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年號是怎麼確定的?

無雙的神淇年輕人

我們所熟悉的康熙、光緒、宣統等等實際上是皇帝的年號,並不是皇帝的名字,以康熙皇帝為例,他的名字叫愛新覺羅.玄燁,康熙是他的年號,單獨稱康熙並不等同於皇帝本人,只有稱呼康熙帝才是康熙皇帝本人。那麼,中國古代皇帝的年號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年號在中國古代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紀年,比如崇禎十五年,康熙二十年等等。最早是由中國採用,後來周邊的國家比如日本、韓國、越南等也紛紛開始用年號。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是中國最早使用年號的皇帝,在此之前的皇帝,秦朝是採取的一世、二世這樣的稱呼,漢初採取的是諡號,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使用年號。漢武帝所用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有重新開始之意,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此後但凡遇到新皇帝登基,都會進行“改元”,即使用新年號。早期的皇帝一般會使用很多個年號,比如漢武帝時期武帝就使用了11個年號,比如漢武帝所用“元鼎”做年號是因為發現了一個古鼎,使用“元封”作年號是因為紀念漢武帝封禪於泰山。此後漢朝的皇帝在天降祥瑞或者天下出現災異的時候就會通過更改年號的方式。比如漢平帝所用的年號“元始”實際上就是取重新開始之意,因為當時天災連連,老百姓民不聊生,所以漢平帝想通過改元的方式來祈求天下太平。

在時間上,新皇帝改元一般會在老皇帝駕崩或者退位的第二年開始。比如乾隆帝是1795年退位的,嘉慶帝也是1795年繼位的,但是1795年仍然是乾隆60年,1796年才是嘉慶元年。

明朝之前的皇帝一般以廟號稱之,比如唐太宗、宋仁宗等等,而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多以年號稱之,比如永樂皇帝、正德皇帝、順治皇帝等等,明清時期,除了明英宗之外,其他皇帝都是使用了一個年號。

中國古代的皇帝除了年號之外,還有廟號、諡號、陵號等名號。


青年史學家

古代王朝不像現在這樣說哪一年哪一年,利用西元紀年,而是以年號來稱,年號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當年年號為元狩,此後遂成制度。更改年號稱為改元,一般遇到祥瑞等都進行改元,且上一任皇帝如果駕崩,則繼任皇帝會在第二年選擇新的年號。明代以前,每個皇帝在任會有多個年號,而至明清,則一個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因其兩次即位 ,所以是明清唯一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明代年號由來,一般由輔臣擬定多個,供皇帝選擇,如明世宗“嘉靖”年號的擬定,《萬曆野獲編》大概記載了其年號的由來:

“世宗入纘,初擬紹治為號,而上不用。此未必薄弘治為不足紹,而繼統不繼嗣之意已蓄於隱微,特輔臣不及窺其端耳。況“嘉靖“二字,王守仁已稱示於所勒文矣。識應之說,良不可誣!又“嘉“字,古以紀年者不少,惟宋理宗之嘉泰,當時離合之為有力者喜。世宗甫即位,張、桂輩以廟議驟得柄政,盡逐故老,非有力而何?”

明林時對《荷牐叢談》中也有《列朝年號辨誤》篇,“惟蕭皇入繼紀元,內閣初擬明良,次紹治,次嘉靖,上特用嘉靖雲。”即世宗時曾有三個年號選擇。

也就是說,雖然年號由大臣進行選擇擬定,如《列朝年號辨誤》記載“孝宗升遐,武宗以正德改元,出於劉少師健所定”,即明武宗“正德”年號出自劉健所定。但事實上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中,如明世宗棄“紹治”、“明良”而選“嘉靖”。孫承澤《思陵典禮記》記載思宗朱由檢繼位時內閣擬定了乾聖、興福、鹹嘉、崇貞四個年號,但朱由檢因“乾者為天,聖則安敢當?”而棄“乾聖”。又不能以中興之主自居,遂舍興福。鹹嘉之鹹為“戈”,今欲止干戈,不可。乃定年號為崇貞,並改“貞”為“禎”。(吳縣文撰《烈皇小識》則記載內閣擬定的年號為永昌、紹慶、鹹嘉、崇貞。)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

因此,明代年號一般由大臣草擬,皇帝最終定奪。


楚邾

古代帝王在新帝登基時都要給自己的這個執政期間起個名字,也可以在執政期間起多個年號以作與前人的區別,也是對未來的一個祈福形式。跟百姓起名字等等都有類似的聯繫,表示新的開始。



當然古代帝王起年號絕對頂級講究,這是關係天下大事的。古人為皇帝起年號一定會根據周易五行八卦演算出來的,內涵意義很大。一般包涵祈祥、繁榮、強盛和平的內在意義。

當然每個皇帝有各自的年號,不會相同的,在不同的年份和時期一個執政時期可以有多個年號。如漢武帝就有多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唐高宗李治的執政期間改年號次數最多,三十四年的執政期間改了十四次年號。明清時期皇帝的年號基本一個皇帝只有一個比如明太祖只有洪武一個年號,再比如康熙帝只有康熙一個年號。



年號必須要有,因為這個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舉都有關係。所以說年號不光只是一個名字,也不單單是一個新的開始,它是政權的自我更新的一個啟示,也代表一個新朝廷的變更的一個決心。貨幣要改新年號,同時向天下昭示新君登基,因為那時中國是農業社會土地在新君登基後就會有新的政策,比如宋朝王安石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熙寧四年,王安石頒佈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而這些法律都要用年號發放天下,昭示著皇權和權威性。



所以說一個年號重關大局,和百姓息息相關,進而新帝登基確定年號,改換年號絕對是當朝新君的頭等大事。

另外,古代的皇帝是不能直呼其名的,比如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老百姓不能說溥儀帝,但是可以叫宣統帝,因為宣統是年號,而溥儀是其本名。而且古代也忌諱直呼人名,如張飛,要呼翼德,不能直接呼張飛這樣不禮貌。百姓都如此何況帝王呢?

皇帝年號的擬訂初期要通過主要輔政大臣提議,然後通過皇帝親自挑選認定最終決定,如果皇帝小不諳事,擬訂初稿會交給皇太后決定最後以作裁決。


詩詞尚品

年號是古代皇帝記年份的時間,比如:萬曆十五年,康熙三十八年,等等。

年號的選擇也是皇帝精挑細選的,是為了證明:

一、君權神受。年號能得到上天的庇佑,通俗講就是辦事順利,事事順心,勵精圖治,能得到後人的稱讚。

二、年號是帝王正統的標誌。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

三、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有少數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

每位繼承者都有自己的年號。國家發生了重大事件,比如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要用新的年號。史書上將變更年號稱做“改元”,即開始新的紀年。

年號也是為了祭祀祖先,讓子孫後代記得先輩的開疆拓土不易,記得自己的功勞,自己的缺點,更好的統治。

年號,是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現象,為了便於統治,便於記事。

我是中原一哥,希望對大家有用。


中原一哥

古代皇帝的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有那麼幾個特點:一是皇帝的年號一般是不會有大的變化的,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像明朝就明英宗變化過年號,那是因為他兩次登上皇位的緣故。二是年號可以選擇。皇帝的年號一般是由大臣推薦三個左右,讓皇帝自己選擇,像明世宗就由大臣推薦三個年號:明良、紹治、嘉靖,最後明世宗選擇了嘉靖。可見年號也可以由皇帝來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