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交城县是山西省吕梁市的下辖县,总面积1822 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

一、历史沿革

1、西周属北唐,为狐氏戎地。春秋属晋,战国属赵,西部地为大陵县,东部地属晋阳县。

2、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县置交城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县治迁今址。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后属太原府。五代因之。

3、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于县置大通监,天圣元年(1023年)改为交城监,明道二年(1033年)复旧名。金废监,交城县属太原府。

4、元初属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年)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

5、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1年分置交东、交西二县。1945年复并为交城县。

6、1949年属汾阳专区,1951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与文水、汾阳二县并为汾阳县,属晋中专区。1960年恢复原制。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二、地名来历

清雍正《山西通志》:交城县“以东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属并州,治今古交市。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县治迁今址。

三、风景名胜

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1、玄中寺。位于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始建于北魏。是佛教净土宗祖庭,也是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北魏至隋唐时期,先后有昙鸾、道绰、善导三位法师在此住持,开创并发扬净土法门体系。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与佛教信徒朝拜、集聚之地和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

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2、四十里跑马墕。位于交城县会立乡柏峪沟川西部。这里有禅寺塔斜阳、娇儿山云海、后汉开国皇帝刘渊得剑处、阎锡山跑马场等四大人文自然景观。

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3、卦山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易学研究实体。 “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云栖之竹”并称为华夏树木奇观。天宁万寿禅寺坐落其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巨刹。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园于一体。在卦山多元文化旅游的经纬中,形成了“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多元体系,被誉为“易学之源、八卦名山”。

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4、华国锋陵园。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卦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华陵”。顺南望去,整个交城县城一览无余。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陵墓设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

山西省交城县,两河交汇得名,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5、永福寺。位于交城城东1公里阳渠村东,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后经过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寺院气势宏伟,布局整齐,旧为释迦牟尼佛堂,寺门有三,钟鼓楼尚为完整,与寺院相对有清建戏台,全部寺院占地3884平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