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老手的心聲:績效考核的痛!為啥績效考核不得人心!如何解決

導讀:數據調查表明,外資公司中,90%有績效考核系統,其中70%感覺有效;而被調查的民營企業中,只有70%有考核系統,但其中卻有90%都感覺績效考核系統難以發揮作用,甚至基本失效!

職場老手的心聲:績效考核的痛!為啥績效考核不得人心!如何解決

一提起績效考核,一些企業的老闆、高管、中層、員工都有一肚子的苦水:

民企老闆和高管們稱績效考核是長久以來的心痛——費時費力又不易被認可;

部門經理稱績效考核為“每季度或每月的填表”——費時費力的形式主義;

員工稱績效考核為“上級對付我們的工具”!

職場老手的心聲:績效考核的痛!為啥績效考核不得人心!如何解決

那麼績效考核真的就是洪水猛獸,不得人心嗎?其實不然,只是企業在推行績效考核時,所選模式是否適合自己。很多企業HR諮詢過我,績效考核該如何做:

第一、我反對為了考核而考核。

經常聽到老闆說,這樣要考核、那樣要列入考核。凡是公司看到有問題的、不順眼的、沒人願意做的,一律都說要考核,結果每月指標多達數十項。還有各種機械化的考核,我看到有一家企業員工流失率為0,在考核指標中也列了進去,一問為什麼,他們說主要是因為必須湊齊四個考核維度(BSC,即財務、內控、客戶、員工)。

第二、我反對只為了給員工壓力而考核。

當前非常流行的考核模式KPI,把目標訂的高高的,員工一般努力都達不到,必須拼了命的往上蹦。我看到有一家企業,這三年的走勢都是往下的,但是訂的考核指標,每年都是遠遠高於上期,員工疲於奔命,也是怨聲載道。

第三、我更反對為了扣員工工資的考核。

有一家制造業做KPI考核,8項指標中有五項是負指標(只扣分不加分),管理層說全年下來,只有1個月得了獎金,另外11個月都在扣錢。

員工為什麼反感、牴觸績效考核?

其實,員工反感的不是考核本身,而是隻給壓力、不給動力,獎勵少扣罰多,只為公司著想不為員工謀利。

企業在推行績效考核前,必須要充分了解、遵循人性,很多員工不怕壓力、不怕高要求嚴標準,怕的是努力之後還是一地雞毛。綜上所述,選擇適合國內民營企業的考核模式才是至關重要。

哪種薪酬績效模式最適合民營企業?

在這裡,不推薦考核第一、評價第二的KPI模式,而激勵第一、考核第二的KSF模式有絕對優勢。為員工減薪,用KPI。為員工加薪,必須用KSF。前者是為了維護老闆的需求及利益,後者是為了解決共同的需求與利益分配,打造利益共同體。

職場老手的心聲:績效考核的痛!為啥績效考核不得人心!如何解決

職場老手的心聲:績效考核的痛!為啥績效考核不得人心!如何解決

職場老手的心聲:績效考核的痛!為啥績效考核不得人心!如何解決

KSF模式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並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職場老手的心聲:績效考核的痛!為啥績效考核不得人心!如何解決

撰文:孫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