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人物春秋:視文學為使命的當代作家——白樺

潢川人物春秋:視文學為使命的當代作家——白樺

白樺,1930年生,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人。白樺小時受到的文學啟蒙,來自於他母親從鄉里帶來的民歌和宗教氣氛很濃的唱本、勸善本。1938年日軍侵佔信陽,父親被日軍活埋,他與孿生哥哥陳佐華(葉楠)不願進日本人的學校,斷斷續續地在親戚家讀了幾年私塾後,於1943年春離家投親就學於河南省立潢川中學初中部。1945年抗戰勝利,他回到家鄉進入省立信陽師範藝術科學習,1946年又考入潢川中學高中部學習。

20世紀50年代,白樺曾擔任昆明軍區創作組組長、總政治部創作室創作員,創作了許多反映邊疆軍民生活鬥爭的作品。敘事長詩《孔雀》和小說《山間鈴響馬幫來》充滿了濃郁的邊疆生活氣息。

1958年,白樺被錯劃為右派,被開除黨籍、軍籍後,到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當鉗工。1961年,他被調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當編劇。1964年重新入伍,任武漢軍區話劇團編劇。1979年被徹底平反,白樺又恢復了黨籍,後調入武漢軍區文化部工作。這一年,他創作電影文學劇本《今夜星光燦爛》,以清新抒情的筆調描繪了淮海戰役中獻出青春和生命的年輕戰士。他還創作了話劇《曙光》,塑造了賀龍同志的光輝形象。1980年年底,白樺與他人合作的電影文學劇本《苦戀》,也曾一度引起爭議和批評。

1985年,白樺轉業到上海作家協會,任副主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專業作家。

坎坷的生活經歷和多年文學創作的積澱,使白樺的文學作品既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極富思想性和哲理性。白樺曾經說過:“就文學而言,沒有思想,就沒有文學。”他同時又認為,文學藝術並不神秘、也不深奧。“文學藝術來自生活,生活成就了文學藝術家,就這麼簡單。” 晚年的白樺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寫作,還應邀到韓國、新加坡、泰國、日本、香港等地訪問並演講。在白樺看來,在大眾媒體如此發達的時期,文學的聲音似乎越來越微弱,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放棄文學和放棄文學的使命。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現在雖然很少有人再用沉重的'使命'二字來談文學了,我還願意做那很少的人之中的一個。”

附:白樺主要作品目錄

小說

邊疆的聲音(短篇小說集,作家出版社 ,1953年)

獵人的姑娘(短篇小說集,中國青年出版社 ,1954年)

媽媽呀,媽媽!(長篇小說,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1年)

白樺小說選(中短篇小說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白樺的中篇小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

愛,凝固在心裡(長篇小說,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6年)

遠方有個女兒國(長篇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年)

溪水,淚水(長篇小說,臺北三民書局 ,1991年)

哀莫大於心未死(長篇小說 ,臺北三民書局, 1992年,獲臺灣1993年度金鼎獎)

流水無歸程(長篇小說,臺北三民書局 ,1995年)

沙漠裡的狼(中短篇小說集, 臺北三民書局 ,1997年)

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長篇小說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白樺小說精選(中短篇小說集,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9年)

陽雀王國(中短篇小說集, 臺北三民書局, 2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