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經理的職業神聖感

公募基金經理的職業神聖感

我們隨意翻閱天天基金網各個基金產品下面的評論區,充斥著滿腹牢騷和各種吐槽,即使是業績出眾的金牛基金產品也能找到類似的評論。這可能是當前國內公募基金經理與其廣大持有人之間關係的真實寫照,著實讓人扼腕痛心。

“ 公募基金經理 ”

我沉思良久,決定寫下此文,談談自己對“公募基金經理”這一職業認識,希望更多的個人基金持有人能夠客觀地看待公募基金經理。

換位思考,個人基金持有人的各種吐槽實際上是其基金投資不如意的一種正常情感宣洩。很多老百姓感受是買基金是賺不到錢的,那麼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做了一個客觀的統計數據,你若在2006年末買入基金產品持有至2017年末,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平衡混合型基金的年化複合收益率分別是11.9%,10.6%和9.3%,跑贏滬深300的6.4%年化複合收益率。持倉11年、年化10%左右的收益率應該是個很理想的回報水平,但是為什麼身邊的個人基金持有人吐槽的遠多於炫耀的呢?

公募基金經理的職業神聖感

筆者認為,這是由股票市場高波動、基金投資者成熟度不高以及不合理的考核制度造成的潛在利益衝突等幾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首先,A股市場的高波動率,導致買基金能否賺錢就像買“彩票”,回報率與波動率不成正比。2007年初和2007年三季度末買入的基金持有至2017年末,收益率有天壤之別。回顧2007年至今的11年A股市場,指數的絕大部分漲幅在2007年及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合計加起來不超過兩年的時間段裡完成的,而其餘時間都是“垃圾時間”。

反觀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2007年初至2017年末,其漲幅98.3%跟滬深300指數同期的97.5%幾乎一致,但是道瓊斯工業指數11年中僅2年出現下跌,而且大多數月份是以小陽線構成的,市場的波動率水平也相當低。

因此,在國內市場買偏股型基金感覺像是買彩票,不同買入時點對於投資者的年化收益率影響非常大;

而美國市場的年化收益率水平波動相對小,對於個人投資者的擇時要求不高。

✪ 其次,基金投資者成熟度不高也是制約公募基金市場發展的一個因素。國內市場的普通基金投資者大多數帶有較強的機會主義色彩,多半是身邊親朋好友提及最近半年一年買基金收益頗豐才考慮去投資基金產品,而非中長期有規劃地作為理財工具之一去看待。從過去十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每次市場進入牛市中後期,大量個人投資者資金湧入基金市場,將一種風格推向極致,2007年的藍籌股和2015年的中小創都是如此。

最終,投資基金的個人投資者大多遠遠跑輸股票指數,未能真正分享到市場的上漲。缺乏對產品和基金經理的瞭解和持續跟蹤,使得賺錢更多是運氣成分,而虧錢卻也不知其所以然。平日精打細算的普通老百姓在購物時尚知貨比三家,卻在購買金額較大的基金產品時隨意性較大,可謂是“捨本逐末”,令人痛心。

✪ 再者,不合理的考核制度造成潛在的利益衝突,也可能令基金持有人受損。考核制度的初衷是良好的,希望激勵基金經理為持有人創造更高的收益,希望持有人在渠道買到更好的產品,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往往在短期產生與持有人利益不一致的情形。這是一個普遍存在卻又諱莫如深的話題。

試想,基金經理的短期相對排名是基金投資者最為關心的指標嗎,如果為了短期排名出眾而主動加大行業偏離度是否符合基金持有人利益?再比如,銀行渠道最核心的考核指標是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在指標完成有壓力的情況下,引導客戶頻繁轉換基金產品,是否符合投資者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上述各種制約公募基金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步瓦解消除,公募基金未來的發展空間依然是廣闊的。

隨著A股市場互聯互通的深化,機構投資者比例不斷上升,市場波動率水平日益下降。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從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轉向追求經濟增長質量,各個行業呈現出更多的結構性的阿爾法機會,要求深刻的產業鏈洞察能力,機構投資者的研究優勢也進一步顯現。

此外,隨著《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貫徹實施,投資者按風險偏好及投資能力分類,銷售引導更為有序規範。在基金公司層面,越來越多的公司嘗試將基金經理跟持有人利益綁定,拉長考核期限、業績規模兼顧、引入跟投制度等措施。

過去十年,理財市場規模增加將近5倍,儲蓄向理財搬家的趨勢非常明顯,理財投資的需求是巨大的。

從去年出臺的《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政策制定可以看出,作為監管最規範的公募基金給予了諸多的稅收減免的優惠措施,是政策最為扶持的對象。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從保本型轉向淨值型越來越近,公募基金的相對優勢也將越來越顯著。從持有人的立場出發,如何發揮投資管理能力,打造真正符合廣大個人投資者需求的波動率可控、投資回報中上水平的產品,是值得投資管理人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身為公募基金經理的我,深感肩負著重要而又神聖的使命。

回想三年前的那輪“奔私”浪潮,當時我與一位即將離任的老基金經理促膝長談(曾多次獲得金牛基金殊榮、一度管理規模過百億、我非常尊敬的基金經理),他感慨地說:“市場上有一批個人能力出色、能夠駕馭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今年大多下海了。我們在公募能管百億,去私募大多也就管個二三十億,雖然我們收入水平提升了,但是從社會資源分配的角度而言,真是太大的資源浪費了,真挺可惜的。”這番話令我沉思良久,也是我從事投資管理崗位後第一次對基金經理的職業使命有過系統性的思考。

人們把救死扶傷的醫生稱為“白衣天使”,把從事兒童教育的教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都是非常神聖的職業。我想,基金經理的職業也是神聖而光榮的。基金經理是真正在一線履行“為人民服務”職責的崗位,基金經理的受眾遠多於醫生和教師等職業。基金經理是廣大老百姓的“財富助推者”,特別是在普通百姓金融知識匱乏而理財需求剛性的中國,這份使命更為神聖。贏得持有人的信賴,並非靠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持之以恆地將持有人利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打造核心投研能力,形成優秀而穩定的投資業績。

最後,給廣大基金持有人一些建議:

投資理財是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去潛心研究的,可能你投入的研究時間產生的收益比你花同樣的時間去加班效率高得多;你所持有基金的基金經理是需要研究跟蹤的,包括其投資能力的強項弱項、投資風格的延續性、階段的市場觀點等等。

“盲投”的結果只會和買彩票一樣,充滿了隨機性,走心的選擇和耐心的持有才能讓您的財富保值增值。

公募基金經理的職業神聖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