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洋政府没有成功剿灭国民党?

沁屿

从外国军人的角度,来看看革命党北伐军和北洋军阀们的面貌,你就知道为啥了。

二战时代的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威,其实从北洋时代就来过中国,他担任过军事观察员的工作,负责观察过中国多支部队,我们看看他的描述。


北洋奉系军阀头目之一 张宗昌的军队:

约3000人的一支白俄步兵旅,装备有装甲火车,另外还有100名白俄骑兵,他们的军夫是深绿色的,黄色马靴已经没过他们的膝盖,还带着各种武器:从顶端挂着三角旗的长矛,木质枪套里放着长管毛瑟枪,此外还有大刀,这些士兵没有自己的国家,性格残忍暴烈,张宗昌主要靠他们打仗。


另外张宗昌的中国士兵则是:每100人里大约30人配有步枪,一个连队有200到250名士兵,其中20%的人不到4英尺6英寸(1.36米),很多还不满14岁,都很脏,有的还光着脚。北洋军阀的兵是不肯打仗的,他们都怕“红枪会”(农民自己组建的武装组织),红枪会袭击他们能对付的小股士兵,杀起人来毫不留情,留下的伤口会让死者死前受三四个小时的罪。


而,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的吴佩孚,他手下的士兵是这样的:跟其他人一样,吴佩孚的兵往往不到14岁,不过装备不错,有背包,挖战壕的镐头,铁锹,马灯,油纸伞,闹钟和热水瓶。跟在他们后面的是抬着棺材的苦力队,这是为了给士兵保证:不会死了没人埋。穿着灰色制服,都戴着红色袖套表示忠诚,通常这些袖套都是用别针别上去的,这样军队倒戈时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



相对来说,北伐的“南方军”,就强得多了,“都乐呵呵的,多数是不到16岁的孩子,都是些肩头窄窄的小矮个,体重很轻。”但士气高,纪律和信心很强,很乐意服从命令,不抢劫东西,受到民众欢迎,证据就是街上的妇女又出现了。(北洋军队出现的时候妇女会躲起来)。

连级军官都是些18到22岁的学生,很有决心和信心,和军阀部队里那些“废物”大不相同,军阀部队的连级和营长们都没受过教育,所以尽管北洋军的装备要比 南方军好,但真打起来,南方军肯定能够击败那些督军的乌合之众。



以上资料来源《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红枫历史观

北洋政府一直努力想统一国家。 不过,他们遇到了一个和之后的校长一样的问题。 因清末之后,各地小团体纷纷独立,请注意,是独立,而不是归顺南京临时政府,随后才加入到北 京政府。在独立的过程中,各地实力派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利益体系,甚至独立的财政体系。尤其是 清末,华北严重旱灾,清政府向东北输送人口,结果触及到了蒙古人的利益,导致东北吉林黑龙江 一代的蒙古人非常不满,并形成武装团伙若干,几百人的队伍几十个,几千人的队伍也有好几个。 这种地方动乱在各地都非常常见,因为中央政府力量严重不足。 要说国家弱,倒还真不弱,北洋政府正规军20万,而且装备齐全,后勤保障到位,训练水平很高。

北洋的部队要是和当时的日本陆军硬碰硬,还真不一定就落下风。当然空军和海军另说。但是北洋 的一大弊病就是黑社会气质特别浓重,说白了就是帮会性质。一个个都是论资排辈,而且袁世凯死 了之后就更缺少一个能够左右全局的人。 徐世昌虽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属于荀攸或者是郭嘉那种选手,一直是辅助英雄,魔法光环很好,但 是物理防御以及攻击输出特别差,类似于人族大法师吧。可是北洋又是以武装力量为基础的政治集 团。大法师带着步兵冲锋,升级设置的还是光环而不是水怪,这非常不科学。而段祺瑞虽然属于北 洋,可是小站练兵那一段他转学了,跟哥几个又不推心置腹。黎元洪一直是湖广新军体系的军头, 更融合不进来。 后人仔细看发现,实际上北洋的溃败段祺瑞难辞其咎。

他先是挤兑袁世凯,撂挑子拒绝给袁世凯台阶下,后又和直系几个老伙计闹不和。再引入张勋和张 作霖先后染指中央,帮着张作霖霸占东北,后又想倚靠徐树铮控制全局,再又拉拢陕军小角色冯玉 祥,反正他一步错步步错。他为了他自己的权利欲望,打破了北洋系的整体平衡。 这个错误,他的学生蒋校长也犯了。 说白了,一根筋。 他只是一个军人,而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什么叫合格的政治家?于谦!视角开阔,真知灼见,直达核心。这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但是作为 政治家,他身边有那么多智囊的情况下,这个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什么叫优秀的政治家?徐阶!该明白的地方必须明白,该糊涂的地方适当糊涂,把所有问题放到可 以控制的空间里,不激化矛盾,但是坚持原则,大家都乐呵呵,即使绷着脸也不会闹起来,都有后 路可退,都有进步可走。 什么叫顶级的政治家?小平!

大方向确定,后三十年布局,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这就得一百年一 遇了。 北洋,连段祺瑞算在内,再加上北洋那几个货,没一个算是政治家。 而曹锟养肥了吴佩孚,吴佩孚又拉拢了冯玉祥,冯玉祥又招募了石友三。为了抵抗团队内的老大, 二哥三哥开始在外围找兄弟进社团,力图改变话语权。是不是有点像张耀扬进洪兴的那一集古惑仔 啊!越这样,核心团队越来越弱小,外围小兄弟在核心团队的内耗中掌握实权。像石友三、韩复渠 这样的三级基地兵种后来都成了规模了,二级的冯玉祥都弱小了,就更别说一级的曹锟什么的了, 那就是傀儡了。

后来外围小弟们逐渐坐大,大哥们就更没有话语权了,下面的小弟要么认了国民 党,要么就归了阎锡山,要么就又跟着国民军冯老总。张作霖逼走了段祺瑞之后,北洋就彻底失去 了整体的统治能力,然后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独立了。到最后北洋系的第三代哥几个都 还行,除了土匪张宗昌死的惨,孙传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惨,其他的都找到自己的主了。最可怜的就 是南方系和吴佩孚系的。 总之一句话,黑社会模式不是政党政治,不科学!


历史深度解密

说实话,北洋政府当时最强势的时候,很明显就是袁世凯当政的时候,这个时候整个北洋军内部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一点儿杂声的 ,此时此刻,整个北洋军内部全部是听袁世凯的命令而袁世凯可以直接命令北洋军去做任何事情。

但是事实上就连袁世凯当政的时候都不敢去打国民党的主意,为什么?

首先,袁世凯这个人是一个强人,虽然他在慈禧的面前表现得就像一个奴才一样,但是这个人曾经年少气盛过,别忘记啦,当初他出兵朝鲜的时候,朝鲜的王后都对他另眼相待,这个人老奸巨猾,对于各方的势力,他都可以笑呵呵的接受,但是最起码的一点,他从来都不受制于人,他训练北洋军原先慈禧是让他拱卫京师的,但是情况很明显,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他的部队在山东放羊呢,袁世凯是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任何一个军阀任何一个帝国都不可能左右他的意志,对于欧美列强还有日本而言,你对于袁世凯这个人是感到又恨又怕,恨的是,我给了他这么多资金给了他这么多地为它竟然不帮我的忙。怕的是袁世凯此时的北洋军可以说是军容齐整,而且战斗力强悍,跟日本人硬碰硬的话,谁胜谁负,这一点还真不好说,就如同他对日本人说的那样,当初伊藤博文在的时候都不敢对我大声说话,你他妈算老几。

由于这个人的强硬,使得很难控制他,因此其他的欧美列强方面。都是希望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我可以支持北洋政府,同时我也可以支持国民党,只要中国方面有求于我,他就会给我开通市场或者给我提供大量的工业资源,因此,对于欧美列强而言绝对不希望中国一个人一家独大,这就造成了中国将失去了对于他们请求的意愿,那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切不就成了别人的嫁衣了吗?所以国民党,必须要存在,而且要存在的轰轰烈烈,并且要跟北方的政府对立而行,这就形成了南中国河北中国这样的话两边只要保持着小的争端对立的话,那么我就可以在中间当一个调停人,或者是我出卖军火的军火生意可以做得更加的好。

但是,袁世凯也有自己的考量,被杨军虽然号称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但是事实上满打满算整个北洋军一共正规军20万人。当时整个中国有多少人,4万万人,北洋军能打硬仗,能打胜仗,但是害怕自己的军队被消耗的太大,袁世凯特别清楚,北洋军就是自己的一切,军队的权利才是最高的权利,只要军队在手。他在中国就横着走,对袁世凯而言,中国还有其他的事例,比如说刚刚倒台的满清政府,比如说各个地区的军阀势力,比如说湘军,淮军等一系列遗留下的老牌军队的实力,尤其是在武汉的军队,他们可以直接领取到当时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汉阳造步枪,有武器,你就能够继续发展的军队,如果此时此刻袁世凯不顾一切跟国民党拼个两败俱伤,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到底最后便宜了谁,清政府虽然已经倒台了,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能搞不准,到时候清政府再来一个政府跟他秋后算账呢。因此,军队打仗,不用了,只要跟在我身边,继续跟着我一起作威作福,享受就行啦,因此,在尝试性地拿下了武汉跟南京之后,袁世凯对于南中国选择放手,其他的地方,你们闹腾去,我只要保证我的税负能够维持我军队的开销,其余的事情我管不着,说了我还有一个梦想,我要当皇帝。

结果皇帝当了100多天,人家全起来叛变了,这个时候袁世凯傻眼了,和生生被自己给耗死了,袁世凯一死,整个北洋军内部就开始闹腾,谁都知道北洋军这个老大有多么诱人的利益,但谁都知道,北洋军老大这个位置有多不好当,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像袁世凯那样拥有大的才能,能够同管整个北洋军政府,两边一看不顺眼,立刻就打成一片,如果看得顺眼,立刻就是拜把子兄弟,这种你来我往,反反复复,经常搞得自己治下就很不安宁。

而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袁世凯在的时候还能正压得住这些矛盾,袁世凯一旦死了这些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就在那不断的闹腾,使得北洋政府在当时中国底层民众看来简直就是一群流氓,一群山大王,你比方说最著名的张勋复辟,这种事情有脑子的人都不会去做,但确实有人这么做了,而且还就是你北洋军的人,在接下来事情就是《凡尔赛合约》,袁世凯如果在说不定月强还不敢让他签字么一款条约,甚至连这款条约拿出来的勇气都没有。但袁世凯死了。条约一拿出来段祺瑞政府屁颠儿就过去签了,这个时候,北洋政府又打上了,卖国求荣的标签,你凭什么去服众?

而且这个时候南方的整个政治形势,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伟人谁?孙中山。

对于我们而言,辛亥革命这四个字只是历史书上面的一个考点,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辛亥革命对于整个中国的意义来说太大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膝盖,生下来不是用来跪的,而是用来工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实存在的,民主共和,原来我们都不知道,但是经过孙中山这种宣传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我们并不是别人的奴隶,我们跟所有人种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有追求财富的权利。

孙中山在中国南方,呕心沥血,终于将整个南方,打造出了对于资本主义的向往,对于未来新生活可以投入奉献一切的那种人民愿望。

此时此刻,在北洋政府直接管辖的中国北方,形势还算比较好,但是在南方的话,人们并不愿意跪你北洋政府那些领导人,清政府的皇帝都已经被打倒了,你们又算什么东西,我们要的是钱,要的是资金,我们要去创业,我们要去发展我们自己的实体工业,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所以我说,孙中山这个人值得中国任何一个党派去敬佩,去给他应有的尊重,如果没有他老人家呕心沥血,在中国披荆斩棘开创革命道路,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将会如何这一点完全无法想象,最近我听说台湾的某位仁兄把孙中山的雕塑给打倒之后还打算利用法不责众这个调理来帮自己洗脱罪名,妄想!


漩涡鸣人yy

国民党最早成立于1912年8月,由宋教仁以同盟会为中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等其他几个政党改组而成。孙中山被选举为理事长,不过由于当时孙中山事务繁忙,且醉心于铁路建设,所以就推举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而在1912年的时候,国民党实际上是一个合法政党,所以不存在北洋政府剿灭国民党的问题。

宋教仁在1912年8月改组同盟会建立国民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参加1913年的国会选举并从中获胜,以求得能够建立以宋教仁为总理的责任内阁,根据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大胜,在国会中取得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席次,宋教仁满心以为可以建立责任内阁了,所以在1913年3月22日准备北上组阁,但是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此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但是很快就因为势单力孤而失败。

此后,国民党的地位就每况愈下,孙中山等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就流亡日本了,但是北京的国会里面还有大量的国民党议员没有走。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以国民党议员参与叛乱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隔日派人包围国会,收缴了国民党籍议员的证书。没有几天,袁世凯又下令取消各省国民党议员的资格。

虽然合法的国民党被瓦解了,但是国民党的核心仍然保留着,在东京,原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分别建立了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等人回到国内,不过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南北双方又闹掰了,孙中山等人在南方成立了护法军政府,不过当时的革命党组织已经非常涣散。护法失败后,孙中山成立了新的中国国民党,并在此后一直到1926年北伐都盘踞在南方,并且逐步掌握了自己的武装,从1925年开始还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国民政府,所以北洋政府不可能围剿国民党。


青年史学家

最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初期只是议会性质的党,并没有什么实权,在宋教仁被刺后北方的国民党直接成了北洋政府手中的玩物。而南方的国民党就不同了。孙文后来在粤成立黄埔军校进行扩军联合苏俄想适时北伐,面对北方纷杂混乱的局面,偏隅广东的国民党养精蓄锐,休养生息。有时也与广东福建地区周边军阀相互妥协,相互联合,相互制衡。期间孙中山领导了几次北伐但都被江西的军阀轻而易举的击溃。孙中山更是被陈炯明倒戈,被粤军赶出广东,再次被迫流亡海外。直到孙中山去世,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联合广西的桂军(李宗仁新桂军)肃清两广(广东 广西)内北洋军阀势力,准备开始寻找时机北伐,问鼎中原。

此时北京政府在奉军首领张作霖的掌控之下,虽然张对国民党早就有所警觉,但奉张对远在广东的国民政府也已鞭长莫及。更重要的此时张作霖更要对付冯玉祥、孙传芳的进攻和郭松龄叛变变根本无暇东顾,这更加给了国民党军在南方壮大和修养生息的机会。后来张作霖又与直系吴佩孚联合决定一鼓作气消灭北方的冯玉祥(冯玉祥当时投靠苏俄加入国民军被称为是北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则被称为南赤。)就更没有时间剿灭南方的广州国民政府。一直到蒋介石正式宣布开始北伐,北洋军人都只注重对北方冯玉祥的围剿,对南方北伐都持一种不屑的态度。此时国民党军进军湖南湖北,等吴佩孚看到事情危机后星夜兼程南下时已经晚了。吴佩孚率军抵达前线时,国民军已经把湖南全省占领,吴佩孚在前线设下重兵抵御均无奏效,吴佩孚后来退到武汉固守待援。张作霖此时还在围剿北方冯玉祥的国民军。华南领袖孙传芳的态度是坐山观虎斗,乐的两家打的两败俱伤好自己趁机占领吴佩孚的地盘。如果孙传芳此时果断派兵援助吴佩孚收复武汉三镇或出奇兵攻打广州国民政府的话,国民党和北洋之间胜负亦未可知。


孙传芳错过了歼灭国民党军的最佳时机,等湖南湖北均被国民党攻克后,国民党与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较量正式开始,孙传芳当时根本看不起蒋介石这个小字辈。决定还是以夺取吴佩孚武汉地盘为主,另在江西设重兵吃掉刚来到江西北伐军。双方开战后互有胜负,相持数月后孙军由于厌战情绪的普遍后来内部混乱撤离战场,孙传芳喝止不住退出江西。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经空前壮大了,兵锋直指华北。后来冯玉祥回国加入北伐阵营,阎锡山公开脱离北洋集团加入国民军更使北伐军集团更加强大。再全部歼灭孙传芳军后,奉张自知已不是其敌手,遂决定边打边退全军撤回关内静观待变,伺机再度问鼎中原。孰料张作霖专车返程途中在皇姑屯被安设炸药,张作霖被炸不久即魂归天寰。


身在林泉



北洋政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袁世凯时期,段祺瑞时期,张作霖时期。

袁世凯当政时期是看不上国民党,只是觉得会对自己造成麻烦,然后解散国民党,当时的国民党在袁世凯眼里如同蚂蚁,翻手便可镇压。

段祺瑞执政时倒是想认认真真挥军南征革命党以完成统一,但是因为得不到冯国璋的支持而失败。

张作霖是忙着争夺北京政府的控制权,顾不上南方的国民党。国民党因此在张作霖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北洋政府与国民党究竟有着怎样难解难分的恩怨情仇呢?



袁世凯成功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但是当时的革命党虽然以同盟会为首,可是派系复杂。为了形成足够的力量对抗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孙中山、宋教仁等人开始联合其他政党改组成为国民党。1913年国民党以最高票数取得首次国会选举的胜利,党魁宋教仁当选中国民国内阁总理,同年3月,宋教仁于上海火车站遭枪杀。宋案发生后,远在日本的孙中山即刻回国,然后组织发动了“二次革命”。在袁世凯绝对实力的碾压下,二次革命很快遭到镇压。

1913年袁世凯称国民党“借改革政治之名,行攘夺权利之实”,然后强行解散国民党,同年袁世凯正式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则再次黯然离国,东渡日本,1914年7月于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以后,袁世凯将主要精力用于如何巩固扩张自己的权力,对孙中山流亡日本后所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并没有太多关注。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成三派系,并陷入不断的内斗中。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亡。袁世凯死后,北洋体系崩盘,分化成皖系、直系以及奉系,这是从袁世凯称帝后的众叛亲离便可以预料到的事。

袁世凯晚年显然已经没办法彻底掌控北洋体系,袁世凯当总统后更专注于政治方面,在军事方面开始放松,各系军阀得以逐渐坐大,政治野心也开始膨胀。他们先是怂恿袁世凯称帝,然后反对袁世凯,将袁世凯赶下北洋体系的神坛,以便于自己彻底掌握自己手里的势力。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袁世凯在政治失意的打击下,竟猝然离世,因为没有谁能取代袁的位置,但是谁都想坐到袁的位置,致使北洋体系分解,陷入不断的内斗中。北洋军阀的实力也在不断的内斗中不断的减弱。



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武力统一战略失败。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但是北洋政府则实际由段祺瑞掌控。1916年,黎、段发生府院之争,黎元洪因角逐失败而黯然离场。

随后,段祺瑞为保证自身利益,拉拢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以及奉系张作霖,将冯国璋赶下台。徐世昌任总统后,也寄希望于南北议和,段祺瑞的武统战略在北洋军阀各自为政的压制下化为泡影。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败退。



张作霖执掌北京政府,忙着“收复”北洋政府的基本盘,无暇顾及南方。

1924年,张作霖通过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成功掌控北京政府。北洋三系中的皖系和直系相继退场,奉系独享北洋政府,也是因为如此,北洋体系实力看似仍旧强盛,可实际上却下滑得很厉害。张作霖取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并不代表张作霖可以在北洋军阀系统里作威作福,1925年郭松龄反奉将张作霖打得几乎找不到东北在哪里,张作霖不得不求助于日本镇压郭松龄。同时期,张作霖与冯玉祥、孙传芳、吴佩孚等部进入僵持甚至对立的状态。

此时的张作霖正在北方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南方的孙中山。南方终于获得喘息的时间,并开始发展,张作霖则自此失去了攻打南方的最佳时机。



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目光开始转向“枪杆子”,为北伐事业奠基。

孙中山想做的事很多,但是为什么他做成的事少之又少?因为他没实力,生在乱世,怎么才算有实力?当然是看手里的枪杆子!这正是孙中山处处受制于人的原因,辛亥革命时因为没有枪杆子,因此不得不求助于袁世凯;二次革命时手里的枪杆子太少,仍然需要借助于军阀的枪杆子,结果仍然失败。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经历了这么多,孙中山仍然想不通里面的关键的话,他也就不是孙中山了。

1924年,孙中山决定开办军校,培养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解决对军阀的依赖,黄埔军校因此应运而生。这堪称是孙中山革命生涯里做得最正确的决定了,孙中山长期以来皆想通过拉拢军阀投效革命阵营,结果是让自己成为空架子,根本没办法成功。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看清了现实以及自己的劣势。

黄埔军校成立后,为国民党迅速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并且在日后逐渐成长为国民党的支柱。国民党的实力因为黄埔军校的开设,反观北洋体系则因为不断的内斗而逐渐没落,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当然,国民党内部也有汪蒋斗争,但是并不是北洋军阀那样真刀真枪的斗,更多是政治手段,当然也有暗杀,但是国民党的实力受损并不严重。

此后,宁汉合流,冯玉祥与阎锡山等人投入国民党阵营,国民党实力更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长,最终张作霖在蒋介石强盛的北伐攻势下,败势愈加明显,并因此心生退意。1928年张作霖退回东北时途经皇姑屯,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重伤而亡。

1928年12月29日,继承奉系的张学良通电宣布自己改旗易帜,北洋时代至此终结。


吾与吾国

从1912年,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来,一直到1928年,国民党二次北伐,张作霖退出关外,北洋政府一共存在了16年。北洋政府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较为统一的袁世凯阶段和袁世凯死后的北洋军阀混战阶段。


其实北洋政府几乎没有怎么对国民党主动进攻,反而恰恰相反,一直是孙中山领导多次革命,对北洋政府进行讨伐。所以北洋政府几乎没有怎么对国民党进行武力围剿。孙中山是国民党的象征,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中国人民心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哪怕北洋政府想对孙中山下手,也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无论在国内领导革命,还是在流亡国外,孙中山始终安然无恙,国民党自然始终存在。

北洋政府袁世凯时代,袁世凯一直忙于揽权,他刚开始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则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随即又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成为能够连选连任的大总统。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依然不满足,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图称帝,这个举动遭到了全国各方面共同的反对,哪怕他手下的大将,也不支持袁世凯称帝。在各方的共同反对之下,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就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随即因病身亡。因此,袁世凯当权的四年间,始终忙于揽权和独裁统治,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孙中山及国民党进行围剿。


而袁世凯死后,由于北洋军阀没有一个有足够威信和能力,让众军阀信服的人出现,北洋军阀陷入分裂,分为了直系、皖系和奉系。各大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利,大打出手,先后发动了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而小的战争更是无数。

北洋军阀之间打得热火朝天,根本没有时间理会弱小的孙中山和国民党。唯一一次主动进攻,还是在段祺瑞意图武力统一全国之时,但由于直系和皖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内讧,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梦想也彻底破灭。


因此,在袁世凯时代,北洋军阀并未分裂,但是袁世凯一直忙于揽权,虽然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被刺杀,有袁世凯出是幕后黑手的传闻,但并无证据,只是一个怀疑而已。

相反,是孙中山一直对袁世凯的种种行为进行讨伐,例如因宋教仁案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因段祺瑞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发动的护法战争等等,虽然这几个运动都没有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但发起运动和发动进攻的都是孙中山。


最后,孙中山及其革命党的根基普遍在南方,这并非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因此,即使想对付国民党,他们也鞭长莫及。而最终,国民党也是以广东为根基,率师北伐,最终覆灭北洋军阀。


鸢飞九天2018

清朝灭亡以后,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华民国,可惜的是不久便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袁世凯代行大总统之职,因为袁世凯发家北洋,后人称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掌握了大权以后便对国民党下死手,但最终没有成功,最后更是被国民党“北伐”打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北洋政府没能成功剿灭国民党呢?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北洋政府内部不团结。

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因为是他一手带出了后来那么多的北洋军阀,再加上袁世凯这个人很会管理属下,所以北洋内部的人都听任其领导。可是等袁世凯去世以后,大家都是平辈,没有谁领导谁的说法,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自然就内斗不止,无暇顾及已经逃亡的国民党了。

其二,国民党所在非北洋势力范围。

清亡以后,中国的势力范围差不多是长江以北归北洋,长江以南归革命党,而国民党当时和北洋政府合作失败以后便离开了北方,大部分逃亡国外,留下来的也化整为零进入了国民党根基所在的几个身份,使得北洋政府拿他们也没有办法。

其三,愿意保护国民党的省份。

国民党成立之初便以大义号召天下,虽然北方省份没有几个听的,但南方因为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还是有不少省听从了国民党的号召。革命失败以后,虽然南方大部分都被北洋政府用钱收买了,但还是有一些省份是死忠于革命的,像云南就是这样,而且再加上这些省份也有枪有炮所以北洋政府也不愿意招惹,导致许多国民党人逃往此处,寻求保护的时候北洋政府拿他们也没有办法。




一树梅花一放翁

需要说明,国民党在不同时间段,有着不同的意义。

国民党第一次出现,是宋教仁试图以政党政治治国,联合了很多团体,改组为国民党。但随着宋教仁的被刺和二次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势力也渐趋衰弱。但仍存在。

二次革命以后,袁世凯对孙文,黄兴等人赶尽杀绝。孙文在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这个党派也完全是建立在效忠于孙中山的基础之上,这也导致了孙黄二人的分道扬镳。需要强调,孙文之所以抛开原先的国民党重新建立中华革命党,就是看到了国民党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人情世故居多,但没有一个清晰的奋斗目标。

中华革命党的目标就是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当袁世凯去世之后,此党基本上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不过随着张勋复辟,国会解散,曾经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而张勋复辟失败之后,段祺瑞又拒绝这些议员回到政府。因此,孙文又重新将这些人拢在广东,成立非常国会,改组国民党,并伺机北伐。

这基本上是国民党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国民党的存在形式是不一样的。因此,个人认为北洋武人们,没有必要对国民党赶尽杀绝,反而可以加以利用。但当国民党真正的在广东重新有了势力之后,北洋政府内斗开始,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国民党问题反而次要了。等真的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后,北洋武人剩下的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已很难再与国民党的军队抗衡了。


尔尔泛泛

这个就相当于新旧势力和力量的变化,无外乎两个原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北洋政府前期力量强于国名党,那是在袁世凯时期,袁世凯时期北洋政府很强大,反观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只能龟孙在两广。但是,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没有出现袁世凯这样强有力的领导人,致使北洋政府迅速分裂,内部斗争不断,使北洋政府力量和影响力不断减弱。(1919年的五四远动为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不断改进,与共产党合作。吸收外部力量,创办军校使军事力量变得强大。



外部因素,北洋政府接收的是清朝政府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各国力量都在蚕食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中国被外国侵略减少。也没有给足北洋政府的喘息的机会,加上内部分裂。内外交困的北洋政府到1927年分为三个部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部。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洋政府没有出现像蒋介石这样的不逊于袁世凯的领导人,还有民心,致使国民党不到半年时间,便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名义上统一全国。

喜欢的关注一下。

有不足之处,欢迎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