金調高,留給其他的新品牌。”

“整個餐飲比例中,我要保證70%~80%是有影響力的老品牌,以確保人流。其餘的20%~30%會留給新的品牌。購物中心培養一個新品牌太難了,但又不能沒有。新品牌主打差異化,我會慢慢培養它。”

“而對於網紅品牌,肯定是在20%裡的。我還要看看它做了幾年,超過3年我才會有興趣。”

“欺客”心機:

“當你活得很好時,我要給你找一個對手”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是自古就有的商業生存法則。但這句話,用在餐飲和購物中心的較量中也頗具意義。

購物中心一開始常處於弱勢地位,所以會放低姿態,降低條件積極地引入大牌。但是當好不容易引入一個需要“供著”的大牌後,緊接著就會去尋找另一個和它體量相當的品牌,讓它們形成競爭關係,相互制衡。

“我做商場會讓品牌活得很好,但當你活得很好時我要馬上找一個對手品牌和你一起做,鞭策你,讓你也不要太驕傲,不然你會欺負我。”厲玲說。

同質化的標準:

一層一家咖啡館,這算不算?

“一棟寫字樓,不同的樓層都有星巴克,你說這是不是一種同質化?另外,兩棟距離很近的寫字樓,每棟樓都有一家星巴克,這又算不算同質化?”

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秘: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厲玲認為,餐飲本來就存在著就近原則。二層的白領上班期間想去星巴克談點事情,那麼直接在這一層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就凸顯出了便利性的重要。

比如一個購物中心有5層樓,想要開5個咖啡廳,那我會每層都放一個。這就是購物中心為什麼要讓餐飲進來,一方面是要餐飲帶客人,另一方面是要餐飲留客人。

留下“財流”:

“買一送一”比打5折,更有利於“帶貨”

吸引“人流”,帶走“物流”,留下“財流”,是每一家包括餐飲在內的零售企業的經營脈絡。

在吸引了足夠的“人流”後,你就要考慮如何將其轉換成相應的“物流”(這裡指“商品流動”)。

這裡有時就可以用一些小策略,比如在做推廣時:單純打5折,消費者帶走的商品很可能只有這一件,但如果是“買一送一”,消費者雖然只花了原本買一件商品的錢,卻能帶走兩件商品。

兩種促銷手段所獲的營業額是一樣的,但“買一送一”卻更能帶動你產品的流通。

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秘: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 星巴克曾推出“滿三送一”的活動也是為了帶走物流

零售、餐飲本質相同:

更多選擇、更低價格、更好服務

最近一年,關於“新零售”的爭論有很多。在餐飲界也掀起了一陣“新零售”之風。

然而厲玲認為,餐飲和零售原本就是一家,只是為了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人們才突然發現餐飲和零售越來越分不開了。

比如以前,我們會認為只有被烹飪好的食品才叫餐飲。可是現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單人用餐場景的出現,超市、便利店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半成品。消費者買回家稍微加熱、拌一拌就可以吃了,所以大家開始發現,餐飲、零售越來越難區分了。

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秘: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但不管餐飲還是零售,它不變的本質都是:消費者始終希望在購物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服務。至於一家店裡是否無人值守,商品是人工送達還是無人機配送等,都是附加在本質以外的東西。

2017年10月,在吳曉波頻道舉辦的“新零售”千人大會上,厲玲提出:零售就是零售,並沒有新零售還是舊零售之分。

從業25年“百貨女王”揭秘:購物中心選餐飲的6大心機

△ 圖為杭州“百貨女王”厲玲

對此,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說:作為中國零售業元老級人物,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進入零售業,厲玲對”消費者“的理解令我印象尤為深刻。

零售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在誕生至今的數千年漫長曆史中,零售的業態雖不斷根據市場做出變化,而就其本質——“把商品賣給消費者”來說,則從未改變。

零售本身沒有定式,而零售創新更沒有極限,擁抱新技術,面對新市場,迎接新對手,創造新業績,永遠應該是零售商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