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人物春秋:视文学为使命的当代作家——白桦

潢川人物春秋:视文学为使命的当代作家——白桦

白桦,1930年生,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白桦小时受到的文学启蒙,来自于他母亲从乡里带来的民歌和宗教气氛很浓的唱本、劝善本。1938年日军侵占信阳,父亲被日军活埋,他与孪生哥哥陈佐华(叶楠)不愿进日本人的学校,断断续续地在亲戚家读了几年私塾后,于1943年春离家投亲就学于河南省立潢川中学初中部。1945年抗战胜利,他回到家乡进入省立信阳师范艺术科学习,1946年又考入潢川中学高中部学习。

20世纪50年代,白桦曾担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总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创作了许多反映边疆军民生活斗争的作品。叙事长诗《孔雀》和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充满了浓郁的边疆生活气息。

1958年,白桦被错划为右派,被开除党籍、军籍后,到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当钳工。1961年,他被调入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当编剧。1964年重新入伍,任武汉军区话剧团编剧。1979年被彻底平反,白桦又恢复了党籍,后调入武汉军区文化部工作。这一年,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今夜星光灿烂》,以清新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淮海战役中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年轻战士。他还创作了话剧《曙光》,塑造了贺龙同志的光辉形象。1980年年底,白桦与他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也曾一度引起争议和批评。

1985年,白桦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多年文学创作的积淀,使白桦的文学作品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极富思想性和哲理性。白桦曾经说过:“就文学而言,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学。”他同时又认为,文学艺术并不神秘、也不深奥。“文学艺术来自生活,生活成就了文学艺术家,就这么简单。” 晚年的白桦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写作,还应邀到韩国、新加坡、泰国、日本、香港等地访问并演讲。在白桦看来,在大众媒体如此发达的时期,文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文学和放弃文学的使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现在虽然很少有人再用沉重的'使命'二字来谈文学了,我还愿意做那很少的人之中的一个。”

附:白桦主要作品目录

小说

边疆的声音(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 ,1953年)

猎人的姑娘(短篇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4年)

妈妈呀,妈妈!(长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1年)

白桦小说选(中短篇小说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白桦的中篇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

爱,凝固在心里(长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

远方有个女儿国(长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

溪水,泪水(长篇小说,台北三民书局 ,1991年)

哀莫大于心未死(长篇小说 ,台北三民书局, 1992年,获台湾1993年度金鼎奖)

流水无归程(长篇小说,台北三民书局 ,1995年)

沙漠里的狼(中短篇小说集, 台北三民书局 ,1997年)

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白桦小说精选(中短篇小说集,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9年)

阳雀王国(中短篇小说集, 台北三民书局, 2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