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为什么没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遗憾

虽然这两场防御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但实际情况是迥然不同,而且战争,也不仅仅决定在一个将军,还有很多因素,我们当然喜欢像演义那样对将军们指手画脚,说派这个,用那个,这很符合我们文化的精神,但真正的战争,完全是靠综合国力在耗着,这期间不仅仅是兵力和武器,后勤与补给,还有兵法上常说的我们也弄不太清楚的天时地利人和啊啥的,将嘛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下面我就简单说说这两场防御战。



南京保卫战发生在淞沪会战结束后,而淞沪会战我们基本把能调来的军队都拉上去了,苦战三个月,日军增兵达到二十万人后,依靠背后迂回的战术让我们阵线动摇,从而引发全线溃退,这和德国进攻法国的镰刀收割行动有些相似,但日军的武器更先进,进攻更伶俐。


驻守南京的部队很多都是从淞沪战场溃退下来的,急需休整,另外从战略上,国民党政府早就开始营建陪都重庆,大战还未爆发,党政机关包括蒋介石之内,都跑的差不多了,这样的形式下,面二十万武器先进训练有素的日军,派谁去估计都守不住!实际上南京保卫战只是个样子货,从上到下,谁也没指望能守住,只是国家都城所在,首善之区,不打一下就撤,太丢人,面子上过不去而已。

再来说台儿庄。因为我们抗战初期成功的忽悠了小日本,让他们把主力都调到南方,实际上在淮河以北进行野战作战的日军就只有他们的第二军,下辖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第十师团,总共也就五万多人。而当时在山东和江苏的国军部队超过三十万,还有部队在源源不断开来。



国民党的整个战略是阻止日军南下,为武汉会战做准备。而且当时又出了一个小插曲,山东省主席韩复渠一枪不放就放弃黄河天险,使济南,泰安全部沦陷,而此刻刚刚是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全国的抗战士气遭受严重打击,蒋介石为比不仅把韩复渠枪毙,而且决心在徐州附近打一个大胜仗,用以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抗战。


三十万对五万,而且还是我守敌攻,我不仅有天时地利还有人和,还有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加之日军太过猖狂,一个旅团(支队)万把人就敢孤军深入,单挑三十几万国军,小样是活够了,所以咱们采取诱敌深入,围起来狂殴的策略,将日军在台儿庄彻底击败!当然,这和李宗仁将军的英明领导是分不开的,然而战役的胜利还有千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功勋以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后勤支援也是分不开的。这场胜利是全国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他告诉了小日本以及全世界,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综上,战争中名将作用是大,但战争毕竟是政治的延伸和手段,胜败要考虑很多因素,尤其是政治决策,往往决定着战争的最终走向。


史书上冬眠的蛇

就算李宗仁当时去了南京他也是守不住南京的,其实早在守南京之前,国民党内部就召开了会议讨论该不该守南京的问题,对于南京,很多人是坚决表示不死守的,这些人中就有何应钦、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南京的原因

在所有人都反对守南京的时候,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站得出来,这个人就是唐生智。

唐生智原本是湖南的大军阀,但是在被蒋介石击败后,他就和冯玉祥一样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地盘,成为了一个落寞的失败者,开始坐上了冷板凳。



(唐生智)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因为要借助冯玉祥名号的原因,给了他一个有名无权的光杆司令的职位,唐生智当时虽然也被蒋介石请出了山,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权力。

所以他为了找回自己曾经的荣耀,就开始打起了各种主意,在蒋介石讨论守不守南京问题时,唐生智是所有国民党将领中唯一支持蒋介石的,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明的决策能守住南京,而是他觉得守南京是他重新复出的机会,自己很有可能在这里重新夺回失去的兵权。

所以在唐生智的坚决支持下,蒋介石决定了要守南京,而唐生智也得愿以偿成为了南京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重新获得了兵权,负责守卫起了南京地区。

蒋介石守南京的脸面问题

虽然蒋介决定了守南京,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将所有鸡蛋放在南京,当时蒋介石守南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死保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原因是脸面上过不去。


因为当时南京是国民党的都城,是一个国家脸面的象征,他不想连打都不打就将自己的都城丢给日本人,所以这才有了给唐生智军队守南京的机会。

在派唐生智守南京的过程中,蒋介石已经动用了大量的人手以及运输工具将许多重要的军事物资、机器设备、文件陆陆续续转移到了陪都重庆,而且他下的命令也不是死守南京,而是让唐生智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因为守的时间越长,对他的脸面就越发的重要。

所以从一开始守南京就不是一件坚决的事情,在当时就连唐生智本人也不觉得自己能守得住南京。

他们之所以会觉得南京守不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个原因就是地势问题,南京不适合防守

南京处在一个非常开阔的平原地带,四周无地势可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四战之地,与国民党准备迁移的重庆根本无法相比。

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日本的轰炸机之外,日本的陆军多年来未曾突破过重庆的咽喉石牌镇防线,他们连重庆的影子都是看不到的,但是南京就不一样了,只要日本人愿意,他们就能很轻易的兵临南京城下,所以很多高级将领不支持守南京。


第二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那就是以当时南京的兵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挡日本人的

当时刚经历上海地区的淞沪会战不久,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在淞沪战场上损失惨重,如果当时蒋介石坚决守南京的话,他淞沪上已经损失了大半的精锐部队很有可能都会为南京陪葬。

蒋介石和李宗仁在淞沪会战上的损失惨重

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和日本人的第一次重大会战,虽然当时国民党有着对日本人兵力上的优势,不过在武器方面却远远不如日本人。

在国民党部队中有几门炮基本上就已经是武器精良的部队了,唯一能和日本师团武器相比的就只有一支第五军,而且这支军队蒋介石还不敢拿出来打,怕折损在了战场上。

所以很多士兵在面对日本的坦克时,基本是以肉身相搏的,淞沪会战爆发期间,国民党和军阀部队都在这种武器远远不足的情况下,损失惨重。

蒋介石正是在淞沪地区折损了绝大多数的精锐部队,李宗仁赖以在北伐战争中称雄的最精锐钢七军,也在拿着步枪和日本人坦克对战的过程中被打溃得军不成军,很多百战老兵都埋葬在了上海地区的土壤中,就是这一场会战,致使了蒋介石和李宗仁最精锐的部队被日本人打残。

驻守南京的部队都是淞沪会战的残兵,人数上也有很大的水分

而在无数抗日将士们的誓死抵抗下,日本人的豪言被击破了,日本人在有武器的压倒性压制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都没能拿下上海。

而在这个时候,他们三个月占领全中国的话就显得有些滑稽了,虽然当时国民党虽然遭遇了大败,但是在战略上却获得了胜利,所以蒋介石才在军队死守三个月后,下令让所有部队退出了淞沪地区。


这些在松沪地区折损严重的部队后来就成为了驻守南京的部队,不过这些部队在经历过战火之后,战斗力损耗非常严重,很多老兵都葬身在了战场中,大部分兵员都是训练没多长时间的新兵蛋子,基本上连枪都摸不熟,以他们的战斗力是很难防守南京的。

而且南京当时虽然号称有10万士兵,但很多部队其实是并不满员的,很多时候一支师的编制其实都不到一个营的兵力,所以让他们拿什么去守南京?

如果当时蒋介石决心死守南京不迁都重庆的话,那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形势很有可能会变成:

南京在蒋介石的死保下残存了下来,但是国民党所有的精锐部队也在这场保卫战中折损殆尽,然后日本人开始在全中国长驱直入。

在失去了所有精锐部队的蒋介石,也没有了能力支撑起接下来发生的几次重大会战。

蒋介石更是失去了迁都重庆的机会,只能一直小心翼翼地死守在南京,于是在失去了国民党战力后,全中国就变成沦陷区了。


正在指挥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的李宗仁,不可能调去南京

所以从以上这些方面来说,南京是既不能守又守不住的,如果让李宗仁去守南京,他第一个是不同意,因为当时几乎所有有理智的国民党将领都知道南京的不可守,在这其中李宗仁也不例外。

李宗仁和唐生智不一样,他虽然也被蒋介石击败过,但是广西和他的广西狼军却一直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不曾失去,所以他不可能会去接替南京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大黑锅。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李宗仁正在担任第五战区的总司令,为接下来徐州地区的抗战做着筹备,他根本抽不出空来跑到南京去主持这一场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战斗。

在当时只有蒋介石和李宗仁都傻了,才会让李宗仁去南京,因为李宗仁一旦离开,第五战区就将会失去总指挥官,就会失去了一个统筹大局的人,然后接下来的所有军队都将无法正常的协调,可能后来的台儿庄战役就无法取得这么重要的成功了。

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李宗仁都不可能被调去驻守南京,在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宗仁最后也没有守得住台儿庄,不过李宗仁虽然没有守住台儿庄,但是他却在台儿庄树立起了全体中国人抗战的决心,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日本军队,也第一次击败了日本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让中国军队洗刷了在淞沪战场上大败的耻辱,所以台儿庄战役在抗战史上才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孤客生

七·七事变爆发后,李宗仁用两个月的时间,将桂系军队原14个团的兵力,迅速扩编至48个团,并组编为4 个军,他电告蒋介石愿率部开赴前线,誓与日军血战到底。

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军徐州。此时,日军攻势凶猛,和中国军队在淞沪一带激烈鏖战,上海、 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他从战略上判断,淞沪战事一结束,津浦路沿线是日军进攻的第二目标。根据对形势的判断和分析,他提出了抗战的战备重点是“以空间换时间” 。

11月12日,形同“绞肉机”的惨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是役中国军队奋勇搏杀,损失惨重,但也取得了歼敌六万余人的不俗战绩,一举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11月16日,国民政府准备退守大西南,并迁都重庆。彼时的蒋介石,或许已经在战略上放弃了死守南京的准备。

上海失陷后,日军直扑南京而来,一时间兵凶战危、形势逼人。蒋介石曾在一次军事会上询问众将对防守南京的看法,李宗仁和白崇禧从军事、战略角度上分析,均不主张固守南京。蒋又问询国民党训练总监部总监(新晋一级上将)唐生智,唐则忽然起立,大声疾呼:"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唐的一席大话,加上他大义凛然主动请缨,蒋大喜过望,立即委任其为南京城防司令 。李、白见状,心知不可劝,均低头缄默不语。

12月7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头一天,蒋匆匆撤出南京。翌日,唐生智指挥中国军队在南京城内外与敌浴血苦战,双方伤亡均极惨重。12月11日,蒋介石三次下达撤退命令,唐仍坚守至12日下午5点,因指挥失误,战局失利,他匆匆下达撤退令后自己坐小船逃离南京,好多部队并未接到命令,仍在困兽犹斗、拼死抵抗。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报复性地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如此看来,并非李宗仁不去守南京,而是他认为随着抗战中心的西移,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相持阶段,死守南京已无意义,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 ,主动战略放弃、服从大局、不做无谓牺牲才是明智之举。

南京失守后,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果然如李宗仁判断的那样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1938年2月,日军为打通津浦线, 调集第十三师团,第五师团,以及从青岛进发的海军陆战队之一部,三路大军以饿虎扑羊之势,大举向徐州袭来。

李宗仁见敌军尽遣精锐、志在必得,深知自己的部队很难与敌正面对攻,便抓住日军嚣张骄狂之弱点,以哀兵之态,与敌展开运动战、破袭战,周旋几天后,先后将强敌阻于明光、藤县一带,又在临沂挫败日军,胜利打响了台儿庄外围战与揭幕战,中国军队以弱击强,干得漂亮 !

台儿庄位于山东南部,为水陆交通要道,系战略要地徐州的一个重要屏障。3月17日,日军第十师团攻取滕县后,不顾左翼第五师团被中国军队所阻,也不顾从安徽方向来援的接兵北上会合,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地扑向台儿庄,以期拔掉台儿庄、攻占重镇徐州,夺取打通津浦线之头功。

李宗仁侦察到敌军的意图后,定下了“固守台儿庄及运河一线,诱敌深入,断其后路,相机实施反包围,一鼓聚歼日军”的正确方针。他令孙连仲将军率其麾下3个师坚守台儿庄,一面部署汤恩伯精锐的第20军团故意让开津浦路正面,待敌深入后,再截断其后路,最终合围歼灭之。

3月24日,台儿庄保卫战正式打响。日军第十师团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开始猛攻台儿庄。守军31师顽强抵抗,与敌鏖战3昼夜,至死不退,几乎伤亡殆尽。台儿庄内死尸枕藉,血流成河,情形非常惨烈。与此同时,李宗仁严令汤恩伯率20军团火速南下,夹击孤军深入的日军。4月3日,台儿庄大部分落入敌手,李宗仁料到汤恩伯军团第二天中午可以赶到,于是硬着心肠坚拒孙连仲将军提出的将死伤惨重、所剩无几的部队撤到运河南岸休整的请求。他要求孙连仲坚持最后5分钟,必须坚守到明日拂晓。

孙连仲知军令不可违,遂抱必死之心组织官兵逐次抵抗。这天深夜,他组织敢死虎贲数百人,分组向敌军展开逆袭。各敢死队冲入敌阵,挥舞大刀大砍大杀,有人还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人人视死如归,个个骁勇异常。敌军昼夜拼杀,早已精疲力竭,不意中国军队在深夜竟发起突袭,仓皇应战,乱作一团,吃了大亏。中国守军一鼓作气,乘势一举夺回台儿庄的四分之三。日军苦战不 支,被迫退守北门,与守军激战通宵。

天刚破晓,汤恩伯军团突然出现在日军的身后。李宗仁闻报,立即指挥台儿庄守军全线出击,一时间,枪炮齐鸣,杀声震天。日军见己方已陷入了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圈中,遂边战边撤,仓皇逃窜, 最后却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溃不成军。矶谷师团长率残部近万人强行突围,狼狈逃窜进峄县城,闭门死守待援。

至此,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一万余人,一举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守军自己亦付出了数倍于敌的惨痛代价,用鲜血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开后,举国振奋。李宗仁将军谋勇兼具,指挥有方,从此名扬四海,功标青史。



铁马冰河wu

答案很简单——因为李宗仁当时正在坐镇徐州。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遂决心进行全面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一个多月来中日战争的发展态势,决定将全国交战前沿地区划分为五个战区。这五个战区是: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后改为程潜);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山西王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冯玉祥担任司令长官;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何应钦担任司令长官;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亦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到了1937年10月,蒋介石为分担压力,将桂系首脑人物李宗仁调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由其坐镇徐州,负责山东和苏北一带的战事。从此之后,李宗仁就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整整坐了八年,一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初期划分的五个战区形势图,南京属于第三战区范围内)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名义上是冯玉祥,但实际上冯玉祥既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也指挥不动三战区的中央军嫡系部队。而三战区包含的区域又是国民政府的心脏地区,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都属于三战区,所以三战区实际上是蒋介石在亲自指挥作战。到了11月份,上海沦陷,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之后,南京的陷落其实已经是早晚的事了。因为国军的中央军精锐部队都已经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巨资兴建的国防工事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国民政府已经失去了守卫南京的力量,这个时候调谁来守南京都难逃失败的命运。所以当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问谁能守南京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临危受命,最后是蒋动了肝火,说你们都不守,那就我来守吧!这样唐生智才站出来表示愿意守南京。唐生智之所以愿意担任南京卫戍司令,留在危城之中,其实是为了能在失势多年之后再有掌握兵权的机会,否则谁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机来守南京。而此时的李宗仁远在徐州,他所统率的第五战区已经同日军在激战中,而且是南北两线作战——北面日军沿津浦线南下攻击山东,南面日军在长江北岸攻击前进,第五战区境内也是狼烟四起,李宗仁两线作战,自顾不暇,哪有可能再去守南京呢?



军武次位面

李宗仁没守住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是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李宗仁趁日军孤军冒进才打退了日军。后来日军调整部署,中国军队打不过,放弃了徐州。

李宗仁懂军事,知道南京守不住,所以不去当接盘侠。

唐生智志大才疏,想露一把脸。结果还是弃城逃命了。


天明遥遥山海关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区域与日寇展开决战。此一役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此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是中国开展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史称台儿庄大捷。


在这次战役中,除了中国军队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勇猛顽强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挥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么能打会打为什么当初没有派他指挥南京保卫战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身负职责所不在。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因应战局发展,于1937年8月20日,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颁布了战区及战斗序列计划,对中国境内抗战区域进行了划分,共成立五个战区。其中,南京位于第三战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而李宗仁负责第五战区的鲁南及苏北地区,开始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每个战区司令长官各司其职,南京的守卫属于蒋介石负责。李宗仁所负职责就是整个第五战区的守土抗战之责,南京的守卫并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你觉得蒋介石应该用李宗仁吗?

二是战役决策所不同。据后来的解密,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亲自主持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讨论南京守卫问题。在会议上,众将领意见不一。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李宗仁的态度,但包括俞济时、何应钦、以及桂系将领白崇禧在内的绝大多数将领认为南京不可守,主张放弃。

只有上将唐生智力主坚守,并豪言:“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于是他当即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见一致——不同意坚守。既然这样,你觉得蒋介石会用李宗仁吗?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
作为桂系的“总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军阀曾跟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之间打的不可开交,这就是著名的蒋桂战争。在南京保卫战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还联合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1936年7月他的桂系军队刚刚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总指挥。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如此重要的战役,蒋介石怎么可能用一个多次跟自己作对,刚刚才收编的地方桂系军阀首领来指挥呢?蒋介石对非嫡系的地方军阀势力一贯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况下,你觉得蒋介石敢用李宗仁吗?

其实,按照当时南京保卫战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分析,绝大多数将领的意见是正确的,南京是守不住的。当时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20万对15万(非满编),敌强我弱,日方还占据空中和水路的优势,且南京历史上就是个易攻难守之地。所以,应该有序的组织南京民众撤离,并相应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进行有效抵抗之后,随即有计划有步骤的撤离方为上策。即使当时派了李宗仁来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这样的结局,取胜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发的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中,敌我双方军力对比是29万比5万,即便这样不也才勉强取得了我方5万伤亡对敌方2万伤亡的“惨胜”吗?


无坡居士

李宗仁能守台儿庄那是有特殊背景的。

第一李宗仁守台儿庄时,当时中国上下可以说是同仇敌汰,主要是受了南京大屠杀的刺激。

第二,李宗仁做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当时给了李宗仁绝对的权利,那时李宗仁和蒋介石在大敌当前放弃了以前的恩怨,而且韩复渠不战弃山东被被杀了头起了个警示作用。

第三,李宗仁第五战区当时的部队基本都生力军,其中有桂系的精锐部队,同时李宗仁对别的战区都不要的川军很好,台儿庄大战能最终获胜,川军起了很大作用。

而南京会战不同,当时不可能派李宗仁去守南京,守南京部队基本都是淞沪会战败退下来的,能打的精锐部队不多,而且当时都需要休整,可当时哪有时间休整啊,而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又不能不打,用唐生智的话说,在南京不牺牲一两员大将怎么对得起国父,可谁都知道守不住。李宗仁当然也能看出来,同时蒋介石也不能派李宗仁去守。


天宇的文史情怀

李宗仁对淞沪会战及其后续南京保卫战一直持反对意见。

“一日,我见有机可乘,便对他陈述意见,略谓:淞沪不设防三角地带,不宜死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沪作战应适可而止。我并建议将廖磊第二十一集团军和其他增援前线的部队调至苏嘉路国防线上的既设阵地,凭险据守,然后将沪上久战之师抽调回南京整补,再相机向国防线增援。如此更番抵抗,才能持久消耗敌人的力量。至不得已时,我军便自动放弃南京,将大军向长江两岸撤退,诱敌深入,节节抵抗,实行长期的消耗战。”——《李宗仁回忆录》

事实上只要略微懂些军事的人,就不可能选择在淞沪南京一带与日军决战,这不仅仅是李宗仁个人的看法,也是当时国民党高层大多数将领的看法,包括但不限于李宗仁、白崇禧、顾祝同、张治中、陈诚等。顾祝同、陈诚曾建议放开淞沪与南京,将日军引至福建、江西、安徽山区决战,以将日军优势火力作用降至最低。个人认为这个方案是当时的最优选择。

淞沪地区东临大海,还有大型军舰可轻松进入的江面,而且地形平坦,无险可守。日军最强大的海军,可以轻松的在海面与江面炮击国军阵地。海军的重炮,其威力与陆军重炮不是一个档次。国军在淞沪面对的几乎是一个血肉磨盘,有的时候一个师填进去,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人。甚至发生过舰炮一炮就让国军整整一个连伤亡大半失去战斗力的情况,可见在海军炮火威慑力。然而,不谙军事的蒋公,为了虚无缥缈的国际支持,一意孤行,力排众议坚决要在淞沪与日军决战。

在日军强大的海陆空立体火力面前,国军士气逐渐崩坏,至十一月初,蒋公下令撤退后,引发了现代军事史上一场罕见的溃逃。

“委员长才于十一月九日下令分两路,一向杭州,一向南京,全线撤退。然前方此时已溃不成军,各军仓皇后撤,加以敌机日夜轰炸,人马践踏,秩序大乱。大军数十万竟越过钢筋水泥所建的苏嘉国防线阵地而不能停足。阵地上虽有坚固的堡垒,退兵因一时找不到钥匙,不得其门而入,竟一一放弃,溃退之惨,一言难尽。敌人跟踪追击,不出数周,便自东、西两面进迫京畿,将南京合围。”——《李宗仁回忆录》

在淞沪会战失利后,蒋公曾问计于李宗仁,但李宗仁回答“我不主张守南京。我的理由是:在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历史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何况我军新败之余,士气颇受打击,又无生力军增援;而敌人则夺标在望,士气正盛,南京必被攻破。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借口烧杀平民。而我们可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一面可阻止敌人向津浦线北进,同时可拒止敌人的西上,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看,李宗仁的建议都无可挑剔。但蒋公此时已经如输红了眼的赌徒,固执己见,任命在军事会议上大喊“誓与首都共存亡”的唐生智为南京守将。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唐某人在日军兵临城下后丢下十几万大军和数十万平民,偷偷坐船跑路,南京守军溃乱。接下来就是震惊中外,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当年读书至此时,心中对李宗仁颇有看法。因为李宗仁与唐生智共事多年,深知其人志大才疏,好发大言。但蒋公的任命下来后,李宗仁却一言不发,反而跑去恭喜唐生智,国难当头之时仍然一肚子小心思,格局太小,不是英雄。

以上是我对南京保卫战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指正。


老贝

首先我们要清楚,李宗仁并非战功卓著的名将,他实际上是桂系的政治领袖,所以肯定不是抗日战场的救火队员,哪里困难哪里去。

其次,台儿庄战役的战术谋划,出自桂系另外两个巨头白崇禧和黄绍竑,这倆倒是名将了,也是军事专业人才,白崇禧不多着笔了,黄绍竑有些同学可能不太熟悉, 曾经出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不过,李宗仁是他们哥仨的老大,最后下决心者,所以功劳记在李宗仁身上也没什么问题。

最后就是实际问题了:

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军事委员会划分了全国战区,所谓战区,就是带基本固定的部队,守划好的地区。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职责就是江北至山东段,台儿庄就是他的战区范围,他打理所应当。南京不是他的防区,前面说了他也不是救火队员,去了做甚?

二,南京易攻难守,非战之地。蒋介石一定要守下其实是面子问题,首都不战而弃,国际观瞻太差。包括白崇禧在内的军事专家都反对用大部队守卫南京,军事会议上但凡有战略眼光的国军大佬,没有一个接这个活的,白崇禧自己都不接,会让自己派系的老大顶这个雷嘛。

唐生智当时已经是没有基本部队的光杆司令,主动站出来接活,刻薄点说有不甘寂寞的念头,以为能通过这活重新回到军界。南京保卫战的结果证明,他确实是高估自己了。

三,台儿庄战役上半场,日军是有些轻敌的。进攻第五战区主力的,只有三个主力师团和若干支队,即自南向北突击的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和自北向南的华北方面军板垣第5师团和矶谷第10师团,兵力分散,隶属不一,所以李宗仁有一定机会。

说上半场,意思是日军在台儿庄吃亏后,随即调集七个师团再次合围第五战区主力 ,李宗仁下半场能做的就一个字,跑。

所幸跑的快,第五战区主力基本突出合围,撤往河南及鄂北,司令长官部设老河口。

四,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对杂牌军阀的使用,是既用又防的,不可能让李宗仁等旁系首领通过抗战坐大,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所以退一万步说,就算南京可守,就算李宗仁有那两下子,蒋介石也不会容许李宗仁四面出风头。

那麽,蒋委员长该摆在哪里呢?


度度狼gg

淞沪会战之后,日军兵分九路进攻南京。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大多数将领不主张死守南京。蒋介石本人也是这个意思,但又碍于国都的面子,犹豫不决。这时,唐生智站出来,主张守南京。于是蒋便任命唐生智为守城总指挥,留下十五万兵力守南京。其余人员撤往武汉。南京很快被日军攻陷。唐生智按照将介石的指令,下令撤退。由于指挥系统不畅通,导致撤退时秩序混乱,很多将士葬身在长江之中。

李宗仁是桂系首领,抗战初期,他被任为后备第一支军队的指挥官,后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由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撤,使第五战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形势危急。急需打一场胜仗。在李宗仁的正确指挥下,第五战区将土浴血奋战,终于击败了来犯的日军,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取得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胜仗之一。

要而论之,台儿庄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其并非主战场,日军也没有集中全力。象淞沪会战,日中双方都集中了全力,所以中国战败了。南京是当时中国首都,是日军必克之地,即使李宗仁,甚至蒋介石亲自指挥,也是守不住的。因为当时日中双方在武器方面相差太悬殊了。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