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宣汉」红色的土地 血染的宣汉

宣汉县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马列主义的传播地

1919年的“五·四”运动,影响一大批宣汉儿女怀着满腔热情,走出巴山,冲破夔门,到北京、上海等革命中心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经受革命风雨锻炼,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5月,时任靖国军团长的王维舟不辞而别,奔赴上海,参加朝鲜共产党,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然后被派往苏联学习,亲耳聆听了列宁教诲。1922年回到北京,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宣传教育,唤醒广大工农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

1923年春,王维舟回到宣汉,创办“新群女子高小”,接任宏文校校长,修建“工”字楼校舍,组建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聚集了宋更新、周伯仕、冉海舫、黄仲夏、吕在和、胡俊辉等一大批有识青年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真理。通过办图书室、群化书报社,展出《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等宣传马列主义的书刊,供师生和群众学习。

(二)川东武装革命斗争的策源地

1927年8月,王维舟、周伯仕等共产党员受党派遣,从武汉回川发动武装革命斗争,确立了“以大巴山为依托建立根据地;创造条件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方针。

王维舟、唐伯壮、李家俊等共产党人,奔赴宣汉、万源、开江、达县等地广大农村,积极发动农民,秘密筹备武装起义。根据毛泽东、朱德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于1929年4月在宣万源的固军坝举行武装起义誓师大会,正式成立“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创建了川东游击革命根据地。9月,王维舟派冉南轩、孙安荣前往七里峡,成功策动刘存厚部一个加强连发动兵变,加入到游击军队伍。游击战争的烽火熊熊燃烧在宣汉、万源、城口县的土地上,粉碎军阀部队和地方民团武装的多次围剿。于1930年1月被中共四川省委正式命名为“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

1930年春,红军游击队被川陕军阀部队重兵围剿,终因力量悬殊,装备落后而失败。此后,又曾建立过四川红军第二路、第三路游击队,均由于左倾路线的统治和盲动而先后被葬送。

(三)川陕苏区的奠基地

1931年5月,王维舟受省委之命重组川东游击军,担任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兼游击军总指挥。他四处奔波,联络分散各地的游击队员,重新组建起的川东游击军,王维舟任总指挥,蔡奎任政委,乔典丰任副总指挥。

川东游击军以大山坪为根据地,依靠贫苦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游击军队伍,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实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有效地打击军阀、恶霸和地方反动势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游击军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壮大,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到1932年底,川东游击军已成为一支拥有2000多人枪,威震四川,赢得人民群众真诚拥戴的革命队伍,根据地纵横六七个县的范围。为迎接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做好了军事、政治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和地域基础。

1933年10月,拥有5000多人的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四方面军发起宣(汉)达(县)战役,一举解放宣汉、达县、万源三座县城及所辖地区。川陕苏区扩展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多万。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8万多人。朱德同志曾高度称赞王维舟指挥的川东游击军:“有着这样一批本地游击队伍,才使入川的红四方面军能迅速扩大起来。”

(四)反敌“六路围攻”的主战场

面对川陕苏区的迅猛发展,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纠集四川军阀组成六路大军围攻川陕苏区。宣汉县成为反敌“六路围攻”战斗的首战场和主战场。红四军、三十军、红九军主力和红三十三军集中宣汉境内,沿州河、前河自达县河市至宣汉樊哙店的400余里地区,迎击“六路围攻”之敌第五、六路的进攻。

宣汉、开县、开江一线,以杨柳关为重点,敌人集中了第五、六两路围攻部队和第四路一部共40余团,加上相邻各县警备、民团、土匪武装,向宣汉县发动全线进攻。1933年10月至1935年1月,红军先后于杨柳关、七里峡、峰城场、三河场、曾家山、插旗山、大成寨、马渡关、香炉山、胡家场、马鞍山等进行反围攻作战100多次,歼敌2万多人,为总部“收紧阵地,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实施赢得了重要条件。红四方面军在宣汉的战斗,投入兵力多,战况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斗场面惨烈,死伤人员多、级别高。红军在宣汉得到的兵员补充也最大,宣汉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史无前例。

(五)红三十三军的诞生地

宣汉解放后,各地群众踊跃参加游击军,川东游击军发展到16000多人。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为军长,梁达中心县委书记杨克明任政委。下辖97、98、99三个师,分别由蒋群麟、冉南轩、王波任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五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三十三军战斗在土黄、樊哙、界牌、凉风垭、峡口、杨柳关一线200余里的防线上及达县蒲家、碑庙至宣汉王家、双庙、双河一线,迎击敌人的进攻。在反敌“六路围攻”的杨柳关、峰城、插旗山、打神兵等一系列战斗中,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奇迹,保障了方面军总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徐向前元帅称赞“红三十三军是一支很好的部队,有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与当地的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在川东一带有很大影响。”

红三十三军在张国焘推行的极左“肃反”运动中,受到极为不公的待遇,师长冉南轩、蒋群麟,师政委龚堪彦,团长吴志太、王荣澍、牟慈帆、唐全弟,营长任俊卿、李定国等官兵数百人被错误杀害,政委杨克明、军长王维舟先后被调离。1935年6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294团整体调入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二营,担负党中央过草地的先遣任务,在攻打腊子口战斗中树立了历史丰碑。

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编为第15师,番号自此撤销。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红五军西渡黄河,血战高台,包括杨克明在内的3000余人大部壮烈牺牲。红33军从成立到撤销,历经近三年艰难壮烈的岁月,足迹横贯四川东西,鲜血洒遍西部大地,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这是一段辉煌的历程,一段悲壮的历程,一段令子子孙孙刻骨铭心的历程。

(六)宣汉人民的历史贡献

宣汉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人民武装,坚持武装革命斗争长约8年之久。全县4271平方公里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沟壑,每一个院坝,每一寸土地,无不被红军的鲜血浸染,无不留有红军深深的战斗足迹,无不蕴藏着红军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故事。

宣汉县建立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创建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川东第一支革命武装——川东游击军;开辟了包括四川宣汉、达县、开江、万源和重庆城口、梁平在内的川东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策应了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独立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全县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仅45万人口的宣汉县,有10万多人参加革命,先后5万余人参加红军。

宣汉作为川陕苏区东部屏障,是红军反敌“六路围攻”的主战场。四方面军的四个军浴血宣汉县境近两年之久。在这里战斗过的红军将士,成长为新中国元帅1人,将军229人;省部级以上国家领导人84人。3万多宣汉儿女英勇捐躯,有名记载的红军烈士8000多人,居四川省各县之首。50多万人次参加运输、通讯等支前工作。红军撤离宣汉后,被反动军阀、国民党、还乡团杀害的红军亲属8000多人,有1492户被杀绝。数万间民房被焚烧。新中国成立后被认定为红军烈属的11053户。

革命老区是共和国的摇篮,老区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老区精神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老区精神是团结民众、汇聚民心、唤起民气的光辉旗帜,是战胜敌人、壮大自己、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锐利思想武器。更是激励我们青少年一代克难攻坚、立志成才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老区精神,像革命先辈们那样怀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仰,始终保持坚韧不拔、不胜不休的革命斗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明确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孜孜以求、刻苦学习、勇于探索,为使自己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奋力前行!

「红色宣汉」红色的土地 血染的宣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