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A股滿3200減100,“週期論”滿天飛。“聰明投資者”獨家深度訪談南方基金分管投研副總史博,我們私下把他稱做公募的“週期天王”。

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現年46歲的史博,2004年成為國內第一個週期行業主題基金經理,迎接“五朵金花”行情,成為熊市裡的贏家(2005年,上證指數跌到歷史最低點998點)。

我們壓根沒談市場擔心的超級暴跌週期,因為史博提到2015年暴跌時這麼說的:

“沒有一次大危機的時候,是靠靈活、靠什麼小聰明能逃得掉的。”

擅長週期投資的史博,不用倉位做週期管理。

今年一季度末,他管理三年以上的兩隻基金,一隻股票倉位(股票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比)在68.67%和77.37%。

他在南方基金這麼多年,一直中等略偏低的股票倉位。

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他說,75%到85%是自己比較舒適的股票區間,可以讓自己相對從容地面對暴跌,“這個倉位,調倉會比較容易。”

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一季度,他加倉茅臺。而陳光明原本所在的東證資管,前十大重倉股早已沒有茅臺。

跟陳光明(原東證資管董事長)逆向投相比,史博喜歡在心態上和主流大眾觀點保持差距,但更喜歡追求優秀公司的長期正向發展趨向。

他看重企業的長期經營趨勢,並特別提示團隊,很多公司的經營發展,其實都有很強的週期性,要用週期的眼光看待成長。

“看一個公司的成長,如果用週期眼光看,能把產業週期把握地更清楚,尤其是能把它的股價驅動因素把握地更清楚。”

“聰明投資者”先幫你用數據看到一個隱形的史博,再來看對話。

(關於史博和陳光明為何對茅臺看法不同、在投資實踐中改善“揮拍”動作的具體方法、兩大拐點板塊分析以及週期股、熱門板塊的看法,歡迎進入“聰明投資者”官網閱讀1.5萬字完整全文。)

五大看點

做了個統計,指標選取邏輯如下:

1,做過7年以上基金經理,因為A股一輪大牛熊7到8年,至少見過一輪大牛熊吧。

2,

產品任職超過3年,老基金經理管新產品也不算,畢竟新產品有適應期。

3,所有股票類基金,包括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平衡配置型,股票倉位能超過50%的,都算在內。

按這三個標準,年化業績排名靠前的是這些:

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因為任職時間不同,單按年化收益排名不科學,10年和3年的年化收益率,不可同日而語。

但也總要排個序,反正,能上榜的都不錯,排名不分先後吧。

無論從哪項指標看,史博都是基金投資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

1,公募基金元年(1998年)進入公募,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第一線,唯此一人。

2,這張表格並不準確。實際上,史博從2004年開始任基金經理。

2005年至2007年,他去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做股票投資,其實幹的還是基金經理的活兒。

從公募到保險,再回到公募,國內投資圈裡應該找不到第二例。

3,他離開中國人壽時,管理賬戶資金超過300億,比今年大熱的興全合宜早了十多年。

換句話說,很早就管過大錢,還是要求低波動的資金,難度較公募更大。

4,他是少數經歷2007、2008年和2014年、2015兩輪大牛熊的公募基金經理。

表格中,只有史博、朱少醒、董承非、楊明、程洲這5位。

5,除了資歷,還得有業績認證。

(1)2008年大熊市,公募都虧,史博所在的泰達荷銀(現在的泰達宏利)基金公司,拿下當年股票基金投資冠軍。

當時,史博是公司投資副總監,與投資總監劉青山(現為清和泉創始人)搭檔,分管投研。

(2)2015年大股災,南方新優享全年賺71.36%,南方績優成長A全年賺59.49%。

我們是在5月初見到史博,因為A股持續不好,他剛寫了首唐詩,說是“無病呻吟一下”。

“少有豪情愛青蓮,醉舞飛劍仙人傳。”

(小雅把起始這兩句,一連讀錯了兩個字,你也來讀讀看~)

這也許是他放鬆的一種方式,也可能是他的生活方式,投資融入生活,生活中也不僅僅是投資。

詩人史博也喜歡哲學。他說:“思想上,叔本華是我的最愛之一,尼采、維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都根植於叔本華。”

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跟上證綜指跌6%(深證綜指跌幅超過6%)相比,他今年受的傷害一半都不到。

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我們沒談短期市場,因為市場波動是一時的。

史博認真告訴我們,怎麼在週期裡尋找機會和麵對風險波動,哪類公司需要順週期,哪些需要逆週期,拐點類公司有哪些特質。

整個訪談過程,史博有一答一,不端,不迎合,不裝。

具體對話內容,關注我們,見下篇~


公募“週期天王”史博:參與見證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線,唯此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