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人的思想都是為封建主義服務嗎?那麼你如何看待這些古聖人思想?

地主最愛星空


首先,讓我們來定義一下:

“聖人”是什麼?

“封建主義”是什麼?

“思想”是什麼?

在古代,“聖人”就是最理想的統治者的代名詞。

我們說孔子,言必稱堯舜。

堯舜就是儒家心目中的“聖人”。

這個聖人是“仁義禮智信”的代名詞。

老子也說“聖人”。

五千言道德經,“聖人”二字就被提起二十多次。

但是老子的“聖人”,是“自然”、"無為"、“不欲”、“不爭”的存在。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孔子、老子的聖人是理想化的形象。

但放在後世之中,也有一些還沒達到境界的統治者以是“聖人”自居。

比如尊崇老子的李唐皇帝們。

所以在電視劇如果聽到楊貴妃稱唐玄宗為“皇上”、“陛下”的,這個電視劇的製作方一定是不通文史的偽創作者。


“封建主義”,就是古代統治者分配土地和人來進行統治的一種思想。

在中國,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民國建立。

在歐洲,斷斷續續的大概是在18、19世紀大部分國家都採用君主立憲制或者議會制才算結束。


至於“思想”,則是對於客觀現實的反映。我們說不同時代不同文化,這個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對那個時代的現實的反映。

比如說中國,漢朝是漢賦,唐朝是唐試,宋朝是宋詞,元朝是元曲,清朝是八股文,分別反映的就是漢朝的古雅,唐朝的自由,宋朝的盛極而衰,元朝的淒涼,清朝的思想禁錮。

比如說西方藝術史,20世紀能夠超現實,19世紀看印象,18世紀很浪漫,17世紀巴洛克,分別反映每個世紀思想潮流的變化。


重新定義一下題主的問題:

”古代,聖人的思想都是為封建主義服務嗎?“

約等於:

“在古代,理想的統治者的思想 是不是為了 分配土地和人這種統治方式 而服務的?”

回答如下:


思想是受時代侷限的。

在古代,封建主義就是唯一的統治方式。

所以在諸子百家中對”聖人“的理解中,本身就是建立在封建主義這個客觀前提下的。

自然是為了封建主義而服務的。


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老子說“無為而治”、墨子說“兼愛非攻”、韓非子的“法”、“術”、“勢”,都是在希望和要求統治者變得更好。


卻不會要求取代統治者。


這些“聖人思想”,都是理想的統治者的思想,具備著很強的普世價值,但是對於封建時代,可行性不高。所以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學習和踐行。


比如說“民貴君輕”、“仁以為己任”等等。


怎麼評價這些思想,高中政治就學過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特備是在國學升溫的時代,前萬不要倒行逆施,不懂裝懂,搞出新聞裡的變味的”弟子規“學習的事件。


王的鳥


漢家集君認為古代聖人思想基本上都是為了封建主義服務的。

古代聖人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它滲透到了政治、思想文化中。通過聖人的視角可以揭示中國古代一時期的政治、文化特性以及整個社會的風貌。雖然古代聖人百家爭鳴,不同的派系是有著不同的思想的。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的出現,更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是各家遊說各國,希望各國採用自家的思想,都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上出發的。

古代聖人思想從秦朝建立,秦始皇“焚書坑儒”再到漢家“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所留下來的聖人思想不可否認的都是為了封建主義服務的。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備受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

當然,孔夫子的一套理論並不是為了做官才搞出來的,他的一些“溫、良、恭、儉、讓”等美德在至今也是很好用的,只是他的思想讓封建統治階級覺得很好用,並且為了能夠維護自己的統治,封建統治階級不斷的去加對自己好的思想,特別是等級制度,君臣倫理觀念等,這些更是讓中國封建王朝延續了三千年,所以說儒家思想真的功不可沒。

當然諸子百家中也有唯物主義,但是在封建社會中根本沒來得及發展,就被扼殺在了萌芽時期。要想在封建社會發展就如漢家集君前面說的必須要讓封建統治者去幫你,那你就必須站在封建主義的立場上。所以,綜上所述,漢家集君覺得古代聖人的思想基本都是為了封建主義服務的,除了少數根本沒來得及發展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聖人思想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漢家集君覺得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好的我們就應該發揚下去,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消失。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國學愛好者和越來越多的漢服文化愛好者的出現,都提醒著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不能消失,我們作為新一輩的中華兒女,我們擔負的不僅是繼續向前發展,也要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加油!


漢家集


封建主義是現代人為古代貼的標籤。你按照標籤、戴著“主義”的有色眼鏡,非常機械地先入之見地解讀領略古代哲學思想,也就一輩子跳不出預設的藩籬,只能做做跟屁蟲應聲蟲了。


楊周彝


詩歌合為事而寫,文章合為時而著!千年前的文章不會針對現在網絡時代的現實而著的吧?!現在的文章也不會針對兩千年前的需要而寫,也不會針對三千年以後的現狀而著吧?!同理!任何時代的一種哲學,一種思想,一種學說等等等等也是脫離不了當時的某種需要的!當然,對於某些抒情散文,詩歌,藝術作品等等等等不在此範疇之內!但是,大多也是與當時的現實環境分不開的!哪個時代有哪個時代的特點,環境,人文歷史的束縛,都無不帶上歷史條件的痕跡。中華五千年文化底蘊都是由各個時代的文化傳承積類起來的!我們需要的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做活,作精,作透!以使之最大化地為現實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及各個方面的事業多快好省地造福人民,造福人類,興盛國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人間正道!


白玉子


聖人的思想是自然與仁道的合併,是人類發展的健康延續,一種使命……


甜瓜20875


作為聖人,無論從思想還是品德,都是得到當世以及後世人的認可與崇拜才能成其為聖人。他們的思想能啟發和教育人們,並且具有深度和廣度,還有廣泛的實用性。

一、先說聖人思想對人們的啟發和教育。

先說孔子。孔子博學多才,教學生時循循善誘,並且不到學生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啟發學生,即”不憤不啟。”在人生關鍵時刻對人的啟發,也許能改變人的一生。他談到伯夷和叔齊不願降志迎合世俗,虞仲和夷逸隱居避世,說自己卻是“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意思是說自己和他們不一樣,我沒有絕對的可以,也沒有絕對的不可以。他的中庸思想,已衍生為中國人的一種人格形式。

再說老子。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是一種哲學思維。比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用水的隨形而變,與世無爭,甘於人下而不躁的博大胸懷引發人於深思,引發人們對人生及世界的思考。

二、聖人思想的深度和廣度。

還是先從孔子說起。孔子有四天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人要正直和自信才會不揣測,對所遇之事有深刻的認識才不武斷,有開闊的眼界才不固執,有思想深度的人才不會自以為是。幾個字的道理,但真正要做到卻很不容易。

老子的思想深度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事物的有形狀態,而是事物的最根本性存在,是“實有”與“虛無”的相對性。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思是說這些無法確定的組合甚至是更玄妙的東西正是“道”,也就是說,“有”和“無”支撐起“道”的“眾妙之門”。

能把老子的理論悟透,你已經是哲學家了。

三、廣泛的實用性

孔子的思想基本都致力於社會實用性,他的學說都是為建立理想的社會而創立。他的理想社會是建立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之上,卻不完全服務於封建社會。孔子主張仁政,反對暴政,希望能建立“為國以禮”“克己復禮”的社會。

在他的理想社會里,讓人民生活富裕、安定,讓社會秩序井然,經濟穩定。當然在封建社會,這種理想只是理想而已。

所以孔子始終沒有得到那些封建君主的任用。不過孔子的理想我們現在正在實現,並準備繼續發展。所以孔子的社會理想具有超前的預見性。

而老子的哲學,是對人類思想的建設,是人對自身與世界的領悟,實用於任何時代。

所以說,聖人之為聖人,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給更多後世人以啟迪,為更多人解惑。讓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從他們的思想中找到現實的意義,獲得精神的營養。








把自己養好


所謂的聖人,就是為帝王服務的狗崽子,純純教導帝王不能吃像太猛,先撿老弱病殘的吃,太猛了沒得吃的,年輕力壯的有幻想,給他個什麼夢的,慢慢吃,所有的歷史記載大都是帝王的豐功偉績,很少有普通人的記載,大家平時說的四大發明也是沒有記載是某某人發明的,只是籠統的歸納為某人,所以聖人的思想是成功的,僅此而已[摳鼻][摳鼻]


花貓貓9527


思想沒有對錯。只要是對自己有用的,就可以學習,對自己無用的,可以棄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