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家庭不重视社会生存技能的培养?

浩然之士

这个问题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确实有一些家庭在教育观念上有认识偏差,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但我认为大部分家庭都是有这个意识的。

我个人理解,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有以下几种生存技巧:

第一是品德和修养。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孩子长大后是一个慷慨的人还是一个小气的人,是一个有爱的人还是一个自私的人,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还是一个随意的人,是一个爱收拾的人还是一个邋遢的人,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所赋予的。

第二是为人处事。这一点其实很难教,更多的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很重要,但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的很好。我有一个同学,父亲是政府官员,从小就把他按照领导的标准来培养。等到上大学后,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水平甩我们好几条街。现在已副厅级了。这种家庭太少太少,大部分家庭也就教教孩子礼尚往来、正确处理男女关系等等。

第三是合理使用金钱。这一点是家庭教育中比较不足的。很多家庭为了孩子不产生自卑心理,对孩子的要求都竭力满足,由此也造成了孩子缺乏金钱观,不知柴米贵。因此,我认为,适当给予孩子零花钱或让孩子通过自己付出去获取零花钱,并让孩子自己管账,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尝试的一种办法。

此上三点,我认为对孩子未来的生存就足够了。当然,结合学校教育,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向孩子灌输安全意识,让孩子自觉远离危险、远离骗局;要树立规矩意识,要求遵纪守法等等。


高校人才真经

普遍意义上说,重视读书应该就是最重要的培养社会生存技能。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 你看那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公单位、国企,哪一个不是需要学历呢?最齐全的医社保保障,公积金都是按照最高的标准交,发不了财,但至少衣食无忧一辈子。
  2. 你看那百度、阿里、腾讯年薪几十上百万,会招聘一个普通本科生吗?你再看看中国排名靠前的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人企业,哪个不是要求高学历呢?
  3. 你再看看创业的、自己当老板的,确实有80-90年代没读多少书的成功的老板,但那个是市场经济初期,做啥啥好卖。今天的老板没有一定的文化是不行的。而且那个年代的老板,绝对更加重视自己子女教育。

学历社会,社会分层,学而优则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读书依然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2、读书有用性!

  1. 文凭依然是普遍意义上的最重要的社会认可鉴定。随便打开网站搜索每个城市的政府引进人才政策,你会发现读书好,有好的文凭是多么重要。最新的西安抢人才政策,北京上海加入抢人才政策。
  2. 笔者所在的福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应届博士来闽工作,是直接处级待遇。研究生是科级待遇。
  3. 读书依然是最公平的。相比各行各业,读书竞争依然是最公平的。笔者皖南农村人,在福州读书,自己考的高校事业单位。虽然竞争激烈,但至少给了你机会。

一句话,读书绝对是有用的,学历肯定是有用的。前提是你自己要把书读好,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才。


3、其实作者想问的是,我们大部分大学生可能会面临找不到好工作,收入不如技术工人,那还读大学干嘛?

  1. 确实是这样的。社会最需要的是技术蓝领而不是一般性大学生。但整个社会都认为技术蓝领低人一等。甚至高职大专/中职都不被人待见,认为读高职/中职就是低人一等。
  2. 父母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教育格局和社会观念。倘若也不能给孩子合理的工作安排的话,只能给我们读书。我们每个孩子也只能是好好读书。虽然一开始大部分大学生收入比不上技工,尤其是文科大学生。但长远来看,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是有助于大部分大学生成为一个中产的。


“小海视点”,一位普通大学老师。支持的给个赞,希望大家留言,发表不同观点。

小海视点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社会生存技能”指的是生活能力还是社交能力?这个回答就主要谈谈生活能力吧。

有华人朋友讨论,国人是不是生活能力偏差? 她认识的国内朋友生孩子、带孩子, 有老人给带的, 有保姆给带的, 有的还要保姆老人同时带,哪怕下班后, 都很少自己一人带; 她说外国母亲上街, 怀里抱一个,车上推一个, 边上走一个。

以美国为例,除了环境更为宽敞,出门有车,街上人少,多数有几个孩子的妈妈都是全职妈妈。而在国内,大多数城市都相对美国要拥挤很多,便利性和安全性也达不到这个条件,妈妈可以放心地自己出门带着幼小的孩子买菜,购物,玩耍。而绝大部分的妈妈都有工作,这就使得单独育婴十分困难。

除了实际困难以外,是否与中国家庭不重视培养生活能力有关系呢?

这应该与个体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相关吧。

中国自古以来极端重视教育,从小竞争激烈,为了能让孩子有多一点时间和精力,家长都尽可能包揽一切家务活和琐事,这也间接导致了很多人生活能力从上大学离家住校才开始慢慢培养。

一般家长心疼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余力培养孩子家务分工,协助家庭事务。

至于工作后,由于城市中服务性很发达,电器、清洁、做饭等一切应有尽有。经济条件够好就有可能规避这些考验生活能力的问题。

而在美国,由于房子大,天冷的地方冬天要扫雪,夏天要剪草绣花,甚至树长歪了都要处理,屋檐要常常疏通,以防止漏水,房子里空调的过滤网要常换,墙面脏一点点要刷,地毯脏了要清洗,厕所时常消消毒……美国人工很贵,一般中产家庭无力支付昂贵的人工费用,只好男男女女都变成巧手、能手。我美国朋友的太太,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芭蕾舞演员,买了新房后照样自己爬上高梯子去刷墙。实用和从小的生活习惯可能更重要吧?

除了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外,我觉得个体家庭的差异性也很强。我很多国内朋友的孩子都培养得特别好,小小年纪懂礼貌,勤快,自立的意识也很强。假期或者出去旅游增长见识,或者参加夏令营,大一点就做义工,没有觉得生活能力很差。也许,是新一代父母们逐渐形成的共同认知?我觉得还是很积极的现象。

当年有人开玩笑,留学就是洋插队,其实也对,国内不会的,出了国不是什么都得学吗?洗手做饭购物修马桶,买车砍价逛市场自己组装家具,人被逼一逼,也许就学会了。有时候,孩子或者年轻人需要的是练习的机会。


旧金山湾区和北京902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的历史总结。这个主要从隋唐的科举制说起,因为再往前是察举制,主要针对的是上层社会选拔人才,科举制的发明,意味着平民百姓也有机会通过选拔进入上层社会,从而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如今,社会进步了,讲究行行出状元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读书依然是最重要、也是相对最公平的一条出路!这从每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盛况可见一斑。


况且,读书能积累知识,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挣面子啊,十年寒窗苦,一举闻名天下知!你看,每年高考过后,你家的多少分,他家的报了哪所高校,都在比啊!

不是说学一门手艺不好,而是确实是路子偏窄了一点,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实在是难之又难,凤毛麟角。

所以,很显然的,读书依然是当下这个社会众多家庭的必然选择!



悟入红尘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中华上下五千年,似乎只有让孩子读书考所好大学,在大城市找份好工作就是唯一的出路。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科举制度创办一来,中国自古以来,刻苦读书就成为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基本的思想,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最公平最划算的一种方式。因此,无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如今的高考,无论是对于富人还是穷人,对于自己儿女培养的方法就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自己没学问让儿女上学,有时中国父母的梦想未能完成,就将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儿女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而并不考虑孩子是不是喜欢。

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培养下,一群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等到大学毕业,有些就已然成为了“书呆子”。因为在中国教育模式下,无论父母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的老师教学,都只注重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是老师授业解惑的唯一方式。从幼儿园开始,孩子才四五岁,就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但其实孩子并不想有这些过多的压力,但父母只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强迫孩子去学习,父母自认为自己的做法让孩子优于别人家的孩子,这只是一时的优势,但这种方法让孩子们都变成了一种样子,导致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平庸的不能再平庸,因为十几年以来,所有孩子无论从父母还是老师方面,接受的都是一样的思想,一样的道理,读书才是王道,高考才能决定你的人生。而对于父母老师而言,除了读书以外的技能都是无用的,比如在高考前夕,为了孩子更好的读书,父母会做陪读,衣食住行都不用孩子操心,孩子只专注与学习,就这样,哪怕天生的天才,最终在中国社会也只能平庸。

所以,一定程度上,外国人曾经叫中国学生是“低能儿”,也就是论理论知识做奥数题,没有那个国家的学生能比得过中国学生,但若要论动手能力,中国学生是最次的一个。在中国式的教育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以孩子的学习为重,除此之外的学生所做所为都将被视为是不道德的表现。中国学生更多的是被打压天性,而中国父母与老师却以此为荣。就这样,孩子眼里只有读书,而学习社会生存技能往往是即将进入社会后才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而这时,在父母眼里孩子已经长大,这也就成为了孩子自己的事儿了。

中国出现的这一问题,这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文化依然有一定的关系,“尊老爱幼”,中国式父母尤其是现在的思想,都在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家里就是宝,因此,基本不用孩子干什么家务活,孩子需要做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好好的长身体,健健康康就好。也正是这种溺爱,导致孩子很少接触基本的日常生活习惯,很少参加劳动,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的认知,也相对延迟,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都已然处于一种“懵懂无知”的状态。也只有他们真正脱离父母的约束,走出大学校门之后,初步接触社会了,才意识到这个残酷社会的复杂,才开始培养自身的生存技能。



凤凰涅槃宋晨声

“书呆子、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都是反应中国人只注重培养小孩读书学习,不注重培养社会生存技能的结果。而且,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跳农门“,因为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的农民叫“农奴“,农奴们辛苦,想改变命运,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变成人上人。

现在的社会,也要通过读书,才能考个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更多的家庭只注重读书,不给孩子社会实践、社会技能培训,因为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幼儿班升小学也要考,考试考好了,才能读到好的学校,因为好的学校教师资源好,所以,中国青少年在走上社会前,就是读书,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

教育制度也是决定家庭教育放法的主要原因。比如中考,学生考到中点高中,就能保证考上好的大学。因为好的教师都在重点学校。


苏北农村老王

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影响,又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生产一直到现代许多地方还是靠人工手工劳动农业技术落后,农业技术落又在于工业技朮的落后,工业技术落突出在机械制造和创造业的落后,需要说明的是,机械装备制造只是近十年来有了突飞猛进:跳跃式发展:,在此之前还是相当落后的,从总体上讲,在此之前,不论工业农业,尤其是农业生产还是比较落后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生产技术不发达,这与我国的技术学校开办较少有关,长期以来专业技朮教师教授重严不足,技术,技能学校的技术技能含量不高,学生学不到真本事,毕业后还是干不了技术方面的工作,真正培养技术技能的学校层次不高,学校数量少,科学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中等技术人材不足。

几千年来读书做官论的观点仍然存在,读书的目的想当个公务员,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轻松,不需耍竞争,压力小,铁碗饭,到目前为止报考公务员的青年少还是大大供大求的,看见行政事业单位。

技术工是比较苦的工作,许多人不愿报告技术技能学校是一个重要原因,成差少的就报考专业技术技能学板,由于学生基础差,学校讲深了又听不懂,讲浅了学生又学不到真正的技术,毕业后又干不了技术活,只好打死工。

现在由于竞争十分激烈,都愿意多读书,大学毕业读科研,读硕仕,博土…都不想学一般技术技能。

关键是政府要加大对技校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培养更多真正有技朮技能的人才输送到经济建设中去,加速工业发展的进程,。


吴定律

这个问题城市与农村两个方面来讨论。

对于农村来讲,读书不是第一位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农村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的农村孩子放弃了读书,早早的进 城打工,古代就早早的分担家务与农活。如果认为中国家族不重视社会生存技能的培养,应该是城市里才会有的这种现象。大部分农村孩子早早不上学,就会学习一门技能,将来可以养活自己。因为农村的出路不多,在家种地,外出打工需要技能,或者上学等。

但是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就是另外的一种现象,因为城市的生活条件,生存条件都相对的好于农村,所以城市里的孩子很少能够明白农村的那种辛苦,没有像农村的孩子那么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所以农村的孩子相对比较娇气,更像温室里的花朵,不容易经历风雨,更脆弱。所以城市里的孩子更多的走上的是读书的这条路,学习技能的相对比较少。再加上古代学而优则仕,这样更让城市的家长放弃学习技能这条路,走上上学的路。

其实,这个不重视社会生存也只是当代一些城市里的现象,对于古代根本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更多的是农民,读书人还是少数的,既然能够上学的更是少数。当然,我们的文化本身提倡的是经世致用,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这些都是提倡学以致用,为国家服务的,并不是只是一味的读书,也就是我们的文化其实是实用主义,这点不同于西方的神学文化,我们信仰的是祖宗文化,是现实中的人物,我们需要的实用的解决生存的祖宗崇拜,因为祖宗或祖先祭祀,很多时候就是我们最近的几代,我们当然也会最思远祖。

我们的文化中的光宗耀祖,就是最实用的文化,既然是实用的文化,肯定会重视社会生存的技能,我们知道古代技能培训都是学徒制,你跟一位师傅基本上就是一辈子,所以古人的技能比现在人更敬业,因为那时候不可能跳槽,跳的可能只是被师傅赶出师门,这样的人在整个行业是不会有人接受的,因为你肯定是不遵守师道才会被赶出来的。

古代这个现象就像,如果被家族抛弃也就意味着被这个社会抛弃一样。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驯服黑夜

1、首先作为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它所倡导的重官抑商思想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很多人认为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同时知识改变命运此言非虚,在几十年前我们国家还很弱小的时候,国家就提出大力发展教育的方针,由于尚在初级阶段成果不显著,以至于当时大学生毕业后都是包分配的。这与当时农民辛苦劳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起了许多了教育子女读书的年头。这主要是出于对子女未来的打算,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卖苦力,于是就大力教导孩子努力读书。


2、关于中国家庭为什么不重视孩子的生存技能培训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其实家庭对孩子后天能力的影响还是相对弱小的,对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来自学校的教育。而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要求我们只需要理论知识足够丰富就能算成才,就能找到出入。赢射在各中小学的培养制度上就是每天无止境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对书本外的东西都当成辅助象征性的涉及一些即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时如此。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们的社会生存技能?有多少应届大学生因为社会生存技能不够而被单位拒绝?或许我们该反思一下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不能只为了读书而放弃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是全面的,足以立足于社会的。幸运的是现在这一切都有所改观,近年来国家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举措频频上演,我相信无需多日我们国家就会更加的富强!


闲看庭前灬花开花落

人,是一个社会动物,要想在社会上生存、立足,须有一技之长。只有自己在社会上立足,才能生存,而这个过程不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能一带而过的。它是需要你经过不断的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跌倒了爬起来重新来过N次,才能有那么一点点儿的机会去争取的。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的“士农工商”政策,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两千年来一直都未曾改变。当年管仲提出“士农工商”,以“士农”为优秀,“工商”末之,也就很容易理解后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了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做任何东西,都不如读书,只有读书是上策。因此,中国家庭教育,比较重视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