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狂揽日本奥斯卡6项大奖,中国内地上映12天票房仅400万

“日本名导是枝裕和作品首登内地银幕”的消息,在影迷的小圈子里引起了波澜。但从上映12天来的票房表现上看,这波澜似乎过分小了。截至目前,这部《第三度嫌疑人》累计票房仅400万元,排片占比0.3%。

这部电影狂揽日本奥斯卡6项大奖,中国内地上映12天票房仅400万

这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狂揽“日本奥斯卡”(日本电影学院奖)6项大奖,并被《电影旬报》评为去年十佳的影片为何会在中国内地市场遭到冷遇?

首先,这是一部“非典型”是枝裕和作品。

《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更深》……十多年来,是枝裕和把家庭题材打造成了自己的金字招牌。这位创作周期较短,却能保持每部8分起跳的导演也迅速吸引了一批拥趸。

此番他有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转向虽然是日本导演必修,却稍显陌生的悬疑领域,对于期待典型“是枝裕和映画”的观众来说难免失望,因此可能失去部分购票欲望。

这部电影狂揽日本奥斯卡6项大奖,中国内地上映12天票房仅400万

其次,这是一部“非典型”悬疑类作品。

传统悬疑片往往是节奏紧凑,抽丝剥茧,越到最后离真相越近;而本片却拥有相对缓慢的节奏,以“盲人摸象”式的角度外扩,越到最后越模糊。

夸张的是,是枝裕和在拍摄期间一直对工作人员说“不要在意影片最后会怎么样”,所以《第三度嫌疑人》注定是一部非常开放的电影。对于那些期待“给个痛快”的影迷,这显然是不符合其心理预期的。

这部电影狂揽日本奥斯卡6项大奖,中国内地上映12天票房仅400万

最后,这是一部“非典型”日本引进片。

似乎从前年的《你的名字。》后,就鲜有爆款日本电影出现了。经典动漫改编作品《银魂》没破1亿,有众多“老婆粉”助阵的《恋爱回旋》票房甚至没有超过2000万……似乎不管多么有话题感的片子,来到中国内地后都有些水土不服。

而在票房表现尚可的日本电影中,也基本以动漫或动漫改编作品为主,“宅向”定位明显。《第三度嫌疑人》作为全国艺联引进的文艺片,其风格与传统日本引进片大相径庭。

这部电影狂揽日本奥斯卡6项大奖,中国内地上映12天票房仅400万

此外,网络资源的早早流出,日本导演和演员综合影响力的局限,宣传不到位,译名的导向误差等都是本片票房扑街的原因。

虽然不叫座,但还是可以为《第三度嫌疑人》叫几声好的。

第一是画面。虽然题材不太一样了,但整部片子仍坚持以高曝光和低饱和度的色调为主,正宗日系范儿,许多场景都能打印下来挂卧室。画面调色真的相当重要,影片如果连最简单的外表都弄不漂亮,就会让人没有胃口。

第二是镜头。不管是考究的镜头角度,还是精致的场面调度,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开头,远处飞驰的新干线和近处深处荒野的人物,让熟悉导演作品的人一下子想到《无人知晓》;再比如嫌疑人和律师会见的场景,视角从你虚我实,到对称分布,再到镜像重叠,变幻间,导演的诉求跃然纸上。

这部电影狂揽日本奥斯卡6项大奖,中国内地上映12天票房仅400万

第三是表演。许多给影片本身恶评的人,依旧毫不犹豫地为役所广司的表演打call。纵使隔着一层玻璃,役所广司仍能从细节处入手,从说话的轻重缓急,到脸上的眉高眼低,为角色展现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堪称“原子弹级”演技。

第四是手法。纵观全片,导演力图将观众的视角与福山雅治饰演的持“胜利主义”观点的律师相统一,随着“盲人摸象”行为的进行,观众和律师一样,都需要凭借自己掌握的信息作出判断。

电影引入“容器”概念,有点类似新闻学里说的“拟态环境”,每个人都自顾自地理解着周围环境的构成,就好像每个人都试着往容器里装入自己对真相的理解与希望。在这种手法的衬托下,“凶手是谁”已经不再是主题,人们转而讨论着“谁审判谁,谁原谅谁,谁救赎谁”的人类关系。

当然,“盲人摸象”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有人觉得醍醐灌顶,也有人说“假高级”,大家各执一词,喜欢与否全看个人。

这部电影狂揽日本奥斯卡6项大奖,中国内地上映12天票房仅400万

第五是现实意义。影片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即思考专权下的正义的机会。电影中给出了大量的对比,大概就是希望观众像那位年轻的借宿律师一样,对制度本身的正义性心存疑虑,并不停发问,最终可能改变不了制度,但至少初心仍存。这种深刻的思辨也体现了是枝裕和作为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第三度嫌疑人》作为“非典型”悬疑片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娴熟的电影语言和强烈的思辨精神让导演是枝裕和远没到“走下神坛”的级别。同时,他乐于突破自己,敢于揭露现实的勇气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