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我们先来聊一聊中华民国与南京的深厚渊源吧。

1911年12月11日,辛亥革命爆发的2个月后,革命党17省代表齐聚南京,继续商讨成立中央政府相关事宜,并于12月29日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时为“清两江总督署”)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职。中华民国建国后,在国家基本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南京为首都,并将中央政府各机关设在南京,成就了南京“十朝都会”的美名。

1912年元旦之后,虽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因政治需要,曾将办公地点搬迁到北京(1912年4月2日至1927年4月17日),国民政府又因战事需要,将国民政府所在地迁至河南洛阳、西安、重庆等地,直至败退台湾,但南京作为民国首都的地位始终未被撼动。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民国首都演变史

虽然,国民政府在南京实际办公的时间不长,前后累加起来也只有15年(1912、1927-1937、1946-1949),但就是这段断断续续的历史岁月,给南京城留下了众多的民国印记。

一、南京的民国道路

1、“中山系”道路

所谓“中山系”道路,是我给这些具有相同时代特点的道路所起的共同名号,具体是指中山东路、中山南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与这些道路相接的还有逸仙桥、中山码头等等。直到今日,南京城的主干道还是这些道路,如南北向的主城干道是中山南路、中山路以及与之相连的中央路,东西向的主城干道是中山东路和中山门大街等,而具有南京特色的公交“博爱线”,也是沿着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行进,贯穿了城西、城北、城中、城东,连接起中山码头和中山陵。看到这些带有“中山”字样的道路名字,不用多说,就知道他们都和民国临时大总统、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有关啦。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早春的中山东路

2、颐和路

颐和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东北路口与江苏路圆环相接,西南路口与西康路、天竺路相交,中间与琅琊路、牯岭路交汇。早在1930年代,根据当时的《首都计划》,就在这里建设了高级住宅区,如今那些矗立在林荫大道两旁的两百多幢二层楼房,即是著名的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她们大多是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密度也较低。曾经繁华高贵的颐和路,如今只是一条幽雅秀丽的小路,与周围喧闹的繁华相比,她愈发像是一位慈爱的老人,独自承载着岁月赋予她的凝重,而道路两旁那些综合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那些从法国巴黎郊野购来的法国梧桐树,都默默地记录着那一段凝重的历史,让整条街道都透着庄重的历史氛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优雅秀丽的颐和路

3、大马路

大马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铁路桥和江边路之间,南边和建宁路相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拓宽,虽然只有616米长,11米宽,但由于它得益于洋务运动,因此从1899年金陵关对外开埠时就开始兴起,很多重要的开埠通商活动以及近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里。进入民国后,交通银行、法国天主教、江苏邮务管理局等陆续落户在此,1920年前后,这里就成为茶楼、戏院、旅馆、浴室、绸缎庄、成衣店、银楼、钱庄、钟表等商号密集的闹市。到30年代最为繁荣,时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称。直到1937年底,因被侵华日军严重破坏而繁华落尽。现在整个街区东连南京下关火车站,西临长江,南至建宁路,北到龙江路,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下关商埠中心地带,也是一个体现民国商埠建筑群地带。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大马路,右边红柱建筑为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

二、南京的民国城门

南京明城墙修筑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历时21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城墙,共开内城门十三座,外城门十八座,穿城距离大约20公里,沿城一周大约有60多公里。南京城墙在明代、清代、中华民国等每个朝代,都会因为战争、交通等原因而被破坏、修缮或者改建,据《明实录》记载,仅明朝当代就对城墙做了40多次的维修。到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墙和城门也是屡有毁建,见于历史资料的至少有如下8次

1、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派北洋军以重炮攻击朝阳门(今中山门)等要地,次日便夺取了南京城。

2、民国十年(1921年),为方便南京下关码头货物进出南京城,在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新开单孔城门一座,并以韩国钧的家乡名来命名该城门为海陵门,即今天的挹江门。

3、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再次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即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但是遭到了当时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被保护下来。

4、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为整治首都风气,决定将南京的7座城门改名,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用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功绩)、改仪凤门为兴中门(喻振兴中华之意)、改海陵门为挹江门(因城门临近扬子江)、改神策门为和平门(喻世界和平之意)、改丰润门为玄武门(因城门临近玄武湖)、改聚宝门为中华门(喻中华之意)、改正阳门为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中华门城堡门楣上,看到蒋介石所题写的“中华门”三个鎏金大字。同年,国民政府改建单孔朝阳门为三孔中山门。

5、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为方便南京城北交通,而在中央路北端与明城墙的交点处,破墙开门,并取名中央门,新城门位于神策门西侧五百米处。同年,为适应南京市城南的道路建设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了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从而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

6、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开辟汉中路,在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的城墙上,新辟城门一座,命名为汉中门。同年,在位于秦虹路附近的一处明城墙的豁口上,兴建了一处新的城门,命名为武定门。

7、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金川门西开辟一座新城门,位于现在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取名新民门。同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从而南京明城墙得到保护。

8、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为了在养虎巷处将南京市内的京市铁路与江南铁路连接,并与京粤线贯通,而在南京明城墙的墙基上开辟了雨花门。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

……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老照片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南京中华门城堡

三、南京的民国建筑

1、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先后是明成祖次子朱高煦的汉王府花园、清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同年4月2日,随着袁世凯将中华民国政治中心迁往北平,临时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大总统府成为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又将南京定为首都。当年9月,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的办公地。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国民政府大门前举行了入城仪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成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办公场地。1946年,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后,这里仍作为国民政府办公地。

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将“主席”改称"总统",于是大门口的"国民政府"换成了"总统府"三字。

但是不到一年,中国人们解放军就将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的门楼,蒋介石办公室的日历定格在了1949年4月23日。

现有总统府内有门楼、大堂、麒麟门、子超楼、行政院、孙中山起居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办公室、蒋介石总统办公室等与民国有关的景观可以参观。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总统府大门

2、中山陵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将孙先生奉安于此。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由青年才俊吕彦直负责设计。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建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整个工程自1926年春动工,到1929年夏建成一期、二期工程,1931年底建成陵门等外围设施,全部工程竣工。目前,

周边还有音乐台、正气亭(本是蒋介石为自己钦定的葬身处)、美龄宫(蒋介石特意为宋美龄在紫金山山腰营建的官邸)等附属景点可以参观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中山陵

3、颐和路民国公馆

前面已经说过,颐和路是民国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从1933年开始,陆续建成了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目前仍有225幢的民国公馆保存较为完好。当年,很多国民党要员都居住在这一地区,比如蒋纬国、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汪精卫、白崇禧、于右任等都曾在此居住过,现有18栋民国名人故居及印度、墨西哥、巴西、加拿大等8处使领馆对外开放,因此有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之说。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颐和路公馆区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于右任公馆

4、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其前身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多次变迁,于1949年,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改为“南京大学”,沿用至今。办学实力曾经雄踞亚洲大学第一名。如今,在南京大学汉口路校园里,还保留着长满藤蔓的北大楼和颇具年代感的大礼堂,让学子、游人都能真切触摸到民国第一学府的真容风采。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5、中央体育场

中央体育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大栅门南京体育学院老校区内,由基泰工程公司关颂声、杨廷宝设计,利源建筑公司承造。民国时期,运动场占地1000亩,可以同时容纳6万观众,建有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跑马场、国术场、游泳池等,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体育场,也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体育运动场。现为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后,蒋介石提出要在南京兴建一座大规模的中央体育场,作为以后召开全国运动大会的基地。于是,国民政府以“欲恢复民族地位与精神,须先养成健全之体格;故体育一端,比较德、智育,尤为重要”为由,决定在这里建造中央体育馆。1931年5月,蒋介石等三四百名国民政府政要出席中央体育场奠基仪式。8月底,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33年顺利承办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中央体育场

6、南京浦口火车站

浦口火车站,又称南京北站,位于南京长江北岸。修建于1914年,是当年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 民国时期,浦口火车站不仅是一个兵家必争的交通要冲,也是一个曝光度很高的名字,这里发生了不少历史大事件,如孙中山灵柩运达南京的第一站就是这里、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地点也是这里,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送别爬月台的地方还是在这里。由于这里蕴含着深厚的民国历史底蕴,所以近年来,浦口火车站逐渐成为拍摄民国时期电影电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如曾经名声大噪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大制作《国歌》等都曾在此拍摄过大量场景。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7、中山码头

中山码头,又名下关码头,位于南京市下关区长江南岸。在南京下关江面建设码头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东晋,当时在老虎山一带建立了军用码头白石步。南宋时期,有长江六渡之一的龙湾渡作为交通漕运往来之所。

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新码头于1928年8月8日竣工,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5月28日,孙先生灵柩运抵南京浦口火车站,转从浦口码头登上渡轮,再由军舰护送至下关码头,并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

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桥、中山路等,下关码头也于1936年3月15日被正式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现在常年开通驶往对岸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8、国民革命军墓葬遗迹

在南京城里应该有不少与国民革命军有关的墓葬,但我目前所知道的有三处:

一是灵谷寺里面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是1927年国民政府再次定都南京后,为安葬在淞沪抗战和历次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修建的;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大仁大义坊

二是位于紫金山北麓王家湾的南京航空烈士墓,是由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于1932年募捐建造的,一开始仅是埋葬辛亥革命时期,在北伐战争及淞沪抗战中为国捐躯的30余位航空烈士,随后,国民政府陆续将散布在各地的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的飞行员遗骸也迁葬于此。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刻了自“一·二八”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大约3500烈士的英名及生平业绩;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三是莫愁湖公园里的粤军阵亡将士墓,1912年,为反对张勋复辟,孙中山领导在宁粤军当即挥戈北上,首捷固镇,再捷宿县,直捣徐州,三站三捷。该墓埋葬的就是在这次战争中牺牲的61位粤军将士,墓前的八级石阶上有一座高约5米的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成仁”四个大字。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此外,还有不少民国名人墓葬,如灵谷寺里面的谭延闿墓、邓演达墓,以及紫金山里的廖仲恺何香凝墓、戴笠墓等等。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谭延闿墓

其他民国时期的景点还有遗族学校、灵谷塔上的蒋介石题字、林森在灵谷寺里的的桂林石屋等等。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四、南京的民国文化

1、梧桐树

梧桐树确实不是南京本来的树种。1872年,由法国传教士在南京的石鼓路栽下了一棵与本土青桐树有别的梧桐树种,该树种因此有了“法国梧桐”这个浪漫的名字。

南京城广种法国梧桐,始于1920年代。关于为什么南京会种植这么多的梧桐树,历来有多种说法,在此列举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是民间浪漫版的说法。有人说,宋美龄最爱的树是法国梧桐,因此蒋介石就在整个南京城种满了法国梧桐,而且之前网络上流传一张“美龄宫水晶项链”的图片,说蒋介石为给宋美龄庆祝生日,给宋美龄送了现在被成为美龄宫的这座别墅,今天的航拍显示其中的法国梧桐走向竟是项链形状,就连电影《建军大业》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但是这些说法似乎是个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其真实性还真不好说,毕竟南京是从1917年就开始规划种树的问题了,而蒋介石是从1927年才开始追求宋美龄的,时间上似乎有些不太一致。不过,在南京的地方志上确实有记载说,每逢3月12日植树节,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都会在南京种植梧桐树,用来纪念“国父”孙中山。还有记载说,蒋介石除了和宋美龄在植树节种法国梧桐之外,还曾用金条买了两万棵法国梧桐树种在了南京街头。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美龄宫的水晶项链

另一种是官方版的说法。孙中山于1917年发表《建国方略》,决心营造一个理想中的首都南京。随后,《南京新建设计划》(1919年)、《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0年)、《南京市政计划》(1926年)、《首都大计划》(1928年)陆续出炉,直到至1929年《首都计划》定稿,国都设计处处长林逸民等设计者们在《首都计划》对于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建筑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总体城市风格等作出描述,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园林绿化规模标准,核算下来,相当于公园和林荫道要占到全城面积40%,南京城的绿化率超过了当时的伦敦、巴黎、柏林和华盛顿等国际大都市。

可惜的是,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未能亲眼见到他心目中的首都模样。但是在1925到1929年期间,宋庆龄先后购入大批法国梧桐在南京种植,再加上由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赠送的1500棵,南京城已经种上了一万多棵的法国梧桐。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时任南京特别市市长的刘纪文主持修建了一条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的迎榇大道,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称其为法国梧桐),因此,在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去中山陵奉安时,所经过的道路两旁都有法国梧桐,至此孙中山的“首都计划”算是有了雏形,也成就了如今中山路等街道绿荫蔽日、连绵不断的梧桐盛景,为南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2、1912民国风情街

目前,在南京有不少各具特色的民国风情街,如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的南京1912街区,位于南京城南夫子庙商圈的茂业天地、位于浦口南门桥的林公堤等等。我主要和大家说说1912街区吧,她由21幢青灰与砖红相间的民国风格建筑及"新世纪"、"太平洋"、"共和"、"博爱"4个街心广场组成,占地近40000多平方米,整体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从2004年12月24日营业至今,已经成为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民国风情文化景点。目前,太平南路也在出新改造,中华书局、绿柳居、宝庆银楼等多家百年老店均云集于此,再现当年的繁华景象。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南京1912街区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百年老字号

3、南京博物院民国馆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1936年动工,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大殿建筑。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50年代初仅建成人文馆。2009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形成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等“一院六馆”的新格局。

民国馆通过模拟的建筑场景真实还原了那段民国岁月。当游人在民国馆漫步时,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民国时期的南京街头,这里有民国时期的火车站、火车、邮局、中药铺、书店、理发店、银楼等可履行实际功能的实体店铺,店内的匾额、陈设、器具等均是征集来的民国文物,每一个实景真实的再现了历史风貌。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这是模拟当年的浦口火车站外景

散落在南京城里的那些民国遗痕……

店内陈设及工作人员,都很民国风吧:)

南京与民国可以聊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就先写到这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互粉,一起聊一聊历史故事,聊一聊旅游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