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点击上方蓝色字,加关注!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韩兴娥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她用开学和期末各两个星期就能完成语文课本教学并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剩下的时间和学生在课堂上共读课外书,探索出一套才能平平的一般老师也能容易操作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文 | 韩兴娥

给学生 “诗”与“史”的联系

到了三年级,诗词的学习接着一、二年级鹦鹉学舌的步子向理解诗文转变。

诗词跟历史关系密切,大唐盛世孕育出李白的狂傲,王维的洒脱,靖康之耻导致陆游、辛弃疾、岳飞的悲壮……有低年级对200首诗词的初步了解,再次学习时,我力求让孩子从对历史有初步了解。所以《历史朝代歌》及《三字经》中关于历史的部分,会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使“诗”与“史”产生链接。

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约前2070)商(约前1600)周(约前1046),春秋(前770)战国(前474)乱悠悠,秦(前221)汉(前206)三国(220)晋(265)统一,南朝北朝(420)是对头,隋(581)唐(618)五代又十国(907),宋(960)元(1206)明(1368)清(1616)帝王休。

三字经


1上古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2奴隶社会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3.1封建社会——合:秦汉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

下面是唐朝四个阶段的划分及著名作者的生卒年月:

唐朝:618—907,共289年。安史之乱:755—763

初唐诗人: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初唐四杰)宋之问 杜审言 陈子昂 沈全期 王绩 李世民

王勃:约650—约676 陈子昂 661—702

盛唐诗人:张九龄 王维 孟浩然 王昌龄 贺知章

……

下面是宋朝两个阶段的划分及著名作者的生卒年月:

宋朝:960—1279年,享国319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两段。

北宋:960—1127柳永:约987—约1053 晏殊:991—1055 范仲淹:989—1052 欧阳修:1007-1073

……

上述内容都是“诗”与“史”的“支撑点”无论学哪首诗,都联系一下,学生头脑中的历史和诗词就会慢慢形成知识网络。比如孟浩然比李白年龄大还是小?大多少?学生一年生卒年月就算出孟浩然大12岁,李白是孟大哥的小粉丝,有诗为证。于是学生思考后齐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对偶像多么迷恋,孟大哥的孤帆已消失了,他还在呆呆地看着“长江水从天际流来”。

再比如,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经常搁一起说,但李白和杜甫、孟浩然、贺知章都有故事,怎么和白居易没有故事呢?小朋友一查上述资料,发现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白居易在李白去世10年以后的公元772年出生,不可能见面,也就没有故事发生啊。倒是白居易和刘禹锡(772)、柳宗元(773年)是同时代人,他们是好朋友。

学生把历史和诗词的意思掺在一起学习,理解得全面、深刻。

每一首诗的作者后面加上了生卒年月,学生可以跟名气大的诗人对照,以了解这个作者所处的年代。

春晓 (唐)孟浩然(689—74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劝学 (宋)朱熹(1130—1200)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1084—115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引读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诗词最实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朗诵。理解后带着感情朗读,不理解的情况下模仿着朗读,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效的。在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因为我们刚刚读过一个故事,知道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活泼可爱,并没有一般大家闺秀的娇羞,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柔弱。喝酒、游玩是她常做的事,给人感觉有点“野”。跟学生这么一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味道就读出来了,一边朗读一边想象那个坐在船上乱划一气的朝气蓬勃的姑娘。

朗读比理解重要得多,朗读会深入学生的血液,在他们成年后,甚至在他们到了垂暮之年时,只要见到朗读过的文字,童年时的此情此景会再现,会回到与老师、同学、父母共读宋词的无忧的童年时光。在反反复复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背诗词,诗的意境也会随着声音留在脑海中。

课堂上的集体学习,主要任务是读熟古诗词并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跟着录音读、老师或学生领读、全体齐读之后,老师边提问边“引读”。先看《望江南》的教学过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做了一个什么梦?

学生齐读两遍:“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他做梦回忆以前当皇帝时游玩的热闹情景。好梦带来什么心情?

学生齐读两遍:“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诸如“梦境越是美妙,梦醒后越是悲凉,用欢乐反衬凄凉,用盛况反衬孤寂”之类的话,说得是否准确并不要紧,不求甚解的理念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最后给学生自己当堂背诵两遍的时间,大部分孩子就当堂背过了。这首短词的教学时间大约2分钟,学生听一遍,读、背五遍

《踏莎行》的教学过程也和上面的《望江南》一样,学生听、读、背六遍诗词原句。只是在“引读”过程中开了个玩笑,加点儿现代生活气息搞笑,以调节气氛。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行人离家时的景象如何?

学生读“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行人越走越远,心情越来越愁苦,他想象妻子在家做什么?怎么思念他?

学生齐读两遍“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后老师引导学生议论:“假如那时有电话,行人就问:‘老婆,你心情如何?’妻子说:‘我正哭得一塌糊涂呢!’行人会怎么劝说妻子?

学生齐读两遍:“楼高莫近危阑倚。”

为什么劝说妻子不要到高楼上远眺?

学生齐读两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下面的《采桑子》也学得兴味盎然。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个吕本中好像精神不太正常,先说:“月亮,月亮,我爱你!”为什么爱月亮?因为月光常照。

学生齐读:“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吕本中一会儿又变了,说:“月亮,月亮,我恨你!”为什么恨月亮?因为月有圆缺。

学生齐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老师再说“月亮,我爱你……我恨你”时夸张的语气、动作、表情使教室里一片笑声。

教师是从整体“引读”较长的句子,还是细碎地“引读”只字半句,要根据具体内容决定。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哪儿写去年约会?

学生齐读:“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哪儿写今年失恋?

学生齐读:“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老师两个问题,学生两次齐读,就完成了这首诗的教学。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的主人公是什么人?

学生大多能答出是个女子。

这个女子的住处很封闭,在哪里?

学生齐读“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她的丈夫到哪里去了?

学生齐读“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丈夫在秦楼楚馆肆意寻欢,妻子在重重深院独守空房面对的是什么?

学生齐读“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诗三问三答,学习的速度也比较快。

下面的《桂枝香》很长,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便采用多问多答的方式“引读”。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老师往讲台上一站,伸长脖子远眺,问,王安石在做什么?

学生齐读:“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他先看到江水,学生读“千里澄江似练”,又看到山,学生读“翠峰如簇”,又看到船,学生读“归帆去棹残阳里”……

这种“引读”法教学的好处很明显,一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读的次数多,全部学生能够当堂熟读,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很高。二是老师“引读”的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词。

这种几分钟教完一首诗词的做法与常规的文本细读差别很大。表面上看,不如一两节课的精读扎实,但实际上,

短时间内不求甚解地学习大量诗词,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很快,背诵能力也提高明显,这是精读所望尘莫及的。也有人会说,面对曼妙优雅的诗词,如此快速地学习,会不会失去审美情趣?也不会。在大量诵读过程中,学生深刻感悟到了诗词的韵律美,读得越多,越感到口颊生香,美不胜美。那铿锵的声韵,那华美的词句,可以让人感觉到不可名状的一种快慰,学生的用词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当学生像阅读白话文一样轻松阅读诗词时,他们的阅读范围扩大了,阅读兴趣提高了。他们开始喜欢读诗词作者的传记。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传记,由此延伸到喜欢读历史书籍,还喜欢读诠释诗词的书。这些并不是自然状态下小学生喜欢读的书,因为大量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会对高产作家的身世进行探讨,会牵扯到历史故事等。

历史课告诉学生显性的史实,祖国的文化是要从古人的诗文中体会的,读多了、读懂了,就找到了我们的“根”,学生就成了有根的人。有了历史之根,才能结出未来之果。

读多了,孩子们猛然发现,经典并非曲高和寡,并非高不可攀,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熟读或背诵了200多首宋词,已经成为“腹有诗书”才子才女。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征稿

文言文教学和古诗词教学设计、

课堂中心环节实录、教学案例等

字数3000—50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策划:李节

/美编:哈娜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阅读有时,关注有时,转发有时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点击下列标题,查看清话热点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