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张垣」龙门所伏击战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龙门所伏击战,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龙门所伏击战

龙门所伏击战

1945年7月16日,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副司令员钟辉琨分率平北十团(团长李荣顺、政委吴迪)、平西四十四团(团长雷淯龙、政委徐元甫)奉命向热西挺进。由拦马道向万泉寺方向行进途中得到情报,伪满洲军第五军管区所辖六团二营三个连、一个机炮连共300多人,由副团长日本人太田茂率领,从东卯前往龙门所,准备接回逃往赤城的原龙门所伪大乡文职人员,重建龙门所据点。于是部队改变行军计划掉头北上,星夜从巡检司赶往龙门所,立即封锁消息。赤城县五区区委书记张玉印、区长苏中权也带区小队赶来,主动配合部队行动。

伏击地点选择在龙门所城北,具体战斗部署是,十团埋伏于路东的山上,四十四团埋伏于路西的山上,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聚歼敌之主力。军分区警卫连和勤杂人员伏于城内,负责堵截和歼灭敌人的尖兵。7月18日早,部队部署完毕,静待敌人的到来,直到下午4时,敌人才出现。

「烽火张垣」龙门所伏击战

龙门所伏击战

敌尖兵发现山头上有人,报告太田茂。他拿望远镜望了望说:“几个土八路,不理他。”下午5时,敌尖兵到达龙门所城内老爷庙戏台前时,敌人已全部进入伏击圈。段苏权政委发出攻击信号,埋伏在东西山的部队如猛虎下山,分三路杀向敌人,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埋伏在城内的警卫连和机关勤杂人员堵击敌尖兵分队,四十四团从西山上冲下截击后面敌人,十团三连冲向大路歼击敌本部。敌人有的歪把子机枪还没有脱下枪衣,掷弹筒内还装着黄瓜,未来得及开火就被我军缴获了。

几分钟后敌人清醒过来,开始组织反冲击,与三连二排展开争夺战,分区司令部参谋王刚在战斗中牺牲。二排长郭发禄机智勇敢,一个人就干掉了6个敌人。机枪手赵永福正向敌群扫射,从侧翼窜来一股敌人,眼看一个鬼子端枪向他刺来,他毫不畏惧,右手握着机枪,左手抓住敌人刺刀把。第二个敌人的刺刀又猛地向他脑后戳来,他躲闪不及被刺刀扎入左肩,但他仍力战群敌,直到增援部队赶到,机枪仍紧紧地握在手中。

正面大路上的战斗尤为激烈,敌人利用大路两侧地形和优势火力拼命顽抗,十团的几次冲击都没有成功。团长李荣顺当即命令三连长孙玉录带领一排30余人,以玉米地为掩护悄悄摸向敌人,乘敌不备将手榴弹投入敌群,敌队形大乱,伪副营长当场毙命。其余敌人见势不妙纷纷逃离阵地,十团各连迅速冲向敌群,在庄稼地里同敌展开白刃战。伪满洲军营长王国士被生擒。

「烽火张垣」龙门所伏击战

龙门所伏击战

另一股敌人在太田茂指挥下,企图抢占西山制高点。四十四团指战员迎头痛击,把敌人压制在山脚下的河滩里。擒贼先擒王,团长雷淯龙带领一个通讯班直奔太田茂,准备将他活捉。太田茂急吼一声,举起手枪向雷团长打来,连打两枪都没有击中。通讯员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刺刀对准太田茂的头部猛刺,太田茂脸部被刺伤,手枪也掉在地上。他急忙抽出指挥刀,张牙舞爪地拼了几下拔腿就跑,刚逃到土坎下,就被我军击毙。

整个战斗持续两个小时。十团、四十四团以6人牺牲、13人负伤的代价,毙敌太田茂以下官兵50余人,俘满洲军营长王国士以下27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掷弹筒3具,手炮l门,重机枪3挺,轻机枪11挺,步枪218支,望远镜4架,战马17匹。逃散之敌也被地方武装和民兵陆续抓获。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军事志》《赤城县志》《赤城英烈》《张家口市历史文化丛书》等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