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個人競爭力50%?讀讀《麥肯錫工作法》吧

想要提升個人競爭力50%?讀讀《麥肯錫工作法》吧

現實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

身為教師,我的教學測評並未像預期那樣遙遙領先,至多躋身中上游;身為寫作者,我的文章在各公眾平臺上也少有推薦和閱讀。

不是說功不唐捐嗎?為什麼我的堅持仍沒有形成滾雪球效應呢?如果不能打造個人品牌,讓自己在業內更具競爭力,我會不會被過早淘汰出局呢?

我必須脫困,才能新生。而要想脫困,我要麼直接去嘗試,或許碰了一鼻子灰,撞了南牆才回頭;要麼去向別人求教。我以為,閱讀是最好的求助方式,閱讀的本質就是從他人處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案。所以,當前我有了非讀不可的情境。

於是,我去找書。

檢索「個人品牌」、「個人競爭力」、「問題解決」等關鍵詞,我列了一個很長的書單。以「怎樣提升自己的個人競爭力」為閱讀的核心目的,我圈定了「麥肯錫精英系列」。儘管這個系列更多講述商業諮詢和決策,但書中有關麥肯錫精英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於我啟發很大。一方面,我可以學到解決當下問題的方案或思路;另一方面,我也有了努力的標杆,學著像精英一樣思考、行事(竊笑)。

當然,我必須制定閱讀計劃,否則,我可能又陷入一輪囤書熱潮,最後,交張白卷。我要求自己1月份讀完兩本書,製作了閱讀打卡,來保證每天閱讀2小時;制定了簡要規程,每半個月的前14天讀書,寫批註、搞摘要,第15天寫讀書心得。如果寫不出一篇完整的讀後,就不算達標。

想要提升個人競爭力50%?讀讀《麥肯錫工作法》吧

上半月,我選讀了大島祥譽著、王柏靜譯的《麥肯錫工作法——個人競爭力提升50%的7堂課》。為什麼先讀這本?因為讀前言時,作者有段話打動了我:“我希望閱讀此書的人能夠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邏輯思考、本質分析或者對別人說教的層面。”可見,作者是一個誠懇的人,能夠真心實意地為讀者考慮。他告誡讀者不能滿足於牢記書中的內容,因循作者的思路去解釋問題,更不能以此為賣弄的憑仗、說教的言詞,而是要學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通過切實的行為去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作者在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作者在書中反覆論述麥肯錫精英們終身秉持的這個核心理念,而本書的寫作也一直在實踐這一點。作為讀者,我深深認可並確實從書中得到了不菲的價值,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為客戶創造價值”。比如,“盡善盡美的追求,才能取得有價值的成果”、“無法持續創造出能夠令客戶滿意的價值,就將被迫退出競爭”、“關鍵不是製作自己想製作的圖表,而是製作對方能夠理解的圖表”……這樣推心置腹的經驗之談無不讓我悚然一驚,令我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和寫作:我究竟有沒有為我的“客戶”創造價值呢?我提供的內容對他們來說是否不可或缺?沒有這些內容對他們可有絲毫損失?我是在自娛自樂還是站到他們的立場上思考呢?我很羞赧,我更多的是在感動自己。

目錄清晰地交待了本書的框架體系,沒有必要再去重新梳理,這也是一種以讀者為中心的寫作,省去了讀者釐清結構的工夫;語言更是直白淺顯,絕不說懸在半空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大話、也不說讓人聽了心動卻無法行動的虛話、更沒有強行證實觀點捏造的假話。舉例也緊扣論點,儘量淺顯,貼近生活實際,可以說時時強調用事實說話。這應當是作者本來寫得極簡,而譯者又譯得極精要的緣故吧。

這本書一共有7章,每章相當於一堂課,加上前言和特別介紹,內容豐實,信息量大。但我沒敢忘了自己的讀書目的,用尋讀法尋出並研讀了第2課「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第3課「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思考方法」、第7課「演示的技巧」,又用取精式閱讀大肆吸取了我需要的精華。

在第2課中,我學到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區分問題設定與解答區域→整理並將課題結構化→收集信息→建立假說→驗證假說→考慮解決方案→實施解決方案」。依我看,解決問題有七步,真正實施是最後一步。而我們通常並不擅長也不樂意做前六步,有時只隨便做兩步,有時乾脆單刀直入,上來就憑經驗、直覺實施具體策略,結果往往在問題的外圍轉圈子,甚至南轅北轍,跑到了相反的方向。我把作者的表述簡化了一下:「明確問題→拆分問題→收集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提出方案→實施方案」,整合到我的「問題解決模型」中去,算得上為我所用了。

在第3課中,有這麼一段:“只有採用從疑問出發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發揮各種框架的作用。換言之,心中沒有疑問,即便運用分析框架,也無法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達到什麼目的。演示亦是如此。雖然邏輯嚴謹,也經過了框架式的分析,但是聽眾仍感覺不知所云,就是因為演示者忘了從疑問出發。”這一段話讓我茅塞頓開,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和讀者,我應當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從之出發,才能讓他們有所收穫。最核心的應是我提供的內容跟我的“客戶”有何干?能讓他們作出什麼改變?

而第7課中,“理應傳達的信息模糊不清,本身又做不到扣人心絃的演示,便會使客戶感覺沉悶。”這句話使我豁然開朗,為什麼我能製作炫目的演示,卻不能吸引聽眾的注意?為什麼我能使用華麗的文字,卻不能帶來大範圍的傳播?仔細想來,“我希望和對方共享什麼,產生什麼樣的共鳴”這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我沒有做到捫心自問。說白了,我沒有踐行“客戶至上”這條原則。

想要提升個人競爭力50%?讀讀《麥肯錫工作法》吧

實際上,我在讀完那3課後又回頭讀了全文,發現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值得認真閱讀,我只能選取點滴與大家分享。讀此書時,與以往相比,我作了更多的聯繫,有時候書中的一句話能讓我寫下成百上千言的感悟;我作了更多的運用,比如按照書中講的商業體系,我建立了自己的「工作流」和「工具流」,建立了自己的「問題分析框架」,明顯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讀完本書後,我還作了一個整體性的反思:我在閱讀本書時有沒有實踐自己總結的那些閱讀技巧?我倡導的功利性閱讀、心得式閱讀、代入法、趣讀法有沒有用上?我的分享和交流做得怎樣?當我客觀誠實地回答了上述問題後,對於閱讀,我的感受深了一層;而對於解決問題,我的思路也更清晰了。與讀這本書之前相比,我提升了自己,並已將「為他人創造更多的價值」銘刻在心。我相信,我已經實現了預設的閱讀目的。

放下偏見,去讀一讀這個日本人寫的良心之作吧。相信我,你不會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