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人才思想及实践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树。

唐太宗总结了历史上人才得失决定事业兴亡的深刻教训,提出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著名观点,作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论断。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以后,原先的老部属纷纷向他伸手要官。为此,他公开申明:“用人事关重大,必须大公无私,以德才为标准,不能按关系的亲疏和资格的新旧来确定官职的大小。”“我的用人标准不是任人唯亲、唯故,而是任人为贤、唯才。”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不讲出身,不分亲硫和新旧,只要确有突出才干,即使是原先的仇敌,也要极力争取过来,为我所用。如魏征、王挂,都是李建成集团中的知名人物,他不记前嫌,抛弃旧怨,放手使用;曾为王世充部下的戴胄,也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参与朝政;曾给谋反被的李密披麻戴孝、收葬尸骨的徐懋功,也同样受到重用。

唐太宗还十分注意把那些出身寒门庶族的杰出人才提拔到中央政府里来,开辟了官资浅、门户低的人担任宰相的途径。在他的朝廷大臣中,有出身于农民而官至刑部尚书的张亮,有打铁匠出身而任右武侯大将车的尉迟敬德,有白布衣而为卿相的马周,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黑齿常之、契苾何力等等。

唐太宗坚信:“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他任用官员,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滥。他对各级政府机构、官员数额均作出明确规定。他下令:“省官”,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员从2000多人压缩到600多人。唐律对乱置机构、私设官员的人,规定了惩罚条款。

唐太宗非常注意求贤择善,借以保证官员的质量。他要求宰相不要不分轻重缓急,把大量的时间都消磨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要“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这样的大事上来。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对于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唐太宗也十分重视。各州刺史都由他亲自选拔,各县县令也要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向他保举。他还把全国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寝室的屏风上,随时将他们的政绩和过失记录在上面,作为提升和贬降的参考。他再三强调说:“都督、刺史各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他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治与乱,尤其需要委派称称职的人,丝毫也不能掉以轻心。”他经常派出黜陟使到各地考察地方官员,有时还亲自下去考察。

唐太宗大力提倡和鼓励年迈体衰的老臣去职休息,以便年富力强的人才上来。贞观八年,开国元勋李靖自感年事已高,向唐太宗提出了告老归第的请求。唐太宗赞扬他说:“自古到今,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不少人缺乏自知之明,能力虽然不够,也要勉强占着官位,纵然年迈多病,也不肯逊位让贤。您能顾大局、识大体,实在难能可贵。我满足您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成全您的雅志,更重要的是想把您树立为一代楷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