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墜機追責:各說各話 沒完沒了

國際調查組(JIT)於5月24日宣佈,認定2014年7月17日馬航MH17航班客機墜毀的責任在於俄羅斯方面。

馬航墜機追責:各說各話 沒完沒了

JIT的結論

對於MH17客機究竟如何墜毀,經過近4年的爭論,如今國際社會已有了最基本的共識,即它是被擊落的,但究竟是誰擊落了這家“無害通過”的民航客機,是俄羅斯軍方、烏克蘭軍方、航線所經過空域下方親俄羅斯的“民兵”,還是別的什麼勢力,是誤擊還是蓄意,幾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美歐和烏克蘭方面一口咬定是俄方蓄意而為,而俄方則多次試圖表明“有人栽贓”,但誰也無法令所有人信服。

5月24日,由荷蘭籍研究員鮑裡森(Wilbert Paulissen)領銜、荷蘭和澳大利亞兩國人員組成,得到北約和歐盟認可的國際調查組(JIT)發表“負責任的結論”,認定2014年7月17日在烏克蘭境內墜毀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航班客機,是被一枚1986年製造的俄製9K37“山毛櫸”防空導彈(北約代號“薩姆”11)擊落的,發射導彈的則是原住地位於庫爾斯克的俄53防空旅。

簡單說,JIT的結論包括以下要點:MH17是被人為擊落的;擊落這架客機是蓄意的;擊落客機的導彈是前蘇聯製造、由俄羅斯正規軍發射的。

馬航墜機追責:各說各話 沒完沒了

繼續各說各話

對於JIT報告的結論,歐美各國政府幾乎毫無保留地接受,並毫不客氣地藉此施加壓力,逼迫俄羅斯就範。

就在JIT公佈結論的新聞發佈會上,荷蘭首相魯特(Mark Rutte)就毫不猶豫地表示“由此只能得出唯一的結論,即俄羅斯必須為此事負責”,而北約和歐盟則“有義務敦促俄羅斯承認其責任,完全配合調查,以期發現全部真相,為受害者及其家屬伸張正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特(Heather Nauert)表示,“如今到了俄羅斯承認其在‘7.17’事件中責任,並停止其混淆視聽行為的時候”;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chenko)稱JIT的報告“對促使俄承認其有系統地違反國際承諾責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並稱烏克蘭準備考慮“加入由荷蘭和澳大利亞發起的訴訟”。此外,英國和其他一些歐盟國家也加入了對俄“口誅筆伐”的行列。

但俄羅斯顯然完全不打算接受JIT調查的結論,剛剛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的普京(Vladimir Putin)親自出面“闢謠”,外長拉夫羅夫(Sergueï Lavrov)和總統府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i Peskov,)則成為“推擋”的主力,所提出的反駁論點,包括“導彈已經停產”、“烏克蘭自己也有裝備”、“俄羅斯未參與調查”,指責焦點不外乎“罔顧事實”、“出於政治目的的無端臆測”,等等等等。

馬航墜機追責:各說各話 沒完沒了

恐或不了了之?

JIT報告結論是否能成立,大約只有時間才能公正解答,而對於爭論雙方而言這其實一點也不重要——因為他們各自的答案早已寫好了,且幾乎絲毫沒有改變的可能。

對於歐美而言,克里米亞-東烏克蘭危機是西方和俄羅斯間的“大是大非問題”,在他們看來,這一事件是一個重大轉捩點,即俄干預烏克蘭內政、吞併克里米亞並首創戰後單邊改變國際公認邊界的先例,是歐美所斷然不能接受和容忍的,而這一“大是大非問題”(或曰根本性矛盾)非但未被時間所沖淡,反倒因烏克蘭危機久拖不決和普京一再在其他地方重複上演同樣戲路,變得更加尖銳突出。此時此刻,借JIT報告結論“鐵一般事實”逼迫俄 “認錯”,就可在此關鍵問題上搶佔“大義名分”,從而遏制俄和普京在東歐和其他熱點地區的冒險“衝動”。

而俄方則是斷然不能認賬的:儘管擺出一副“我強壯所以我有理”的硬姿態,但因克里米亞-東烏克蘭危機而引發的國際孤立、制裁對俄究竟帶來多少影響,俄朝野可謂甘苦自知,一旦在“7.17”事件上後退一步,則俄在國際上的聲譽會嚴重受損不說,針對自己的孤立、制裁非但不會鬆動,甚至可能進一步收緊(你自己都“認罪”了,有罪難道不該受罰麼),更何況在經濟乏善可陳、“大福利”難以為繼之際,普京越來越依賴民粹作為自己的執政基礎,剛剛連選連任,便在“7.17”事件上“認錯”,勢必會令亢奮的民族主義熱情嚴重受挫,這是克里姆林宮所斷然無法承受的。

鑑於此,歐美會大力渲染“俄方的責任”,而對JIT報告中可能存在的瑕疵視若無睹;而俄羅斯則會“笑罵由人”、任憑多少證據、推理、結論、指摘,都咬定“這事和我無關”。真相如何對他們雙方而言並不特別重要,戰略利益決定了前者必須認定JIT報告的結論是真實、正確的,而後者則恰恰相反,如此而已。

那麼,JIT報告及其引發的喧囂,會不會令俄羅斯與歐美間關係進一步惡化?

倒也不會。

道理是明擺著的,報告的結論並不十分出人意料,雙方對這一結論所表現出的態度、立場也同樣不出意料,甚至可以說彼此都別無選擇——既然早就是“明牌”,那麼又能改變什麼?

那麼加拿大呢?

在哈珀時代,加拿大曾表現出對某些遙遠國度事務莫名的亢奮,如在伊朗核問題方面,加拿大的制裁甚至比美國的更早、更嚴厲,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也同樣如此。不過如今時過境遷,今天的聯邦自由黨政府恐怕只會隨大流,不會在這個和本國關聯度有限的話題上標新立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