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不換紙上談兵的趙括,繼續用廉頗為將會輸嗎?

桃花島建別墅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不能夠假設的,只能努力研讀材料,通過推論不斷地接近歷史的真相,所以如果趙國不換趙括,廉頗是否能守住這一問題實際上並不規範,換句話說,假設的歷史沒有意義,也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答案。因此,筆者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一問題,即:趙括“紙上談兵”,是不是導致趙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如果趙括一個戰將的失誤是導致戰爭失敗的主因的話,那麼廉頗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那麼換不換趙括實際上對局面影響不大。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 秦強趙弱的實力對比。趙國雖然在東方六國之中屬於實力強大的,但趙國由於連年戰爭,糧草消耗嚴重,秦雖陣線過長,但在實力對比上是遠強於趙的。

2. 白起的戰略制定得當。白起針對趙國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裝後退以誘敵、然後分割圍殲的策略,對這場戰爭秦的獲勝起了巨大作用。

3. 趙括“紙上談兵”。由於趙國糧草供應緊張,無法撐過相持階段的消耗,於是趙王改變了堅守的策略,以趙括換下廉頗,改守為攻,入了秦軍的陷阱。

4. 趙孝成王對於局勢判斷的失當,輕易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王的昏庸為趙括上位準備了條件。

從上述這幾個角度來看,秦強趙弱應當是這場戰爭以趙國的戰敗為結局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趙王不堅持堅守的戰略,轉而啟用趙括的原因。這樣一來,一方面,趙括的上位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趙國的糧草問題決定了趙國難以維持長久的消耗戰;另一方面,如若趙王繼續啟用廉頗,趙國取勝的幾率也不大,糧草和兵力對比決定了趙國的失敗。


國家人文歷史

秦國,西方霸主。趙國,山東領袖。戰場勝負不僅僅取決於統帥,有時候更依賴國力。而長平之戰就是後者典型,並且詳查這段歷史後發現趙括真不差。一開始趙國根本沒想到會演化為拉鋸戰,廉頗小敗一陣後轉為戰略防守一託就是兩年多。相比趙國,秦國的準備要充分的多,老早就開發了水路運輸補給。僵持到最後趙國投入45萬,秦國投入55萬,這組數字是加上了孩子兵的,一開始秦國只50萬。從軍隊素質來講不相上下,秦霸西戎,軍隊自然善戰,趙國這邊呢?乃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中山這樣的千乘之國留下的精銳。一場曠世空前的傾國之戰即將爆發,趙國13歲以上的都上陣了。無論是從兵源還是國力可以說是兩國都託不起了,誰先動手誰死。恰恰由於趙國前期準備不夠充分,不得不主動進攻。值得注意的是換上趙括是趙王轉戰略防禦為戰略進攻的一個意圖,這個決策也沒有錯,沒有糧食沒有兵源,田裡沒有了男丁就沒有了生產力,不等秦國進攻,趙國必先內亂。可以說這場戰爭並非趙括好大喜功導致失敗的,雖然第一次上陣的趙括極度渴望建功立業名揚天下,但根本原因是他一直以為秦軍主帥是王紇,打法因人而異,主帥不一樣自然打法不一樣。沒錯,兩年以來秦軍一直是王紇為帥。這一次秦昭襄王偷偷換上了白起誰都始料不及,因為白起是人盡皆知的天下戰神,從來都是正面戰場殺敵,伊闕之戰的殲滅戰專家,不稀罕玩陰的。十則圍之,倍則攻之。戰神就是戰神,為天下之不敢為。詐敗引趙括入包圍陣地,將趙軍攔腰斬斷首尾不顧,50萬就這麼生生把45萬包圍了,在不可能圍的情況下確實就圍了,自然會顯得很勉強,白起向秦昭襄王請兵迫切,於是秦國年滿16的孩子上陣了,約5萬。但是這一次,雖然趙軍中伏,40萬主力在,元氣未傷。軍事力量不完全優勢的情況下強行圍殲必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故而這次白起唯一破例——圍而不殲,只阻止趙軍突圍和切斷邯鄲救援部隊和資源運輸等待趙軍絕糧投降。趙軍組織數十次突圍,無效,趙括在突圍中中箭身亡。困了四五十天,趙軍四十萬人馬也吃光了,吃屍體,最後你吃我我吃你,自相殘殺,趙軍降,四十萬趙國降兵為白起不得已而騙殺。


雨中畫仙

會輸,但是可以避免長平之戰趙國被屠殺的四十萬大軍。因為秦國商君之法的實行,加上幾代秦國國君的奮發圖強,秦國的國力在諸國中最為強大。趙國有廉頗,秦國有戰神白起,都是不相上下的戰國名將。當時的趙國,並不是七雄當中實力最差的,相反,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騎兵發展迅速,放眼列國,也只有大秦鐵騎可與之相抗衡。



如果趙王信任廉頗,繼續任用他,那麼廉頗以守為主的戰略,是可以敵對當時幾乎糧草供應不足的秦國軍隊。而廉頗若繼續在戰場上,秦昭襄王是不會輕易聽范雎的話殺白起的,畢竟廉頗可懼。這樣一來,趙國是可以在夾縫中求生存,而秦國卻有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這種消耗很有可能造成秦國腹背受敵,嚴重的話強秦勢力也會極具降低。不僅六國被滅時間延長,連秦國也會大受打擊,一統天下的美夢或許要推遲幾年。



當然,不是說趙國長平之戰勝利的話,秦國一定會衰敗,但短時間內抬不起頭是有可能的。也不是說趙國但凡有一線生機,秦國就無可奈何,而是秦國的國政非常適合終結亂世。可惜沒有如果,這場戰爭,因為趙王的急於求成,終究是以失敗告終,並且慘不忍睹。趙國此後再無強壯的男子可以征戰沙場,一場戰爭,幾乎毀了舉國男子。白起,也因為這場屠殺四十萬大軍的戰爭,被後世唾罵。


歷史小小丫

首先根據當時的形勢,廉頗當時已經和秦對峙了很久,趙國國內已經無糧,外交失敗!齊國不借給趙國糧食!秦國雖然路途遠,也快撐不下去了,但是比趙國的形勢好太多,那麼按照廉頗的策略繼續堅守,那麼結果只有一個,趙軍會被餓死,到時候秦軍就不用打了!可以唱著歌直接進城了!所以古人才說軍無糧利速戰!趙王的策略是對的,但是已經太晚了,如果開始就換趙括,那麼在和秦軍對峙這幾年當中,趙括還是有機會取的勝利,讓秦軍退卻的!但是趙括接手時,軍已無糧,必須速戰!如不戰,只能等到無糧,趙軍自己崩潰!在這種形勢下,不管有沒有戰機,不管有沒有天時地利,趙只能戰,已無退路!但是趙括還是有機會的,但是秦王確實比趙王高,秦王換了白起,並且還全國動員,所有能戰之人全部去了前線!!秦換將白起很秘密,不讓趙括知道,很有深意!要知道每個將領的擅長,作戰風格都不一樣!白起了解趙括,趙括也瞭解白起,但是白起知道對手是趙括,趙括卻不知道對手是白起!趙軍失敗的命運已經註定!但是秦軍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了,雖然坑殺趙軍40萬,但是自己也損失了20萬!也只能說是慘勝!趙括之所以死,是秦王下令絕不能讓趙括生還!一個秦王如此重視之人,肯定不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至於趙母對趙王說的那番話,在我看來,她是想以防萬一,想要避禍!怕禍及家人!這一戰和大明的松錦之戰如出一轍,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月露冷葉飄黃


海洋377791

趙王為代表的趙國高層,正是認識到相峙下去,將導致趙國國力嚴重耗損而又無力補充完備,時間明顯在秦國那邊,所以才做出更換前線統帥的決策,以期趕在局勢惡化得不可收拾之前,扭轉失敗的趨勢。如果廉頗願意或能夠接受高層意見,改取攻勢佈局,居高臨下,採取短促突擊,即攻擊的同時,保持戰線大體穩定,同時創造條件,爭取發揚自身的騎兵優勢,在深遠兩翼尋找對手的薄弱點,伺機加以滲透,那麼有某種可能產生對手的動搖,相峙局面有可能向有利方向轉變。那樣的雙方重兵集結,長久對峙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往往偉大趨勢滴轉變,發生只在時辰之間。這就是戰爭的奧妙,戰爭的魅力之所在!如果光憑計算各方實力,便可預知終局輸贏,那麼戰爭的藝術,天才統帥的價值,統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

但廉頗顯然無力完成這樣的託付,那麼剩下的就是找到合適的統帥人選。遺憾的是,趙括以他的戰爭實踐,證明他還是有一點兒距離。然而戰爭容不得試錯,這一點兒距離,就成了致命的差距。因為要以弱克強,確切地說,是以相對少一點的軍力,制勝人力物力更加充裕的一方,那麼就需要統帥的決策和指揮,在決定性的方向上面,高於對方統帥的。

想起古羅馬史上,凱撒和龐培為爭奪最高權力的那場決戰,具體名字想不起了,記得發生在外省大概靠近今希臘的一個地方,亞得里亞海岸近處。雙方的力量大致相同,可能凱撒方還少一些。又都是原先的戰友,知根知底的。起始勢均力敵,長時間的相持。轉折發生在凱撒首先發出了全力攻擊的指令,對方動搖了,然後,就是不可收拾了。事後,凱撒在一封致友人信函裡說,龐培在關鍵時刻的指揮,顯得保守了,期望後發制人,是失敗的原因。


jhmh26

長平之戰之所以輸,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趙王戰爭前準備不足。戰爭中又由於消耗大,而不敢長期準備。

事實上後來李牧抗秦,屢次戰勝秦軍可以看出,趙軍完全有戰敗秦軍的實力。趙構水平不怎麼樣,不足指揮一場關乎國家命運之戰的能力。廉頗有本事抵抗秦軍的本領,等秦軍無力支持,或山東六國見秦可欺之時,聯軍攻秦時,廉頗就有反擊之時。勝利可期。

事實上趙適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也對國家忠心耿耿,但絕不是幾十萬大軍之帥。加之趙王也年青衝動,用人又疑,決心不定,準備不足,國力不足獨自抗秦,失敗是一定的。歷史滾滾向前,六國滅,大統一是歷史之必然。不要為古人悲哀,向前看。發現趙王趙適為大一統也做了大貢獻的。


詹141278300

長平之戰發生在現山西的上黨地區, 秦國和趙國經過長期的對峙之後雙方都十分疲勞,但是總體上講趙國略佔優勢,因為交戰區域離趙國更近,雖然從邯鄲到上黨交通險阻,需要翻越太行山,供給十分困難,但是對秦國來講,運輸距離更遠,更為非常困難。這時候誰能堅持的更久誰就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面對這樣長期的消耗局面,趙王首先堅持不住了,希望通過速決戰取得勝利,這恰恰落入秦國的下懷,因為秦國也快堅持不住了,於是乎秦國通過一系列運作,讓趙國換上了年輕氣盛的趙括,通過速決戰解決了戰鬥,如果趙國堅持廉頗的消耗持久戰的策略,上黨戰役誰勝誰負真不好說。


viking

我可以告訴你、換李牧是可以翻盤的、他會戰守結合、因敵制勝、不會死守、廉頗善守、不可能被輕易攻破、趙只要外交取得突破、就不會輸、就如後來邯鄲之戰、但即使沒外援、不久秦也會有自動撤軍、爭個魚死網破、那就有漁翁得利出現、所以趙王想換帥、秦王更希望趙換帥、


手機用戶20605726438

答案是不會輸。

趙國繼續使用廉頗,就意味趙國繼續堅守策略。為了維持堅守策略,就會盡全力去拼,糧草是最大的問題,但是還是可籌集解決。從邯鄲之戰來看,糧食還是有的,否則他們也就在魏國援軍來到之前先崩潰了,不會有邯鄲之戰的勝利。

再看秦國,久暴師於外,糧食問題也很大,而且運糧成本比趙國高,同時他們還要考慮回師的糧食問題。(趙國如敗,則是無糧,秦國不可能在無糧之地籌到糧食)。第二,秦傾全力滅了趙,自己元氣大傷,如楚魏攻秦,秦恐怕也會有滅國之危,如打持久戰,秦必有顧忌。

簡單說,如趙國選擇堅守策略,長平之戰就是邯鄲之戰,趙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