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李鸿章

自古英雄多毁誉

天下啥人既不招誉,也不招毁,活的最安全?答案是:平庸人。一个人如果招人讨厌,他可能是非凡奸雄呢!当然,天下多是庸人,说这话的也往往是庸人。可见,以平常人的眼光评价非常人,怎么可信呢?

多面李鸿章

享誉天下的,未必是真君子;招人诽谤的,未必不伟人。李鸿章于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历任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表面上看位极人臣,但实为晚清的替罪羊。为晚清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这其中就包括了《马关条约》。
多面李鸿章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一直打到甲午年冬天,中国除了讲和,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次年正月,中方派张萌桓、邵友濂去日本讲和,但日本竟然以这二人地位低,说话没分量为借口加以拒绝,于是中方派李鸿章前往。二月李鸿章启程,伴同的参赞有李经方等人,二十四日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开始谈判。第二天,双方先讨论停战条件,日方提议以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处为抵押。双方讨论很长时间,无果。伊藤博文竟威胁说:“这样,你们必须撤回停战协议,以后不准再提起此事。”谈判陷入僵局,但不久李鸿章遇刺成为事情的转折,遇刺时李鸿章的鲜血沾满官袍,日方闻讯后,纷纷前来探望,于是同意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历史如此讽刺,谈判中靠口舌不能争取到的,靠一颗子弹得到了。

李鸿章以军功出道立身,以外交闻名世界,以政治权谋著名。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时局唯艰,干戈未息。临终前,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百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城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