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龍、同程合併,邏輯的力量無比強大

藝龍、同程合併,邏輯的力量無比強大2017年10月17日,坊間再度熱傳藝龍將與同程合併。據稱雙方股東已於9月份達成初步協議,甚至連換股比例、合署辦公地點、業務整合方案等細節都流傳了出來。當天上午,同程關部相關負責人回應稱“網絡流傳的關於同程旅行和藝龍等有關資本層面的合作並無依據。”

在OTA領域,類似的“橋段”已經出現過不止一次。

藝龍、同程的“緋聞”之被一傳再傳,是因為從業務及資本兩個方面它們的“姻緣”合乎邏輯。

1)業務層面

當初同程、藝龍根據宏觀局勢和各自的資源稟賦分別選擇景區門票和酒店預訂為主攻方向。攜程財大氣粗發起“全面進攻”,同程、藝龍則採取“重點防禦”。

事實上,崔廣福早已看到藝龍與同程的互補性並努力促成雙方的戰略合作。2014年4月16日,同程和藝龍在北京舉辦名為“藝起同行”的發佈會,宣佈兩家聯手,共同禦敵。攜程迫不及待地砸出2.2億美元拆散“藝起同行”,正說明這個組合的威力。

當藝龍、同程謀求戰興板或創業板上市時,肯定會被監管部門和投資機構質疑業務過於單一:只擅長訂酒店或者只提供景點門票是“跛子OTA”,消費者要的是一站式服務!

2)資本層面

眾所周知,同程和藝龍都有著共同的股東——攜程和騰訊。攜程是藝龍的第一大股東、同程的第二大股東;騰訊則同為藝龍的第二大股東以及同程的第三大股東(同程第一大股東是創始團隊)。

藝龍、同程如果互為“友商”共同角逐大陸資本市場,看誰能撥得頭籌、誰更受投資者青睞,勢必因“內耗”而使估值受到折損,這是攜程、騰訊不絕對不願看到的局面。

從業務和資本兩種邏輯出發,得到的結論是“藝龍、同程合則兩利、分則兩傷”。有時邏輯的力量無比強大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正如莊辰超絕不甘心把去哪兒賣給攜程,梁建章真心不想付出那麼高的對價,但最終還是成交了。藝龍、同程“命中註定會走到一起”,可謂“ written in the stars”。

此次傳聞還稱,同程團隊將成為新公司的主導,吳志祥是“男一號”。這一點與Eastland在2015年8月的分析完全相符。Eastland認為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藝龍的幾位創始人早已淡出,同程創始團隊則一直團結在吳志祥周圍。合併後的新公司需要靈魂人物,非吳志祥莫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