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市值攀上一万亿,但有两个难解的“结”

茅台市值攀上一万亿,但有两个难解的“结”

2017年以334.28元开盘,贵州茅台(600519.SH)在一片“断货”声中连续突破400元、500元、600地、700元关口,市值逼近万亿。

2018年的第十个交易日(1月15日),贵州茅台开盘即创799.06元新高,市值突破万亿关口后迅速回落。

想买房限购了、想买车摇不着号、想买古董看不懂、想喝茅台买不到,各路资金发现只有茅台股票“敞开供应”,尽管价格高但能买得到而且还是“真货”。

茅台要健康发展,产品能够正常流通、市值稳居万亿之上,需要解开两个结:奢侈品身份确认及渠道重构。

奢侈品身份确认

2011年,茅台提价20%,53度飞天终端零售价为959元。时任茅台集团董事长的季克良在“两会”期间表示“我从来没有把茅台定义为奢侈品”、“我一直的主张都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

季克良的话不仅成为“厂训”,被袁仁国、李保芳等茅台高管在重要场合一次次重复。也固化了相当一部分人对茅台的认识:“茅台不是奢侈品;老子要是喝不起或者买不到,那这个世界就有问题”。

季克良的思路是“就现在中国百姓的消费水平而言,只要不是天天喝,是消费得起茅台酒的”,所以茅台不算奢侈品。

对奢侈品-Luxury一词相对准确的解释来自韦伯氏:something adding to pleasure or comfort but not absolutely necessary。奢侈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是品质高,能够给人带来喜悦和舒适;第二是超高品质带来的喜悦和舒适是非必需的;第三愿为非必需的高品质掏钱的消费者不介意多掏,而且图的就是“名贵”,所以奢侈品一定要贵。

通观察笔者补充了两个特征:毛利润率超过90%和“手工打造”。每瓶成本80元的茅台出厂价为969元,毛利润率92%,远超奔驰。物以希为贵,在全自动流水线生产不出奢侈品,许多国际大牌都强调“手工打造”。茅台酒诸多生产环节都大量使用人工。

高品质、非必需、名贵,毛利润率超过90%、手工打造,茅台酒都占全了。不肯大方承认奢侈品身份是件很拧巴的事,而且对茅台未来发展不利。

奢侈品是国宝

茅台对自己的奢侈品身份总是半遮半掩,与社会舆论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更准确地说,茅台高管与众多国人一样从骨子里厌恶奢侈品。当自家产品被消费者爱戴、价格一涨再涨仍供不应求时,以“远远比不上动辄几千上万甚至十几万的红酒和洋酒”、“百姓喝得起”为茅台撇清奢侈品身份,与“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意思差不多。

其实,奢侈品对一国经济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国宝”,茅台是能够扛起民族奢侈品大旗的唯一“选手”。

对内,奢侈品与税收、慈善一样改变了财富的分配。

酿造一瓶茅台要用5斤高粱米,加上人工、能源、水电及包装材料总成本约80元。花1500元的消费者相当于“捐献”了1420元,这瓶酒不过是“荣誉证书”。

2017年,贵州茅台(600519.SH)营收超600亿,这笔钱分为三大块:消费者喝掉的酒成本不到60亿,这些钱大部分是3万多个工人家庭的劳动报酬,其余买了高粮米、酒瓶、纸箱;国家收了244亿税;股东(其中国有法人股占比62%)享受近300亿净利润。

当某人遇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用1000丹麦克朗买了一盒火柴,谁会骂他“穷奢极欲”?当有人花1000元向卖冰棍的老大娘买了一根冰棍,谁会说他“暴殄天物”?为什么花1500元喝了5斤高粮米酿的酒,就有人义愤填膺?

对外,出售奢侈品是名副其实的一本万利。

几块牛皮、手工缝制的包包能换回几万甚至几十万,省水、省电、无污染、增加就业……对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来说,奢侈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更是与“新贵”美利坚抗衡的法宝。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独特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大批世界级奢侈品?假如“茅台”属于法国,会像眼睛一样被爱护,每瓶卖你一万欧元!

国人应当爱护比凤毛麟角还稀缺的民族奢侈品牌。如在国内得不到起码的尊重,被骂得象狗屎,屁股上踹一脚就让人家出去“为国争光”了?

作为民族奢侈品的唯一“种子选手”,茅台只管酿好酒,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形象,不必把“百姓买得起”这个“结”套在脖子上。

传统渠道商成囤货商

中国酒类主要分销模式是多级分销模式,全国总代理或省市总代理从厂家直接进货(有些品牌还有地市级代理甚至县级代理)。除历史原因,酒类做为商品的三个特点使多级分销成为主流:

第一,商品笨重、易碎、对储藏条件有较高要求。因此物流成本高、风险大。酒厂自建渠道成本高、风险大。

第二,酒类是嗜好性消费品,消费者对品牌、口味都非常敏感。特别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名酒都有忠诚的拥趸,因而生产品牌溢价。决定一瓶酒零售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成本、不是口味而是品牌。因此知名品牌对控制渠道有一定的自信。

第三,酒类属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消耗快、重复购、频次高,消费者习惯就近购买。

各级经销商作为品牌溢价的受益者以酒厂为盟主形成一个金字塔,具有分散成本、阻断风险的作用,对酒企资金周转及存货风险分担有极大益处。谁家渠道覆盖地域广,终端直抵消费者是王道,所谓“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是酒企的命脉”。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名酒的成功都是渠道的成功。

处在酒厂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所有商家——代理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可以统称为渠道商。

通常渠道是厌恶囤货、喜欢“走量”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明确知道价格会上涨。茅台酒厂给了渠道商这种信念。

普通商品的价格随供求关系围绕成本上下浮动。成本10元的商品零售价20元,厂商趋之若鹜、价格迅速回落,甚至会短暂破价成本价。因此普通商品的定价原则是“成本+行业平均利润”。如果是知名品牌、广告“轰”得猛还可以加点“品牌溢价”。

而奢侈品定价与成本、行业平均利润率没多大关系,而取决于目标人群的支付能力和心理价位。例如茅台酒的零售价与80元生产成本无关。

2017年,茅台执出厂价、零售指导价分别为819百元、1299元。由于供不应求,愿出高价者大有人在。涨价预期明确,渠道商成了囤货商,千万百计多囤少卖,茅台更加供不应求,涨价预期更加强烈。渠道商本应充当厂家通向消费者的管道,现在成了“无底洞”。通过财报分析发现茅台酒厂确实留了一手(20%~25%产能未释放),但即便把这点产能放出来也是杯水车薪。

针对流通乱象的对策

这样下去,茅台酒有可能成为单纯的投资品。已有媒体警告“茅台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茅台的对策一是将出厂价提高18%,二是提出“将线上销售占比从30%逐步提升至60%”,降低对传统渠道商的依赖。

提价前建议零售价为1299元,实际卖到1800元;提价后建议零售价是1499元,终端价或将突破2000元。可见提价最大的效果是提高酒厂业绩,对整治价格乱象作用有限。

茅台真正需要解开的“结”是如何对等传统的线下渠道商。

首先,线上早有黄牛“重兵把守”,2017年仅茅台电商公司运用包括阿里WAF蚁盾、腾讯天御及茅台电商自有异常用户识别模型,覆盖了机器、猫池、社交、故意伪造等多个方面,对用户下单前进行了严格的甄别筛选,拦截黄牛用户48.7万人、关闭异常订单5.32万笔。

其次,茅台更担心的是失去线下渠道,会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形成重度依赖。茅台今天的火爆来之不易,经销商功不可没。远的不说,2012年、2013年茅台酒销量激降,厂商要求专卖店必须按照以前的数量提货、自行消化。

正是在2012年、2013年主打产品销售不畅的背景下,茅台加大了酱香系列酒的力度,除王子酒、迎宾酒等中低档产品还推出面向年青女性的“悠蜜系列果酒”(有蓝莓、菊花、玫瑰等6种口味)。尽管经过历年扩产,茅台基酒产能达到6万元,但2017年茅台基酒产量为4.27万吨,因为这此不敢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线下门店对酒类零售是否不可或缺性还有待观察。目前看来,门店是重要的展示平台(或者说是“流量入口”)且无论消费者自提或店家就近送货都远比电商平台时效性强。

2018年,提价后的茅台业绩将更为靓丽,但是两个“结”短期内看不到解开的希望。

最近一次涨价,网友质问“忘记让百姓喝得起的承诺吗?”“更喝不起了?”为什么没有网友抱怨买不起法拉利呢?看来茅台酒正大光明地宣示奢侈品身份还任重道远。

对传统经销商,无论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茅台都不敢彻底放弃。

读懂财报,就拿到了通向真实商业世界的通行证,拥有了跟专业投资人一样的方法论和视角,就能避免被满嘴跑火车的CEO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