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來信

一個人常常被冠以“傳奇”的時候,傳奇恰恰也會在一次次演繹與窺探中模糊其本身的模樣。好展覽的意義往往就在於如何撥開迷霧,呈現給觀眾一個真實而豐滿的人,營造一處走入他人生命的展廳空間。

張伯駒來信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雜誌,是故宮大展宣傳的前沿陣地,3月刊的雜誌用《一生半在春遊中》來紀念張伯駒先生,試圖喚起大家記憶的同時,也預示著張伯駒誕辰120週年大展即將於這個春天亮相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來信

張伯駒(1898—1982),原名張家騏,字叢碧,河南項城人。著名的古書畫收藏鑑賞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專家。其坎坷的人生沉浮,與潘素的曠世情緣,都讓他成為了傳奇本身。因收藏有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唐杜牧《張好好詩》卷,故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一生的主要收藏著錄於自撰的《叢碧書畫錄》中。

張伯駒來信

▲ 文化部頒發給張伯駒、潘素的褒獎狀

1956年,張伯駒與夫人潘素從收藏中選出晉·陸機《平復帖》卷、唐·杜牧《張好好詩》卷等8件精品,無償捐贈給國家。

如今,故宮博物院共計收藏有張伯駒《叢碧書畫錄》中著錄的古代書畫22件,其中的晉唐宋元書畫,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豐富了故宮博物院古代書畫的收藏序列,更成為今天故宮各類書畫通史展與主題展中無法繞過的名品。

張伯駒捐獻於故宮博物院的書畫作品:

晉 陸機 平復帖 卷

唐 李白 上陽臺帖 卷

唐 杜牧 張好好詩 卷

宋 范仲淹 道服贊 卷

宋 蔡襄 自書詩 卷

宋 黃庭堅 諸上座帖 卷

宋 吳琚 雜詩帖 卷

元 趙孟頫 草書千字文帖 卷

元 俞和 臨趙孟頫常清靜經 軸

張伯駒藏品中其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書畫作品:

隋 展子虔 遊春圖 卷

宋 徽宗 雪江歸棹圖 卷

宋 高宗書 馬和之畫 小雅·節南山之什圖 卷

宋 朱勝非 杜門帖

宋 趙孟堅 行書自書詩 卷

元 錢選 山居圖 卷

元 王冕、趙雍、朱潤德、張觀、方從義合繪卷

明 唐寅 孟蜀宮妓圖 軸

明 文徵明 三友圖 卷

明 周之冕 百花圖 卷

清 吳歷 興福庵感舊圖 卷

清 樊圻 柳村漁樂圖 卷

清 禹之鼎 納蘭性德侍衛小像 軸

1

張伯駒來信

▲ 張伯駒與潘素

劉海粟先生曾言:“叢碧詞兄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湧出了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也有人說:“張伯駒先生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不會再有了。”

張伯駒來信

▲ 叢碧山房

在藝術市場繁榮同時又亂象叢生的今天,在藝術品的流通被迅速私有化的今天,市場上真正的收藏者並不多,大多隻能算是投機者。鑑藏行為中起關鍵作用的也不再是對藝術的評判鑑賞,而是價格的變化。對於藝術品的收藏,在今天,更多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商業投資行為。

反觀張伯駒先生,自1927年收藏康熙御筆“叢碧山房”算起,至1957年止,在三十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僅出於個人的審美好尚和承自傳統文人自娛的需求購藏書畫作品,更是在時局混亂、眾多珍品流失海外的背景下,時刻懷揣著讓中國古代精品書畫“永存吾土”的情懷,憑藉一己之力購藏著書畫珍品。

張伯駒來信

▲ 唐 杜牧《張好好詩》卷 紙本

該卷為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特點。《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指杜牧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北宋內府裝潢式樣。

張伯駒來信

▲ 唐 李白 《上陽臺帖》卷 紙本

這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其落筆天縱,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雲:“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

內府流散的歷代名跡,在張伯駒先生眼中,除了它們自身的藝術價值外,更是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傳遞著強烈的民族文化屬性。正如他自己所言:“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為了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2

張伯駒來信

▲ 韓幹《照夜白圖》卷 紙本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轉賣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張伯駒先生彼時歷經風雨後,淡然且略帶遺憾的描述,難掩其每件珍藏背後曲折艱辛的購藏過程。如在其編著的《春遊瑣談》一書的《陸士衡平復帖》一文中,曾詳細記載了《平復帖》的鑑藏過程:

“盧溝橋事變前一年,餘在上海聞溥心畬所藏韓幹《照夜白圖》卷,為滬葉某買去。時宋哲元主政北京,餘急函聲述此卷文獻價值之重要,請其查詢,勿任出境。比接覆函,已為葉某攜走,轉售英國。餘恐《平復帖》再為滬估盜買,請閱古齋韓君往商於心畬,勿再使流出國外,願讓,餘可收,需錢亦可押。”

張伯駒來信

▲ 晉 陸機 《平復帖》卷 紙本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極具參考價值。它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

因擔心溥心畬所藏的另一重寶陸機《平復帖》再遭遇流散海外的命運,張伯駒先生曾再三輾轉委託求購此帖,直至1937年臘月,溥心畬母親去世急需用錢,才得以四萬元成功購得。

此後,北京淪陷,張伯駒在攜親人去往西安的途中,又將此帖藏入衣被中,雖歷經離亂跋涉,從未曾離身。其間,還遭遇非法綁架,以撕票為威脅索以巨資,但其寧願一死,也絕不變賣所藏。

張伯駒來信

▲ 隋 展子虔《遊春圖》卷 絹本設色

《遊春圖》卷歷來被認為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近些年有學者對於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學界的討論。

除此之外,在《隋展子虔遊春圖》一文中還記述了張伯駒審定“東北貨”與購藏《遊春圖》的經歷。自1946年起,長春“小白樓”散佚書畫陸續出現在市場上,各地古玩商、鑑藏家皆聞風而動,張伯駒即諫言故宮博物院對於此批書畫應予以重視,但限於特定的時代背景,政府並未對此事給予足夠的關注,時任院長馬衡先生對此事也略有遲疑,致使多數名跡最終落入廠商之手。

張伯駒來信

▲ 宋 范仲淹 《道服贊》卷 紙本

此帖是范仲淹為同年友人“平海書記許兄”所制道服撰寫的一篇贊文,稱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宋代文人士大夫喜與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穿著道服,遂成一時風氣。此卷行筆清勁瘦硬,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頗具王羲之《樂毅論》遺意。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

琉璃廠論文齋主人靳伯聲從東北收回的范仲淹《道服贊》,起初張大千與故宮博物院都希望購藏,後在張伯駒的協調下,商定以黃金110兩售與故宮博物院,並由馬衡院長先行攜回故宮,後又因故宮博物院以價格過於昂貴為由退回此卷。

為避免珍貴文物的流散,張伯駒先生在甚為遺憾中仍鬻物舉債將此卷買下。

同期,對於琉璃廠玉池山房主人馬霽川帶回的《遊春圖》卷,張伯駒先生也認為不宜由私人收藏,但當得知故宮博物院經費緊張時,彼時屢收宋元名跡、手頭拮据的張伯駒先生,只得將其弓弦衚衕原購李蓮英的一處房院出售,湊足黃金220兩,最終成功購藏此畫。

《道服贊》、《遊春圖》等文物的購藏過程,極具代表性地表明瞭張伯駒先生從未對這些珍貴文物持據為己有的想法,在他心目中,眾多流傳有序的珍貴書畫收歸故宮博物院都是最佳選擇,只有在博物院拒絕或是無力收購時,為防止文物流散出國,他才會私人購藏。

張伯駒來信

▲ 北宋 蔡襄 《自書詩》卷 紙本

此卷因屬個人詩稿,無意求工,故筆致飄逸流暢,點畫婉轉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圓潤的書風特色與純熟的功力。

近代朱文均贊雲:“此冊行楷略備,無不臻美。其婉約處極似虞永興,而溫慄不減柳諫議。蓋其能博採約舉以自成一家書派者。”

張伯駒購藏此卷後,遂日摩挲玩味,並摹習其書法。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張伯駒先生為收藏這些國寶,百般搜求且耗盡家資,以一己之力阻止了眾多珍貴文物流散海外的故事,在很多人眼中顯得尤為悲壯。但細細想來,那些終獲購藏又懷之行、枕之眠,朝夕摩挲且與古賢神交的歲月,於他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心理安慰與靈魂寄託。

張伯駒來信

▲ 晚年的張伯駒先生與夫人潘素

在《叢碧書畫錄》中,張伯駒先生自撰序曰:

“東坡為王駙馬晉卿作寶繪堂序,以煙雲過眼喻之。然雖煙雲過眼,而煙雲固長鬱於胸中也。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鉅製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多年所聚,蔚然可觀。每於明窗淨几展卷自怡。退藏天地之大於咫尺之間,應接人物之盛於晷刻之內,陶熔氣質,洗滌心胸,是煙雲已與我相合矣。高士奇雲:‘世人嗜好法書名畫,至竭資力以事收蓄,與決性命以饕富貴,縱嗜慾以戕生者何異。’鄙哉,斯言直市儈耳,不同於予之煙雲過眼觀,矧今與昔異,自鼎革以述,內府散失,展轉多入外邦,自寶其寶,猶不及麝臍翟尾,良可慨已。予之煙雲過眼所獲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續,是則予為是錄之所願也。”

這段話應該正是他之於書畫、文物乃至中華文化的心境與態度吧。

3

張伯駒來信

▲ 故宮博物院前的張伯駒與潘素

每年故宮要舉辦院藏書畫展,東西是一流的,我們都該去看看。

我們三人,步行至故宮。仍然是張伯駒走在前,我和潘素跟在後。陳列大廳內,佳作濟濟,觀者寥寥。

……

張伯駒揹著手,獨自瀏覽。大廳裡有些陰冷,清鼻涕流出來,他順便用手一擦,了事。他欣賞這些故宮藏畫,遠沒有潘素看得細緻。好像自己與這些藏品是老朋友了,這次來,不過是抽空會個面罷了。我越接近張伯駒,就越覺得他是雲間的野鶴、世外的散仙,自在的沒人能比。

——章詒和

此時,張伯駒和潘素已經將大部分收藏捐贈故宮博物院,新時代中,儘管他會落寞、會孤獨甚至還有些落伍。但在章詒和的回憶中,我們卻能強烈地感受到張伯駒先生對這一切的那份釋然,甚至在他心中,被別人視為“美談”與“傳奇”的捐贈行為,本就是他收藏書畫最終的心願所在,正所謂:人生如寄,世間萬物,無非煙雲。

張伯駒來信

▲ 宋 吳琚 《雜詩帖》卷 紙本

此帖點劃精意且多變化,風格生動自然,極似米芾書體,故尾紙清人曹溶題跋稱此帖乃米芾所書,系誤斷。吳琚書雖極似米芾,然圓熟婉轉,欹正互補,與米芾緊結險峻之風自有不同。

張伯駒來信

▲ 元 錢選 《山居圖》卷 紙本

錢選以自己的隱居生活為題材創作此卷,細勁柔韌的筆致勾勒出山石林木的輪廓,施青綠重彩,並以金粉點綴,畫面絢麗清雅,富裝飾意味,於工緻精巧中又不失古拙秀逸之氣,是錢選繼承唐宋“金碧山水”畫法並用以體現文人意興的代表作。

他的這份詩性的淡然,為我們映照出了一個風流俊賞之人,他一生所有的悲喜,都在他隨性、浪漫、自由與樂觀的態度中被消解與超越,而這些曾與之為伴的書畫,也在這段流轉的歲月中被賦予了新的價值。

張伯駒來信

▲ 宋 黃庭堅 《諸上座帖》卷 紙本

此書學懷素的狂草體,筆意縱橫,氣勢蒼渾雄偉,字法奇宕,如馬脫韁,無所拘束。尤能顯示出黃庭堅懸腕攝鋒運筆的高超書藝。

張伯駒來信

▲ 宋 徽宗《雪江歸棹圖》卷 絹本

這是一幅描繪冬日雪景的山水畫。畫面起首遠山平緩,進入中段以後,山勢漸漸高聳,轉而趨於平緩,整幅畫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奏感,使觀者彷彿身臨其境,坐於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時時變換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特點和魅力。全卷用筆細勁,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水平。

今春,我們有幸再度看到這批書畫之時,不僅期待著能夠一睹晉唐宋元眾多名跡的風采,更渴望從這些作品中讀出張伯駒先生過往的人生經歷,體味他身上那種浪漫的自信與理想主義的熱情。畢竟,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一生,比捐獻的文物生動得多。他用他富貴亦清貧的一生,演繹了一個“人”的主題,一箇中國文人的樣貌。

張伯駒來信

▲ 明 文徵明《三友圖》卷 紙本

此手卷畫蘭、菊、竹三段,各有文氏親筆題詠。用筆寫意,簡率之中見生動秀逸,墨色清潤淡雅,顯示了詩、書、畫結合的筆墨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褒揚蘭、菊、竹的自然屬性而歌頌或表彰文人的道德品質,體現了中國花卉畫的特殊功能。

張伯駒來信

▲ 明 周之冕 《百花圖》卷 紙本

本卷系周之冕晚年之作。該圖勾畫了四季花卉,其中木本花卉多為折枝。畫家將吳派的寫意山水筆墨轉化為花鳥畫的造型語言,形成了勾花點葉派。畫家以寫意的手法勾寫或塗抹出花葉、枝幹,隨意之中透露著明快和清雅,反映出文人畫家淡泊不羈的胸臆。

書畫類展覽如何從書畫中讀出“人”的魅力,讓觀眾感受到人的氣息與風姿,在此次張伯駒大展中,在面對這樣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的、生動而豐滿的人時,無疑可以做一次新穎而大膽的嘗試。

張伯駒來信

▲ 宋 高宗書 馬和之畫《詩經·節南山之什圖》卷 絹本

此卷取《詩經·小雅》中《節南山》等十篇之大意描繪成圖,每段前書《詩經》原文。書畫均無款印,舊傳宋高宗趙構書文,馬和之作畫。馬和之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鳥全能的畫家,人物畫的線條吸收了唐吳道子用筆飛動流暢的特點,下筆重而出筆輕,是典型的蘭葉描法,線條組織鬆散,給人以清俊閒雅之感。

張伯駒來信

▲ 清 吳歷《興福庵感舊圖》卷 絹本

此圖是為懷念故友默容而作,一段長題簡述了二人的交往,情深意切。畫中描繪興福庵的景物,寺外雜樹叢竹,牆內孤松白鶴,本是一處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滿目悽清,透露出作者以筆墨寄託哀思的心境。樹木勾點結合,層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圍牆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積的青綠敷色表現了真實自然的景緻,是畫家兼取宋、元畫法而別具一格的代表作。

張伯駒先生和他所購藏的書畫,正像是中國的茶葉,不管經過怎樣的烘製和壓縮,只要遇到好水,遇到識貨的好茶客,便會舒展自如,滲出光亮而清冽的茶湯來。我們期待這樣一場撼動人心的“大展”,也期待自己可以成為那名能夠理解先生的“好茶客”。

張伯駒來信

後海南沿26號 張伯駒、潘素故居

那日

前往後海南沿26號的小院

咚咚咚……

張先生在家嗎?

相關展覽

展覽名稱: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武英殿

展覽時間:2018/04/03 - 2018/05/06

參考文獻:

錢九如編《捐贈大家張伯駒》,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版。

張伯駒編著《春遊瑣談》,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章詒和:《君子之交——張伯駒夫婦與我父母交往之疊影》,《往事並不如煙》

本文同時刊載於中國美術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