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樹黑老太為何與慈禧結拜姐妹,後全家又被追殺,是真的嗎?

小甜貓喵喵喵

這個問題問出了一段很值得一說的民間傳奇。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山東濰坊有一于姓人家在闖關東的途中遇到一邋遢相士,那相士告訴於氏父子,一路向北行,看到“牛上房,車上樹”,便可紮下根來——

起初,於氏父子對相士的荒誕之語並未太在意,但一家人行至孤榆樹這個地方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只見一頭牛竟真的在房頂吃草,再一看,原來當地盛行挖地窖,牛其實是在地上吃草,但看上去就像在房頂一般。

更巧的是,這一景不遠處,一臺紡車此時剛好掛在一顆大樹上,牛上房通了,車上樹也通了,於是於家人就在此地落了戶,紮了根。

當時,那地方叫孤榆樹大幹州。

雖說於家在此紮了根,但心裡其實一直是打鼓的,總覺得這地方不像於家的福地,於通魚,按說於家的福地應該是有水的地方,可這個地方偏偏叫大幹州。

這如何是好!

幸運地,於家沒有挪窩。

到了於家第三代的時候,堪稱奇蹟的一幕出現了。

先是於家第三代於凌辰道光年間中甲辰科進士,跟著於家第三代長子于凌奎的七個兒子,四個中進士,剩下的三個也都中了貢生。

好傢伙!“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這一奇景放在歷朝歷代都足以讓人歎為觀止。

叔侄五進士好理解,解釋一下兄弟兩翰林。

這兩兄弟分別是于凌奎的第三子于蔭霖以及第七子於鍾霖。尤其是這于蔭霖,後來官至河南巡撫,並破格戴一品頂戴花翎,在民間享有“包青天”的美譽,屬於官家評價極高的一位封疆大吏。

然而,傳奇故事到這才剛剛開始。

這傳奇來自於七個學霸的老孃,也就是本問題提到的榆樹黑老太。

傳奇在哪裡呢?

這位培養出學霸葫蘆娃的老孃太醜了,以至於醜到了奇人的境界。民間傳說,這黑老太滿臉黝黑、一臉大麻子,下巴還長黑鬍子,更突兀奇巧的是,這位黑大娘還是一雙大腳,不長不短正好一尺三寸長。

正是這位黑大娘的奇人樣貌外加一把養七個好兒子的戰績最終引起了慈禧老佛爺的濃厚興趣。

於是慈禧下了道懿旨,宣榆樹黑老太覲見。

等慈禧見到這黑大娘時,一觀其容,果然是醜怪奇人。老太后很迷信,越看越覺得黑大娘臉上的大麻子有北斗七星之勢,再一問她那雙大腳的尺寸,一尺三寸長,剛好又是腳踏大清疆域南七北六的吉祥數——

真乃有福之人呀!

一方面出於表彰黑大娘育子有方,一方面出於看重奇人吉相,慈禧一高興,便宣佈和黑大娘結拜成了乾姊妹。

如此一來,於家瞬間就等於是攀上了皇親,於家那兩個翰林兄弟跟著也就成了慈禧的御外甥。

一時間,於氏家族鼎盛顯赫極了。

在這顯赫之時,於家幹了不少大事。

第一件,現如今終於有資格改改那始終不爽的“大幹州”地名了。書香豪門果然名不虛傳,於家改地名改的很有意思,很有水平,他們把州的那三點水借了出來,大下加一點水,幹中加兩點水,經這一借一改,大幹州就變成了太平川。

對鼎盛時期的豪門而言,哪有比太平更好的寓意。

第二件,興建種榆書院、魁星樓。

可遺憾地是,於氏家族終究沒能逃脫盛極而衰的宿命。

在朝中,於鍾霖仗著所謂的皇親之名,不空一切,飛揚跋扈,狂到最後甚至把恭王都給得罪了。

在鄉里,於氏家族更是驕縱橫行,仗勢欺人,甚至在興建家宅時弄出了僭越之舉。

如此蹬鼻子上臉,那還了得!

看到當地落魄秀才一紙羅列於家數十條大罪的御狀,慈禧龍顏大怒,下旨嚴懲於家,民間的說法更狠,誅九族。

反正就是一夜之間,堪比大觀園的於宅毀在了一場大火裡,於氏族人,死的死,逃的逃,隱姓埋名的隱姓埋名,遭追殺的遭追殺——

如此慘景下,再聽當地流傳的那首民謠,就格外有感觸了:

大幹州,太平川,魚躍龍門親眼見,一家大小都為官,條條魚兒上了天——


黑句本

來答一下。在中國歷史上,兄弟同榜舉人,同榜進士本已難得,“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奇巧情景,在逾千年的科考史上,更是獨一無二。可以想見,清朝關東的名門望族於氏家族,可以與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相媲美。清朝三百年間,吉林省榆樹市總共出了8位進士,太平川於氏就獨佔5人。

於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養育了4名進士。她人長得比較醜陋,面色黝黑,膚色腳大,滿臉麻子,人稱黑老太,當年為了表揚其育兒有方,慈禧太后與其結拜乾姐妹。

於家黑老太每逢進京參拜,沿途從不吃別人家的飯。因為驛道上到處都是老於家的店鋪,隨處都能休息吃飯。雖為野史,但於氏家族昔日榮耀不言自明。


於府是吉林聞名遐邇的書香門第和商賈仕宦之家。於氏祖籍山東,當年逃荒來榆樹太平川(當時稱柳條川)落戶。從道光至光緒四朝,顯耀一時,是東北三省以至關內赫赫有名的官宦人家。

于蔭霖是太平川於氏家族官職最高的。他最後的職務是河南巡撫,官級是從一品,為官清廉。他是《清史稿》及國史館立傳的唯一的吉林漢族人。

光緒年間於氏後人被人告了御狀。後來老於家修整門樓,冒火扎天地畫上龍,有欺君之罪。慈禧下令追殺於家,滅九族。如今的榆樹市黑林鎮太平村,已沒有了於氏家族的後人。

榆樹魁星樓始建於清光緒,原址位於原榆樹縣城東南角的城壕內側,現教師進修學校東北角邊緣,是於家第三代子孫於凌辰倡議紳商捐款修築,以祈願古榆大地英才輩出。坊間流傳,當年所立魁星的筆就指著於家的方向。

(xtm)


新文化報

榆樹市黑林鎮太平川於府,以“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聞名遐邇,在關東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於居安是從山東濰縣逃荒到東北的第一代,於家祖上在山東濰縣是書香門第,名門望族。於居安的六世祖於貫,是明朝敕封儒林郎,做過北直隸廣平府威縣(今河北威縣)、廣平府邯鄲縣(今河北邯鄲縣)、真定府阜平縣(今河北阜平縣)知縣。他的七世祖於鵬,貤贈儒林郎,任過河南汝州直隸州(今河南汝州市)同知。到了於居安的父親於定孚這一代,家道中落,於居安儘管在北京國子監讀過書,是太學生,可是也不得不放棄科舉之路。乾隆五十年(1785年),於居安被迫攜子於龍川闖關東,落腳今榆樹市黑林鎮太平川。

道光元年(1821年)於凌雲、於凌辰赴盛京(今遼寧瀋陽)參加童試落榜。于凌奎為兩弟早日科舉成名,特意赴奉天鐵嶺(今遼寧鐵嶺市)西楊威樓私塾,讓兄弟倆拜表伯孫鳴謙為師,兄弟二人學問大有長進。後來于凌奎又為兩弟聘請山東昌邑陸先生,在自傢俬塾教兩弟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於凌辰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鄉試,北闈中式第144名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會試,北闈中式二甲第82名進士,賜進士出身。於凌雲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鄉試,北闈中式第41名舉人。

於家兄弟取仕成功之後,於府更加重視對子孫的教育,在自家開設兩處私塾,除於家子孫外,於府至親的子弟,鄰居朱家的子孫也在於傢俬塾讀書。於凌雲為了增加科舉考試的名額,親自撰寫呈文,往返於省城吉林和北京之間,請示吉林學使和禮部官員。後來由於凌辰(官至禮部、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奏請朝廷,伯都訥廳學額增加到四名。于蔭霖、於蘅霖、於觀霖、於鍾霖兄弟四人先後考中進士,再加上他們的三叔進士於凌辰,于蔭霖、於鍾霖任職於翰林院,這就是“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佳話。於若霖、於岱霖、於湛霖、於琪霖是貢生,於蔚霖、於藻霖是廳庠生。於府第四代十一人中,除一人早卒外,十人當中四人是進士,四人是貢生,二人是秀才。於氏大家族創造了科舉史上的神話。於凌雲和侄子於觀霖帶頭捐款,並積極倡導士紳捐款,籌建“種榆書院”。同治十一年(1872年)種榆書院建成,並經禮部批准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種榆書院設立十間考棚,是當時吉林地方僅有的兩處科舉考試場所,十年後才在長春廳養正書院設立第三處考棚,可見當時榆樹文化教育的先進。光緒二年(1874年),聘請山東萊州府舉人孫蘭卿為種榆書院首任山長(校長)。從此,伯都訥及附近州府的考生就在種榆書院內進行科舉考試,也免去了去盛京考試的辛苦,這也是於凌雲、於觀霖叔侄為家鄉人民辦的好事。

于蔭霖、於觀霖常督促弟弟及子侄用工讀書。不定期去私塾為他們講解並輔導功課,啟發他們奮發讀書,使每個人都有所進步,使其獲益匪淺。於蘅霖常曰:“二哥教人,簡而益多,三哥教人,繁而功費。”於觀霖為種榆書院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由於經費不足,多方籌措資金。時常冒風雨霜露,親履其地,勘視數次,捐學田36方(每方30垧),落實學田地址和麵積,招來山東、直隸的逃荒者耕種,收入作為書院經費,並常說:“先志胡可沒也。”於觀霖還親自到書院,為書院制定條規。提出“嚴出入、節次釐、正課程”,並以隸書為書院六齋題寫齋名:居仁、由義、尊德、樂道、知言、養氣。在書院居住月餘,並親自指導學生,欲歸,眾生皆曰:“安得先生久居此。”

種榆書院是主要供當地士紳官宦人家的子弟就讀的私立學堂,兼備地方士紳議事會堂的功能。種榆書院正門樓懸匾額一方題書“培英堂”,背面懸匾額一方題書“種榆書院”,由於觀霖的七弟於鍾霖(七翰林),請丙子科狀元曹鴻勳親自題寫。門兩側有對聯:上聯是“入室自升堂一代階梯基小學”,下聯是“樹人同植木百年樑棟蔚孤榆”,為清末著名詩人、書畫家何紹基所題。科舉制度廢除後,種榆書院改為榆城學堂,開始了正規的學校教育,民國後改為榆樹縣第一高等小學堂、模範小學校,建國後改為榆樹師範附屬小學,現為榆樹市培英小學,煥發出百年老校的青春風采。

同治十一年(1872年)黑林鎮太平川於府倡議修建的

“種榆書院”正門“培英堂”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于蔭霖母親去世。他回籍守制三年。官員守制期間,官職免去,待守制期滿,重新安排。但到了這年的七月,因於蔭霖和他的弟弟於鍾霖在家鄉時倡議低價賣糧救災,得罪了一些奸商而被誣告,加之其弟弟有一些劣跡,于蔭霖和弟弟同時被免職。為此,其弟於鍾霖吞金自盡。于蔭霖進行了申辯,皇上派了兩位一品大員進行復查。雖然查出誣告內容,但並未為于蔭霖復職。為此,于蔭霖廢居京師,研讀學問。直到光緒十六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張之洞、李秉衡的推薦下,于蔭霖被派到遼寧依克唐阿軍營,參加中日甲午戰爭。朝廷准許他招募萬人,進行訓練,併為依克唐阿寫了大量奏摺和電報。第二年,甲午戰爭結束,他回家探親,於七月補授安徽布政使。1898年,又補授雲南布政使。這年的十二月,補授湖北巡撫(從二品)。三年後的1900年,調補河南巡撫,而且賞加一品銜。到1901年又調補湖北巡撫。沒等赴任,又調補廣西巡撫。走到半路,就不讓他去了,賞假三個月。以後又續假,一直假居南陽。這年九月,因八國聯軍侵略北京而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京,在洛陽接見了于蔭霖。為此,于蔭霖寫下了《召見謹記》。在南陽,于蔭霖與人研究學問,寫了《南陽商學偶存》。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因腹瀉去世,終年67歲。于蔭霖先葬於南陽,修有墓室,在墓室內壁上刻有墓誌銘。1931年,于蔭霖的靈柩遷回舒蘭市天德鄉鄧家村於氏家族墓地。清末民初,於氏後裔有識之士,搬往外地,不務正業之人在家吸食鴉片,到日偽統治時期,房屋變賣拆毀,所剩無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莊園廢墟上已由村民蓋上新居。今天,只剩寥寥殘垣,堆堆瓦礫,尚有土圍牆、養魚池的殘跡可見。

傳說如下:在中國歷史上,兄弟同榜舉人,同榜進士本已難得,“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奇巧情景,在逾千年的科考史上,更是獨一無二。當年為了表揚於家母親(於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育兒有方,慈禧太后還與於家母親結拜乾姐妹,一路八抬大轎將她抬進京城。

據說,慈禧太后聽聞於家有一奇女子,腳大一尺三寸,滿臉麻子如繁星當空,面色黝黑,可謂生得極醜,人稱黑老太。然而,就是這位面相極醜的黑老太卻養育了四名進士,成就了“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傳奇故事。於是,慈禧太后頒下懿旨,要見一見這位黑老太。相見之後,黑老太的仁厚和機智深得太后歡心,遂與其結拜為乾姐妹。於家黑老太與慈禧太后結拜後,每逢進京參拜,沿途於家人從不吃別人家的飯。因為從京城到新星村的驛道上,到處都是老於家帶有“天”字和“德”字的店鋪,有“九天十二德”的傳說,隨處都能到自家的店內休息、吃飯。雖然此一說僅為稗官野史,但於氏家族昔日的榮耀也不言自明。

吉林榆樹黑老太為何與慈禧結拜姐妹,後全家又被追殺,這個應該是傳說,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洛陽接見了于蔭霖之事,而後於家舉家搬遷,剩下的幾個歪瓜劣棗也不足以支撐起於家,整個黑林鎮於家已經沒有後人之事發揚出來的。


草長禿鷹飛

先回答問題,吉林榆樹確有這個家族,也曾十分顯赫。但吉林榆樹黑老太與慈禧結拜則就是傳說野史了。而於家於凌辰所建的魁星樓,現在仍在吉林榆樹縣城,每逢考試,來奎星樓參拜魁星君的人的絡繹不絕。

大幹州,太平川,於(魚)躍龍門親眼見,一家大小都為官,條條魚(於)兒上了天

這是流傳於太平川關於於家的民謠。從民謠也可以看出,當年於家煊赫的家世和巨大的影響力。“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就是於家在最鼎盛時的真實寫照。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吉林榆樹共有八人考中進士,其中五人出自於家。

據野史傳聞,慈禧太后聽說於家有一位黑老太太,面色黝黑,滿臉麻子,腳一尺三寸,雖然貌不驚人,卻是一名奇女子:她養育的七個兒子中,有四人考中進士,“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佳話。於是慈禧太后頒下懿旨,要接見這位黑老太,與黑老太見面後,思琪太后被黑老太的仁厚與聰慧打動,遂與其結拜為姐妹。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從來就沒有千年不變的王朝,也沒有永遠興盛的家族,於家出了五名進士高官,成為當地最大最有權勢的家族。但隨著家族的擴大,於家也變得良莠不齊。據說有餘家子弟和家丁僕人仗著於家的權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最終被人告發,顯赫一時的於家轟然倒塌,只留下了魁星樓和關於於家的民謠在當地傳唱,訴說著當年於家鼎盛時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