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由易居系四大数据应用服务商:克而瑞、筑想、有明云、云智易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房地产CIOC未来峰会,将在2018年5月30日共话智企时代,从决策、管理、产品、价值四大维度展示地产与大数据的最新碰撞与融合。

今天我们继续请到两位峰会嘉宾,从“新产品”维度分享他们对行业信息化应用成果和趋势的独家洞察,一同见证大数据+智胜未来。

↓ ↓两位峰会嘉宾更多采访内容见下文 ↓ ↓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筑想CEO:蔡婷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绿地集团技术管理产品研发部副总监:钱进

Question:1

地产产品化扩张时代,产品标准化是高周转的要素之一,您觉得信息化能给产品标准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蔡婷

确实2017年到2018年,整个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大家都在飞速扩张,几乎每个部门都在长期做标准化。

说到扩张就要说到老生常谈的三个字:快好省。快当然要快,但是没有人敢不好。因为即便你足够快,但是产品不好的话,C端客户完全不会接受你。而且我曾经听有些开发企业老板跟我讲,人家的售价竟然相当于他们的成本价,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好不快不省,不可能成功扩张。

说标准化不如说产品化。产品化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产品化,就是把营销、投资、设计、采购乃至后面的运营全部串联起来,在一开始就谋划好所有环节,即一切工种无限前置,而不是所谓的边走边加速度控制。就好比当一辆汽车上了生产线的时候,不管打算做什么款式,找谁去卖,目标客户是谁,乃至于供应链在哪里,所有环节成本都是早已分析透的,其实这就是产品化。

某种程度而言产品化是老板必须做的事,除此之外,也是所有部门总监要揉合起来一起做的事。很多产品一开始是产研中心或是设计中心牵头,但各部门经理一会都要参与。

四年前我跟几位老板聊他们想做的事,当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多部门协同的产品化。首先,在做产品化协同的时候,各部门本身都是有标准的。但是标准与标准的语言不完全一致,而且还要在飞速建设的环节中把那么多要求揉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当时就想到语言统一的问题,想到大量的数据处理是不是应该靠系统来解决,也就是信息化。

其次,当我们得到产品化的成果之后,是不是特别想要分享?让所有的公司去复制?那分享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有些东西是不是要保密。既能做到分享又要做到保密的,毫无疑问就是通过信息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数据库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标准和创意是两个矛盾体,如果你想高度复制,就意味着没有了创新。这种时候我们站在数据角度看我们的标准,它一定不是一个平面、立面或是剖面,它一定是一种空间,是把最小空间的各种语言做到极致。那么多的空间,可以像魔方一样进行各种组合。我们最早最早做这个魔方的尝试,是推出了叫做CPA1.0的产品服务平台,把各种设计元素组合起来。现在我们已经能把投资开发的元素也组合进去。最近有一家集团,他们要拿地,要推出一个产业,在去跟政府讨论之前,他们就找到我们,一开始就把投资、营销、设计的多元素进行魔方化,利用我们的系统,挑出核心规律,一键生成一个新的PPT,这样可以让所有的项目都做到均好。

在没有做这样信息化之前,做项目靠个人能力,哪个项目经理比较强,哪个项目才可以做好。但总有些项目经理是新手,或者他虽然是老手,但是不了解你们的企业文化。但是你一旦做了合适的信息化之后,可以做到每个项目一样的强,至少我们CPA1.0帮助很多很多集团完成了均好的使命。

钱进

标准化是行业内非常重要的话题。高周转在房地产规模化的时代也是绕不开的话题。伴随着高周转,标准化在今天的重要性更上了一层台阶。个人认为,标准化和信息化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没有信息化,也必然有标准化,但信息化能够让标准化传播更加高效。

信息化是目前这个时代的热门话题,也是今天这个形势下非常重要的课题。但这个课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分享信息化这件事,其他行业已经做到了非常领先的地步,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现在的形势可以说是在倒逼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毕竟房地产企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事实倒逼着我们向制造业、零售业这些靠效率、靠标准来生存的企业学习。

Question:2

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您觉得最需要信息化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我们刚才聊到了产品化的价值。其实我们所谓的全生命周期,原则上是从策划、拿地的那一刻起到销售完毕的那一刻止,它就像一个生产线。那么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什么人应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可惜房地产从建设到销售完毕,都不是在工厂里做的,没法流水线工作,因为完全是无形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自然想到“玩时间”,即在一个时间流里,把脑海里成熟的轨道变成系统里的轨道,把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甚至这件事情做成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好,全部规定好。

这样一来,每天从上班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地产从业人员和项目,包括前段工序是拖延了还是提早了,所有的归档和时间节点的控制都会在我们的系统中完成,所有信息在整个这条轨道上是在实时动态变化的。

我们的CPA系统在1.0之后又形成了2.0。筑想的产品比较特别,1.0和2.0不是版本号,1.0和2.0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两个产品,一个是管数据的,一个是管时间的。我可以告诉你我们的产品在管时间上好到什么程度:筑想基本上每年要帮助50个项目团队完成建设,所有项目都由CPA2.0来控制,从设计管理切入,逐渐走到施工管理,每天,用户打开电脑和手机就能看到时间轨在那边闪着红灯和绿灯,所有的时间控制都体现在这些红灯和绿灯里。

从1.0到2.0,我们慢慢感受到,房子可以像汽车一样造起来,并且比造汽车更有意思的是,它还融入了类似零售业的管理,包含了绩效管理、激励管理,人的因素比造汽车的因素重要的多。CPA2.0在产品这条轨道以外,又加入了审核流、激励流,汽车制造的精华加上零售业的精华,全部放在一条无形的轨道上去实现。

钱进

在房地产这个领域,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从管理的角度,就需要我们在运营方面做信息化的考量,比如我们的项目设计进度管理,如果没有信息化的工具这是很难想象的,靠人去盯催、口头相传的方式已经与时代脱轨了。

其次,就是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化有许多线上平台工具,这些工具在以往都是通过设计师去实现的,我们需要去把控他们的图纸。目前很多房企已经做到了信息化的线上平台,也就是所谓的产品线,产品线可以把好的东西固化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去复制那些好的东西、去提高效率。此外还有很多线上平台,比如说与买房子、卖房子相关的平台,都和信息化有关。我觉得产品研发层面的信息化是目前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方面。

最后,房地产企业说是在造房子,实际上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客户的许多需求。比如说生活层面上,一些新业态、新零售,包括学校教育和我们的吃穿住行用,都和房地产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新领域带来新产品,我觉得在这些方面的信息化也是值得考量的。

Question:3

3. ABC(AI、 Bigdata、 Cloud)时代,您对未来地产产品创新有哪些看法?

ABC时代是不可逆的,区块链的时代也马上就要到来了。在这样的时代情况下,我们常会想,黑科技到底离我们地产很遥远还是很接近。

举三个黑科技的例子。我有一位做航天和卫星技术的好朋友,有一天他用卫星技术在猪场里面数猪。你可能马上想到,他是在数是一万头还是两万头猪。不,他是在数猪的表情。他可以通过猪的表情预测哪只猪生病了。这是黑科技在农业当中的使用。

跟他聊天的时候我就问,什么时候数数全国的住宅小区,我们可以发现哪些小区卖得特别好,哪些小区卖得不是特别好。此外,还可以用它来看布局规律。在我们的行业里,这个布局规律叫做“强排”。如果我们有些项目要做强排,会需要很多设计师、投开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参与。很多项目需要很多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做N个稿件,才能找到最合理的布局,找到布局和太阳光照之间的关系、栋数和栋数之间的关系、和容积率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这一代的做法,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和无数次的尝试找出来的。

易居克而瑞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全国多少个小区是卖得好、多少个卖得不好。如果可以利用黑科技也像数猪那样去数我们的小区,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发现卖得好和卖得不好的小区之间存在哪些规律。或者也可以引入类AI技术,比如引入阿尔法狗那样的自学习状态,好小区就好小区,差小区就是差小区,猫就是猫,狗就是狗,而我们通过对大量事实数据的分析,让机器来通过千万遍的计算,算出一个好的强排。所以,黑科技应用到房产不是没有可能。

第二个例子:我有个跨界的好朋友,是一位从麻省回来的建筑师,当时他有个想法——把房车做成变形金刚。他设想这个房车将是全自动的,极限面积是40㎡,房车开到一个地方,它可以自己唰唰唰地走下来,自己展开。

这时候,他碰到了筑想。当黑科技碰到了地产,就有了化学反应。当时我们就跟开发商讨论,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的售楼处,一般项目卖完就没用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临时的售楼处,用完之后不一定要敲掉或改造?想象一下,房车运来四个变形金刚,它们自己走下来,自己打开,打开后就是一个无比奇妙的售楼处,关键是三个月之后,售楼处没用了,四个变形金刚还可以拿走重复使用。

我们当时有计算过,平均一个大的区域大概有100个售楼处,每三个月复用一次,我们只要做多少个变形金刚就可以满足需求。这种黑科技应用起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我们相信你们采访过的很多IT总、业务总都有很多奇思妙想。而我们筑想是一家跨地产和IT的“奇奇怪怪”的公司,相信我们会创造无限可能性。

第三个例子:曾经有个清华毕业生找到我,他说他的父辈是做工程总承包的,他的爸爸虽然赚了很多钱,可是真的很辛苦,常常24小时没法睡觉,因为很担心工地上发生意外。但是仔细地捋一捋就会发现:在他不睡觉的时间里,只有20%的事情是确实要他决策的,那另外80%看起来是不用他管的,但是他又不放心,他要实实在在看到工地正在发生什么事。

我们就跟这个清华毕业生研究应该怎么办。我们决定剥离那不用那80%的部分。当时我们创造了一套智能工地系统,让小哥天天在工地跑、拍照片,他的手机会告诉他每天每时每刻应该拍什么,拍完之后只要在上面摁两下。他在那边根据我们的逻辑,该拍的照片拍好,该摁的摁完之后,如果触发预警那条线,那么他爸爸的手机上就会出现那20%要需要去做决策的事情。

有这样的一个类似的系统,他的爸爸可以稍微安心一点,还可以提高速度和效率,原来只能做一个项目的时间,现在可以做5个项目。

其实每当想到这样的黑科技跟建筑的结合,我就会回想到很多年前的一个说法: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其实一流的人通过研究标准、研究工具,可以让原本三流的人做到一流半的事情。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情况。

筑想在这个领域,从CPA1.0到CP2.0,从品牌到数据库到很多很多的黑科技,我觉得都是对行业非常有贡献的,包括我本人在内,从2016年底开始,我们一直都在感受全世界最尖端的科技。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好像我们是在代表一个行业去聆听黑科技的魅力,而我的使命,就是把这样的黑科技,用我们的方法、通过我们的系统,去链接、反馈给这个行业。

钱进

ABC在我的理解中与BAT应该是齐名的,但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它有各种叫法,我是第一次听到ABC这个叫法。

人工智能(AI)现在已经是热门话题。比方说我们公司跟深蓝科技建共同成立了绿地深蓝建筑科技公司,也在朝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跟建筑科技有关的方面做积极探索,提前做好产业布局。

所谓的新方向,是个很大的话题。我想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人工智能实际上会给我们的住宅带来新的生命。实际上我们目前提供的AI更多应用在汽车、手机之类产品上。现在手机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一部手机了,而房子很多人还认为它只是一个房子。很多人能买到房子可能就已经不错了,很难想象在你住的房子里,房子会和你有交互。

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科技住宅,包括带人工智能或部分人工智能的住宅,确实还比较少。很多客户也还不太理解科技住宅。

从创新的角度,我个人认为以前更多的是点状的创新,现在逐渐发展到一些产品线创新,一些公司已经拥有不同的产品线。在未来,点状的创新加上产品线的布局,会为产品组合创造新的空间。你住的不再是简单的住宅了,它可以跟你的办公场所互相联系,也可以跟你的教育、医疗等等相关业态发生关系。

那么现在开发商可以把从点到线的再到面的组合充分发挥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生态系统的概念。这需要从点到线的再到面的过渡,而“面”这种产品就是把我们的生活和房地产相关联的领域串联起来。这样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创新的产品组合。

其次我认为,产品创新也不单单只是房地产的设计管理者的事情,创新关系也不再限于甲方和乙方。未来创新的途径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平台,给社群里的客户带来一些自我创新、自我生长的机会,这样就比我单方面做出来、再强加给你,或者你我共同做出来、再去做试验品要好。也就是说,未来更多是通过信息化平台,让客户参与到产品创新中。而这种创新是基于需求的。虽然以往的创新也是基于需求,但未来可以在用户使用过之后,再根据他们居住的感受和评价,或者说通过各行各业的人对房地产的理解、对我们住宅容器的理解、对办公、酒店等其他业态的理解,再去注入新的活力。这就是自我创新。

我个人认为在创新的途径和领域内会有很多机遇。比如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未来不光是要高,高了之后还会带来很多新的能源、业态上的变化,形成我们所说的垂直多业态组合、垂直森林超高层模式。

再比如康养类的产品。这些产品实际上是把人的健康生活当成了本质需求。传统的度假产品,加上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再加上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这些不同的因素嫁接起来,就能够产生一个健康组合的产品理念。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未来这种产品组合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新的感受。目前不同的开发商给我们的市场注入了很多新的业态,都需要市场的检验,最终必然是通过信息化平台让客户共同参与到创新中,使用后再反馈,然后回到再创新、再反馈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克而瑞:中国房地产大数据应用服务商,十余年淬炼,从行业数据到客户数据,实现了房地产大数据闭环构建,细分领域咨询服务,纵向产业链整合能手,服务于TOP100强中90%的房地产企业。作为中国房地产大数据应用服务商,克而瑞在大数据应用上,同时具备深度与广度的特色,远远走在行业前列。克而瑞成立于2006年,在房地产大数据领域深耕十载,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房地产数据库系统“CRIC”,遍布中国29个城市机构、信息覆盖115个城市。依托强大的专业研究力量和咨询顾问团队为政府、企业和购房者提供房地产线上线下信息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通过这两块业务,为克而瑞积累了大量让同行青睐的行业数据。同时克而瑞积极进行纵向产业链的延展整合:通过“筑想科技”搭建了中国建筑建材产业链SAAS服务,为房企设计部、采购部、设计机构及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通过“中房研协”发布的中国地产企业测评榜,更是成为业内、社会公认的权威榜单。克而瑞也因为这两块业务,分别在建筑建材数据领域、企业数据领域,建立起了庞大数据资源,大数据的广度由此延展开来。

热文推荐

瑞智访谈 新产品篇|黑科技VS产品的无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