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不存錢?他們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時雨的唯美盛宴

美國人真的不存錢嗎?

這個答案恐怕是——是的,美國人不愛存錢。下圖是世界銀行的數據:

一直以來美國的儲蓄率就低於20%,到了2010年僅僅只有10%。當然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可能也好奇,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存錢?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儲蓄率已經高達了53%!

而同樣是發達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瑞典、英國的儲蓄率也在16-46%之間不等,遠高於美國水平。

美國人為什麼不存錢?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兩方面分析,一個是歷史層面上,一個是現實層面上。

歷史層面上,美國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的時間非常早,從一開始政府就鼓勵民眾消費,通過消費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政府在歷史上也曾經數次嘗試鼓勵民眾存款,但效果都十分不佳。

現實層面上,首先美國的貸款機制十分完善,當需要資金時,往往可以快速籌款,小到買車看病、大到買房投資,貸款均可滿足,只要信用分數足夠好即可。同時,美國的銀行利率非常低,年利率不到0.2%。存銀行的利息甚至跑不過通貨膨脹。第三,很多人存款防老,但是在美國不需要通過存款來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準備。人們往往是把錢投到了401K(一種基金,稍後會解釋)。

美國人的錢都花哪了?

除了日常生活開銷外,美國人的理財方式有以下幾種:

1. 房地產投資:對的,美國人也買房。雖然美國家庭的儲蓄率平均下來不到4%,但68%的家庭擁有自己的房屋。在美國買房貸款利率低,房貸利息免稅,升值盈利部分無稅的額度較高,所以受到眾多風險規避型投資者的青睞。同時,美國的房價基本處於穩定,不會有樓市泡沫的危險,不過相對而言增值空間也較少。

2. 退休基金:除了上文提到的401K(公司為員工提供的退休理財計劃)外,還有401A(政府機構為僱員提供)、IRA(銀行為社會大眾提供的退休理財計劃)等選擇。像401K、IRA都是屬於基金類投資,由於是帶有福利性質,所以風險低、回報率交高、稅少等特點。不過,此類基金退休前不能取出(如要強行提早取出需繳納罰款),往往是作為長期投資。一個年收入10萬美元的家庭,在退休時能拿到百萬的回報是很正常的。所以為什麼要存銀行?

3. 金融理財:常見的股票、基金、債券,與國內的概念基本相同,不再贅述。

4. 保險理財:美國的保險理財可謂十分成熟、完善,除了意外險、人壽險外,很多帶有對賭性質的保險雖然風險較高但回報率也是十分可觀。

5. 外匯交易:美國允許百姓進行外匯交易,所以外匯投資也是常見理財方式。


我在美國

先講一個讓米叔非常震驚的,發生在米叔身上的真實例子。
2013年,米叔還在美國。一次開車,急躁了下,車撞到一個美國小夥的車。因為當時記不清,感覺保險到期了,所以我很害怕警察過來,被發現保險到期還開車,那是犯罪啊。於是我說了很多好話,最後說你看這修理需要花多錢,我給你。

小夥說這得幾百美金,說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覺得這錢很多,因為表情是那樣的,我無法形容。於是我說給你500美金,他停了一下下說可以。於是,他愣在那了,估計在思考,開兩個車去取錢,還是一個車的時候,我直接拿了五張100美金出來,小夥嚇了的上身向後傾了一下說,你怎麼有這麼多現金?



就是這一下,把小夥嚇到了,最後他沒敢要。這樣我們終於等來了警車,好在警察查了駕照和車保險,發現還剩下幾天才到期,登記了之後,我們就走了。

雖然我省了幾百美金,但是我切身體會到美國人的拮据,其實大多數美國人都沒什麼存款。

這首先跟美國文化有關,美國崇尚個人,在乎經歷體驗,所以他們會透支金錢或用現在的金錢幹很多未來才能乾的事。。


這才是美國

這主要取決於文化和生活方式,因為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不太一樣,外國人更習慣地使用信用卡去消費。並且信用卡由下個月的工資來償還,所以他們更多的情況下是使用禁限用卡,只將少部分的現金裝在身上。真是美國人不存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還沒有存上這筆錢,這筆錢就已經全部都花出去了,那麼接下來還工資之後呢就要還這筆貸款。外國人非常喜歡提前消費,提前預知未來的收益,所以在外國很多時候大家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貸款,必須養成了貸款的習慣,每個月的固定支出都是從銀行卡或者信用卡里取出來再去用作消費的,那對於大家來說這樣也是非常的省心,每個月將工資的一部分用來還卡就可以了。

建設完全,他們看並不像我們需要這麼多的錢和精力投入,他們只需要按照保險的支付就可以,並且大部分的藥都可以免費使用,對於這樣的社會穩定工國家來說大家可以不用存錢,將錢都用於消費就可以了,這樣能夠刺激生產,創造更多的利潤。

並且美國的經濟比較發達,所以美國人不用存錢,每個月也會有不少的政府福利政策,有了政府福利政策,就算錢花完了也不用太著急,所以他們的消費習慣就是比較提前的,也就是說提前就透支了未來的收益,提前用工資買了汽車,買了房子,未來幾十年都要還車貸還房貸。

這樣的消費習慣能夠促使美國的消費經濟一直都非常好,也是美國現在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原因之一,所以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不太顧慮自己把錢花完了,下個月要怎麼辦的問題,更多的是想怎麼樣獲得更好的商品。


變革家

相當一部分 美國人非但不存錢,不儲蓄,還舉債生活,靠信用卡過活,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所以每月一旦發薪水,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還上個月的信用卡開支。這也是為什麼,

美國人一旦就職的公司業務不景氣,面臨失業或一旦失業,他們的反應會相當激烈的主要原因,不像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有儲蓄,即便失業,也至少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緩衝期。

那麼,美國人到底把錢花哪兒去了呢?無非也是衣食住用行。【小哥哥】曾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以親身體會作答,跟中國人差不多,住房、購房或租房仍是大頭,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如紐約、芝加哥等,房子的費用還是蠻高的,相當一部分美國人也是買不起房。

其次,相對住房而言,美國人吃得比較簡單,一個漢堡和一份沙拉就能打發一頓工作午餐,花費並不高。但在出行和旅遊方面,美國人的花費是較多的。 美國人平時生活中非常注重旅行,與小哥哥一起共事過的一個朋友,每週五早晨上班時便會把行李箱帶到辦公室,一下班便過週末去了,通常提前約好朋友,預定一個湖邊別墅,邊喝酒邊聊天。

再次,美國人用於教育、醫療和養老的費用比例也較大。這三部分的花費也比較高,在美國生活期間,經常看到美國人一下班就沿著步行道瘋跑,一是美國人重視健身,二是美國人確實看不起病,醫療費超貴。當然,如果實在看不起病,政府也有相應的公共醫療救助制度(Medicaid)提供救助。


小哥哥打算盤

這個問題太大了。儲蓄率和消費習慣以及經濟安全性、社會保障有關。美國社會目前已經比較穩定,經濟危機基本不出現,出現了往往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度過。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也接近覆蓋全民。所以儲蓄沒有太大的必要。美國人通常月光。

從表中可見,除了1997、1999和2000年外美國的儲蓄率均低於20%。而在這之前的40年間(1951-1990年),美國的儲蓄率只有5年低於20%。

不過本文並不詳細談這些,只說其中一個小問題,

中美儲蓄的核算口徑是不一樣的。

在國民收人分配賬戶核算中,中國基本遵循的核算原則是SNA,而美國的核算原則是NIPAs。

中國國民經濟賬戶主要分為生產賬戶、收入分配與支出賬戶、資本賬戶、金融賬戶和資產負債賬戶。

NIPAs把賬戶分為七類,對應SNA體系中的“生產賬戶”、“收入分配與支出賬戶”和“資本賬戶”。(注意,這裡沒有對應SNA下的金融賬戶和資產負債賬戶。)

美國體系在考察收人、支出和儲蓄時,將機構部門劃分為私人部門、政府和企業三個部門。私人包括住戶、為住戶服務的非贏利機構和住戶所有的非法人企業,政府部門包括一般政府和政府所有企業,企業部門只包括有法人地位的企業實體。私人部門比SNA的住戶部門和為住戶服務的非贏利機構部門的範圍更廣,政府部門也是如此,相應的,企業部門比SNA小。


(表格來自《中美儲蓄率比較》,作者王毅)

實際的操作中,中國和美國的具體核算口徑還有異:美國使用的儲蓄率是淨儲蓄率的概念,剔除了固定資本消耗。中國的儲蓄率包含固定資本消耗,比美國核算面更大些。

從上面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個人“淨可支配收入”中包含利息支出,還包含個人對外經常轉移支付,而中國住戶部門的可支配收入中不含利息支出,也扣除了經常轉移支出,因此美國個人可支配收人口徑大於中國,相應計算美國個人儲蓄率也會偏小。


因為美國個人儲蓄核算的口徑明顯小於中國,儲蓄數字偏小。所以從美國人的實際儲蓄會比光看數據得來的印象更高一些。


破破的橋

我就不拿統計數字來說啦,咱舉個具體例子,其中大部分數據應該是沒錯的,小部分只能靠回憶,也應該大差不差。

首先美國人不是不想存錢,誰不願意自己銀行裡有個十萬八萬的,實在是存不了錢,可以拿我的一個朋友做例子,他在美國一所大學做博士後,月收入稅前4000美元(這個可能剛好搭上平均水平的邊)妻子帶小孩不工作,好處是年底報稅的時候可以要回一部分稅款。

一家三口,租住了一套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小房子,地點位於一個小鎮上。

首先是扣稅,能扣掉700的稅,然後小孩和他的保險費再扣300,發到手上的只有3000。

房租750,水費70,電費70,網費50,住房花掉了940,剩餘錢1960美元。

吃飯吃菜每月能花個500吧,這還是不去下館子自己做菜做飯的善果,還剩1460。

然後要買衣服買鞋子吧,花個200不過分,剩1260。

最後要聊到車子了,買一輛5000美元二手車,這個不需要貸款,但是油費可觀,一個月100美元吧,有1160美元。

然後來到了另一個花錢的大頭,小孩教育!

都說美國的教育好,但基礎教育真的很差,比如小學,真的學不到什麼知識,你要說素質教育我也無話可說,所以校外特長班多的是!

每月750房租的房子所在的學區真不怎麼樣,小學也是差的很。一般美國注意教育的家庭都會被小孩報名興趣班和特長班的,暑期更是不會把孩子閒在家裡,報個兩三個特長班很正常。

學鋼琴一節課100美元,舞蹈、繪畫和樂器沒有一樣是便宜的,如果想跟上教育的話,這1160真的不夠!

就這樣他們能存錢嗎?如果他們是自己買房的話,每月1400百左右的房貸少不了!

以上是一對節儉的旅美中國人的存錢歷險,然後把視線轉移到生活比較愛冒險的美國人,他們還有更多額外的消費呢!

呼朋喚友要花錢,人壽保險和養老保險要花錢,車子兩三輛是常態,附加的車險,修車和油錢也是相當厲害。

他們買房子分期付款,買車子分期付款,買稍微大點的電器傢俱也要分期,手機電腦更會分期,每月的工資全拿來填信用卡。

說不定每兩月旅行一次,花銷更是嚇人。

所以說固定收入和支出已經限制了存錢,加上他們傳統文化上的瀟灑,沒有存錢意識,儲蓄成為了夢。

也不是說美國人不存錢,有小孩的家庭從小孩出生就開始為他們上大學存學費了!

非公立大學的學費能嚇退好多學生家長,雖然成績好最後也只上了普通的公立大學,因為那些排上名的大學學費一年兩萬以上很正常。

我是大夢莫覺,關注我吧。


行星超人

在我個人看來:這首先是由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決定的。西方經濟學的立論基礎就是交換創造價值,現代社會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是投資、出口和消費,而美國正是一個超前消費借貸消費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典型國家。

當然消費固然有拉動經濟的功效,但超前消費只適用於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而不適合發展相對滯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因為發達國家已經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社保制度,人們對自己的未來並不十分擔心,這樣他們才能安心把錢拿出來消費和投資,甚至敢於冒一定的風險。而發展相對滯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因為社保制度還不夠健全完善,老百姓普遍缺乏安全感——今天過了不知道明天咋樣,自己這一生度過了還要憂慮後人的事。

除了完善的社保制度外,美國高度發達的金融網絡系統也使借貸超前消費成為一件便捷的事。而在第三世界國家即使老百姓有借貸需求,也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所以這些國家的人民都喜歡無債一身輕的感覺。

另外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移民國家,其文化也是鼓勵人們探險的。人們更喜歡用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趁年輕去追逐夢想,而不是想著為未來攢錢。

個人以為:美國的超前消費模式無所謂對,無所謂錯,其它國家當以自身國情選擇是否學習。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主要原因就是,美國金融發達,比較深度地覆蓋了個人消費領域。

簡單來說,美國人更常變成月光族,不是不想存錢,而是誘惑太多,金融服務很“貼心地”讓你提前消費,分期付款太容易讓人落入消費陷阱。

比如,美國車行賣車一般都會在總價之外再標上分期付款的價格,2萬多的車告訴你每月“只要”$250,一般人都會覺得完全能承擔。買車時遇到的推銷員最常見的一招就是告訴你這輛本田Civic每月只要$220那輛CRV車只要$240,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區別不大,當然會挑更好的車買。想想你下個館子一頓飯可能就要$50,這也就是為何美國人買車太容易了,都買大車豪車。

就說上千的蘋果X,一般一個月只要$35,就是窮人都付得起。

最“喪心病狂”的是賣傢俱的,一套傢俱免費拿回家使用(只付個百分之幾的稅),一年多時間完全免費免息,然後才開始以很低的利息分期支付,很少人考慮一年多以後的收支情況。

萬一你失業了沒收入了,也不用太擔心。幾個月失業救濟拿完了還沒找到工作,可以申請個人破產。聽著可怕?NO。其實這是一個優惠,就是可以合法賴帳,許多債都可以一筆勾銷,而且你的車你的房你的傢俱電器都不會被拿走,也不會有人把你裸照公開,只是幾年過過苦日子不能再靠信貸活,幾年之後有收入了又可以再借貸了。

一方面這些金融模式就註定了許多人很難存錢,但也保證了,即使不存錢也能有很好的生活享受。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了吧。

(以後有空再寫寫美國的金融為何能夠給消費者提供低息的個人貸款及他們如何處理這些消費貸款的違約風險)


聽我說完好吧

這個問題真的很有中國特色。

我們可以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存錢?

明白了這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美國人為什麼不存錢了。

我們存錢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了,甚至已經深入骨髓成為一種本能了,所以很多人並沒有考慮為什麼存錢的問題。



細想一下,存錢的根源在於我們沒有安全感。生活要花錢,孩子教育要花錢、生病了要花錢,除了呼吸以外什麼都需要花錢,沒錢寸步難行。

所以我們養成了存錢的習慣,在自己還有能力掙錢的時候拼命掙錢、存錢,萬一以後沒有收入來源了,存的錢還夠維持自己生活,還夠支付醫藥費。存的越多未來生活越有保障,存的錢自己花不完還可以留給孩子。

你想想是不是這個原因。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完全不用擔心養老和醫療問題,所有花費我都承包了,也不用擔心孩子教育投入問題,我也包了。前提是你確實信任他,而他也確實在旅行自己的承諾,你還有存錢的必要麼?



或者你因為之前的生活習慣改不掉存錢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就接受這樣的觀點呢?如果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從小也是這個觀點培養大的呢?還有多少人會存錢?

以防萬一,可當你有萬一的時候,有人無條件給你錢,你存錢還有意義麼?

美國就是這樣啊。你想不通為什麼美國人不存錢,就像美國人想不通我們為什麼要存錢一樣。


逸然決然

其實美國人儲蓄不行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而且原因細思恐極,那就是收入停止增長、買房壓力很大、鼓勵消費導致不愛儲蓄。

收入最低的的90%的家庭,好吧,也就是大多數美國家庭在里根第一個任期中節省了10%的收入。然而到2006年,他們的儲蓄率幾乎是負的-10%。也就是說,美國人不會存錢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有人認為美國的低儲蓄率純粹是美國獨一份的問題。但是,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加拿大,德國和日本的個人儲蓄率也下降了。

美國有將近一半的美國人在緊急情況下不能拿出哪怕400美元的儲蓄。美國的窮人和中產階級在工作年限中在金融安全的邊緣生活,對退休生活準備不周。 美國連續三年在全球退休安全分析中排名第19位,比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加拿大和13個歐洲國家要差勁。

那麼,美國人為什麼不存錢? 完整的答案應該考慮三件事情:

(1)由於現象是新的,其原因必須是新的。

(2)由於富裕國家的儲蓄下降是全球性的,其原因必須是全球性的。

(3)由於美國的貧困和中產階級對退休的準備尤其不足,美國必須有一些“特殊”的東西。

理論1:當收入停止增長時,美國人停止了儲蓄。

美國儲蓄的鼎盛時期也是美國收入增長的鼎盛時期。這很有道理:當有更多的錢可以省錢的時候更省錢。

從1960年到1973年,人均收入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長。但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其增長率每年下降一半,僅為1.5%。其他幾個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也出現類似的減速。經濟學家巴里·博斯沃思(Barry Bosworth),加里·伯特萊斯(Gary Burtless)和約翰·薩貝爾豪斯(John Sabelhaus)在1991年布魯金斯(Brookings)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在幾乎所有主要工業國家中,“儲蓄和收入增長率同時在下降”中產階級的儲蓄下降是因為家庭花費更多的收入來跟上住房和醫療保健等開支上漲的步伐,以及他們自己的預期,即收入最終會開始增長。

但是這個理論並不完整。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實際收入也在增長。那麼,為什麼儲蓄在那之後繼續下跌呢?

理論2:窮人和中產階級債務買房子。

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收入增長的十年。 但個人儲蓄率下降了五個多百分點,這是過去半個世紀的十年中最多的一次。

20世紀90年代發生了什麼? 抵押債務越來越多。

美國的住房擁有率在1985年到1995年之間幾乎沒有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突然興起,在2000年代中期創下歷史新高。

一個似是而非的故事是,許多美國人在七十年代的滯漲時期放棄了儲蓄習慣,到九十年代實際收入增長時期,許多美國人利用信貸熱潮購買郊區房屋,汽車和傢俱。 底部90的儲蓄率在1998年變為負值,部分歸功於抵押貸款債務的大幅上漲。次貸危機對於數百萬在遇到次貸危機後遭受止贖的人而言是痛苦的,對於那些把大部分儲蓄用於購買房屋的人而言,尤其痛苦。

然而房價在次貸危機後迅速恢復,繼續點燃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下圖的美國房價指數說明了一些問題

理論3:美國的政策使得儲蓄不容易。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的私營部門已經從“明確的福利”退休計劃中轉移到“明確的供款”計劃中,在這種計劃中,工人們清楚地知道他們退休後將得到多少錢,在那裡工人只知道他們每年都拿走很多錢。 401(k)是後者的一個例子。

但是401(k)是有缺陷的。對於這些計劃中的每一美元,都有40美分以過早提款的形式流出。這被委婉地稱為“靈活性”,但從長遠來看,更像是資金不足的退休。像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英國這樣的國家,除了極端情況外,不允許提前流出,在退休指數等措施方面表現都較好。

綜合起來看,理論2和理論3提出,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人不省錢,因為美國已經很容易花錢,容易借錢,而且容易消耗儲蓄,借錢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