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正值五月,还没迎来三伏天,却已经一离开空调,就会觉得自己快要“热化了”。

不得不说,天气一年比一年热,四季也逐渐难辨,好像过了冬就到了夏天。

一波波提前得反常的高温,似乎也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全球变暖仍处于加剧阶段。

莫非我们真的处在地球温度最高的时期?它真的威胁着地球和人类的生存吗?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其实不然,历史上很多时期的温度比现在都高得多。

比如现在生活在热带或是亚热带地区的亚洲象,在商朝时期(距今3千多年前)也曾在中原地区生活。

而一般产于岭南的荔枝,在唐宋时期也曾在四川东北部的巴中地区种植。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青铜象尊,《吕氏春秋》有“周鼎著象”的记载。

因此,正如这位科学家说得那样,气候变暖并没人们想象中可怕,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它。

诸如“中国人是不是人”、“地球用不着人类拯救”、“想当公务员就别报考国科大”等金皆出自其口中。

从“教语文”到“国科大校长”,从“挖黄土”到从“中科院副院长”,看似霸气、性格直冲的他总能干好每个岗位上的工作。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丁仲礼,1957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嵊州的一个小村子。

与我们大多数父辈一样,他读完高中就直接回乡帮忙干农活了。

机缘巧合下,他被村里的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教学生语文。

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丁仲礼便是其中之一。

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很自然地报考了文科,并获得不错的分数。

不曾想,体检那一天,他却因血压偏高而未能如愿通过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于是,第二年他选择报考了理科,并成功考上了浙江大学地质系。

虽说他心里更偏爱文科,但选择了就要全心全意将其学好,便一头扎进地质学的世界。

本科毕业后,丁仲礼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师从著名的黄土专家刘东生院士。

刘东生不仅被誉为我国的“黄土之父”,也使黄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刘东生院士带领学生进行考察

丁仲礼就是跟随刘东生从黄土中分析地球气候演化的历史。

他当时主要负责的课题是做第四纪时期即260万年以来气候演化时间序列。

在很多人看来,地质工作者常常进行野外考察,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风景。

但这份工作更需要忍受风吹日晒,还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危险。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一次,丁仲礼在黄土陡坡上采集样品,不小心脚底一滑便栽下了山崖。

仅七八个跟头的功夫就落下了八九十米,直接导致他的颈椎骨折,还差点全身瘫痪。

为此,丁仲礼不能动弹地在病床上躺了将近5个星期才得以康复。

除此之外,他还在黄土高原上出过车祸、也曾好几次都搞得全身是伤。

尽管这些危险经历也会令他感到后怕,但他从没想过放弃。

20多年里,他和其他地质工作者一样要么爬黄土高坡,收集样品,要么待在实验室里计算和分析采集回来数据……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在黄土高原的不同地区,他一共观察和采集了25万年以来的45个黄土剖面。

之后,他再以1.8万多个样本为基础,多维度建立了中国黄土高原260万年集成气候记录曲线。

这是世界上完整性最好的陆相高分辨率记录集成曲线,为中国古黄土气候研究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根据黄土记录的古气候变化曲线,他用周期分析及海陆对比等方法总结出了关于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新观点等。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围绕着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其机制等问题,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并得到广泛引用。

其中,部分成果还被编入英、美出版的教科书。

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他在43岁时就当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4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也曾多次获得了国内大奖。

正因为有雄厚的地质研究基础,他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及温室效应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众所周知,各地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器测时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升温速率也有加快趋势。

比如我国在过去的近百年里平均气温也呈增加趋势,平均每百年上升约0.5~0.8℃左右。

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就开始预测如果继续升温的话,将会给地球带来怎样惨重的后果。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1880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

全球变暖已然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但它并不一定会如洪水猛兽般毁坏人类的家园。

没错,我们常听到的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肯定是极坏的,因为它会直接淹没我们的土地。

可我们不了解的是其实海平面大都受大陆冰盖控制,而大陆冰盖变化的 “时间常数”是数千年来计算的。

这也就意味着,在百年的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大幅度升降基本是不可能的。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除此之外,我们常听说全球变暖将会引发暴雨、暴雪、洪水、飓风、干旱、酷热、酷寒等极端天气的出现。

是的,它们产生的后果对我们来说也将是灾难性的。

从地质学的研究角度上,变暖导致极端气候的现象是极少甚至几乎没有出现的

相反,由于从赤道到极地的温度梯度变小,大气环流系统有可能更趋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极端天气整体上有可能会减少。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比如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北旱南涝”开始在中国成为常态。

在学术上,这一现象被称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持续减弱、季风雨带逐渐南移”。

国际上主流学界普遍认为导致这一极端现象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但一直以来没有确切的证据。

为解释这一现象,丁仲礼早在2008年就亲自设计研究项目,并与同事杨石岭一同带领团队在黄土高原找寻证据。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根据前期的研究,他们直接将研究时段锁定在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即是距今2万年以来。

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全球温度大幅度增加的地质历史时期,可以说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

他们通过分析20多个剖面590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发现:

在末次冰盛期时,黄土高原东南部的C4植被生物量*为10%至20%。

而在全新世温暖期,该等值线(10%至20%)出现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空间移动幅度达300公里以上。

注:C4植物是光合作用初级产物为四碳化合物的草本植物,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C4植物的截面

这一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导致东亚夏季风雨带向西北方向推进,与国际上主流推测恰好相反。

而在一般情况下,东亚夏季风所到之处通常会带来降水,若是它不断往北方推进,北方降水就会增加。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增温会使中国北方的干旱现状将得到缓解,气候环境亦会随之大幅改善。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末次冰盛期(LGM)和中全新世(mid-Holocene)10-20% C4生物量等值线位置变化:从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夏季风雨带向西北方向至少推进了300km

这一通过实证得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它与我们常听到的“全球变暖威胁论”背道而驰。

这也使该研究成果的发表充满了坎坷。不过,最后该论文还是成功发表在了权威研究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事实上,正如丁仲礼在石油大学演讲时所说,气候变暖已经不单单是科学问题,它已延伸到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全球变暖威胁论”似乎演变成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的一个好借口。

其中,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看上去是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实则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之争。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圈内能吸收红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的气体。

如果没有这些气体的话,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大概在零下19℃。但实际上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14℃前后。

也就是说即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大约能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33℃。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我们也知道如今全球变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过去150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

其中,二氧化碳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更是起了重要作用。

而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1750年左右)的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从1750年的280ppm增加到2017年初的406ppm。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主要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度

虽说在学术界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和全球升温的关系存在很大的争议

但目前来说,人们公认能控制气候变化的手段便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过,究竟排多少二氧化碳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人类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交通、冶炼、建筑、电力、日常生活等领域。

而这些领域刚好与工业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丁仲礼带领课题组对世界各国从1900年到2005年的人均累计排放量进行了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任何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二氧化碳的高排放过程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大气中现存二氧化碳的排放中,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与气温升高有必然联系的话。

那么,全球变暖首先是由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巨大排放导致的,应有发达国家担负主要责任。

可丁仲礼对当时哥本哈根大会提出的方案进行详细计算之后,得出的结果是:

发达国家11亿人口将拿走44%的碳排放权,剩下的56%给发展中国家的54亿人口。

按照这一方案实施的话,丁仲礼认为这样会导致:今后发达国家可以继续坐汽车,发展中国家只能继续骑毛驴!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为此,丁仲礼在大会上明确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方案,并一针见血地说道:“如果这些方案成为国际协议的话,它们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平等条约。

他认为这会将把目前已经形成的巨大贫富差异固定化, 在道德上是邪恶的。

当然,他在大会上激烈的演讲也成功使发达国家想要控制碳排放权的美梦破灭了。

这才有了不久之后丁仲礼与柴静辩论“什么是公平的二氧化碳减排方案”的经典视频流传。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自此之后,丁仲礼在大众的心中便留下了一种霸气的形象。

但其实他骨子里还有读书人的情怀与风骨,时常将“忧国忧民,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这样的句子挂在嘴边。

作为时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长,2014年他在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他作了一阕《贺新郎》“寻遍八方得雄骏,堪叹一师翘楚”,一时惊艳全场。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在国科大的本科教育方针上,丁仲礼坚持的是通识教育。

与我们大多数人大一就开始学习专业课不同,国科大的新生入学暂不学专业课。

也就是说,所有学生在前一年半必修同样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以及人文类课程。直到大二上学期结束,他们才开始各自修自己的专业课。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然而,面对许多人认为通识教育无用论的质疑,他也在访谈时霸气地说,国科大要的是喜欢科学的人报考。毕竟,科学并不能着眼于当下有用与否,需要有长远的目光。

而如果想做生意、学金融、又或是公务员的话,就不要报考国科大。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不再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职务

每当有人因为他一些偏激的言论说他是“御用科学家”,他也豪爽地回应:“我坦然接受。知识分子都想用自己的学问为国家做贡献。”

当然,丁仲礼心里也十分清楚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即便措辞激烈也只是为了得到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和重视。

方精云,朱江玲,王少鹏,岳超,沈海花.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10):1385-1395.

王绍武,叶瑾琳.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J].大气科学,1995(05):545-553.

赵宗慈,罗勇,王绍武,黄建斌.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01):1-5.

丁仲礼. 辩证看待气候变暖[N]. 中国气象局,2013-04-18(001).

丁仲礼VS柴静:《探讨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

李将辉. 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N]. 人民政协报,2009-11-19(C01).

中国科学家:全球变暖将给中国北方带来更多雨水.中国政府网.2015-10-13

青年科学家丁仲礼:踏遍黄土.人民网.2004-08-12

看了民盟主席丁仲礼才知道,什么是读书人的文气与霸气.环球人物.2018-01-19

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他研究黄土20年反驳西方气候威胁论,被国人盛赞为中国科学的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