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死记硬背学习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对于孩子来说 ,背诵诗词从来都不是以量取胜,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奏效。家长不要把背诗的数量作为孩子成绩的KPI,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经过深入的理解与情感的介入,加上写作能力的刻意练习,才能在诗词方面有所成绩或造诣。那些完成任务式的背诵只能成为孩子及家长的一剂毒药,浪费时间,让孩子产生厌倦不说,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1

”我家孩子能背50首诗呢,来,宝贝,给阿姨背一个!“

在国学盛行的时代,很多家长都为孩子能背多首诗词而沾沾自喜。

诗词歌赋被众多家长赋予了很高的价值期待,有的希望通过它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有的希望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总之,不管怎样,都盼望着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出口成章、知书达理的人。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有人讲,通读诗词,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可一切真得如此吗?未必。

按照当时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我们大致可以背诵40,50首诗,但现状如何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

千言万语,遇到美景,只会说“哇靠,真好看”

高兴了,只会说“哈哈,真开心。”

我们渐渐只会用浅薄、苍白的网络用语来替自己发声。

我们渐渐只能记起“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那么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水平和3岁稚童不相上下。

这就是我们幼时学习诗词只知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后遗症。

古诗词:死记硬背学习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2

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重蹈覆辙,辛苦背诵后的诗词成为过往云烟,作为家长,只有正确引导孩子学习诗词,才能让孩子走了康庄大道。

首先,在学习诗词前,我们明确以下几点:

l 分清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

次有效知识就是相对孤立、片面的知识点,它就像一座大厦的碎砖片瓦。

只有将碎砖片瓦,通过钢筋混凝土以及精确的建筑构造,搭建起一座大厦,构成知识体系时,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区别就在于知识的联结点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是进一步思考,旧知识孕育出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我们要警惕把次有效的片面知识当成最高文化的表现形式,那实在是掩耳盗铃。

记忆几百首诗词,并不代表有对诗词的研究造诣和创作能力。

我们应该学会看见诗词之间的联系,注重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举例,对于“愁绪”,各朝诗人都具有大量不同的演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将愁容的虚无物质化为动态的江水,绵延不断,愁容便有了长度。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将愁搬上了船,于是愁有了重量,不但可以随水流动,还可以用船来载。

古诗词:死记硬背学习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李清照与李煜

我们再来进行作者之间的比较,李煜是南唐国主沦为亡国之君,李清照生于诗书世家,但中年惨遭丈夫离世。两人虽不同朝代、不同身份,却有着类似的遭遇。

通读两人作品或传记,我们可以体会他们从盛到衰的心境变化和男女诗人对离愁别绪的表达异同。

这样读诗词,才能把古人留下的瑰宝吃透,嚼烂,丰富人生的经历。

l 兴趣是最好的武器

很多家长让孩子背大量唐诗,通常孩子只是机械性地记住了读音,不熟时候是一个个字读,熟的时候就像是打机关枪,孩子读诗就像赶任务,只能体会到枯燥和乏味,并不能真正发现诗词的意境。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在不感兴趣的情况下,盲目背诵,都是机械的记忆。

兴趣才是最好的武器。

l 发展心智最重要

记忆力非常重要,这无可指摘,但是比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的理解力、掌握学习知识的底层逻辑力、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儿童专家尹建莉说:孩子学什么是其次,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

诗词的重要意义并不是让孩子拥有“满腹经纶”的表面虚荣,而是在于提升我们的情志境界、让真善美渗透到孩子的人格修养,不对疲惫的学习生活产生厌倦,把朴实无华的日子过得像诗一样美。

古诗词:死记硬背学习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3

我们说回到诗词本身,诗词到底是什么?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同时,又有节奏的鲜明韵律感。

如何让孩子提高孩子语言的审美感,韵律感,抵达情感的最深处。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

一、在大自然,在生活的场景中活学活用

大多数诗词都是在自然世界中触景生情,借物抒怀的,家长要善于在情与景中教学。

让儿童走进活生生的大自然,把儿童直接感受的丰富经验与诗词结合起来。

在公园中,看到碧波粼粼的湖面游动的鹅,让孩子多观察鹅的神态、动作,真正理解“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内涵。

在和孩子去旅游时候,看到飞瀑,一边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边体会与聆听瀑布直下的壮观与水花击打的振聋发聩。

在和孩子喝一杯午后茶时,吟出苏轼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佳句,而不是跟孩子说“嗯,这明前茶很好喝。”

这种情景教学将真实的感受与精妙绝伦的语言缝合起来,可极大地加深孩子的印象,增进孩子语言系统的丰饶程度。

二、唱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在趣味中领悟诗词魅力

多多鼓励孩子参加以诗词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诗词朗诵、歌唱比赛,诗词小品改编会、诗词舞台剧等。

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孩子把诗歌画出来,把诗歌转为具象化的表达。

女儿很喜欢画画,我鼓励孩子信马由缰的在纸上画出对诗词的想象。

古诗词:死记硬背学习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这是女儿画的《春晓》

画完,女儿特别有成就感,积极地跟我介绍她的“大作”,这上面有鸟儿、树枝、落花、草地、睡觉的人儿,诗中的要素一一不落。

我并没有评价孩子画的好坏,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她现在的理解流于表面,但我们也不要焦虑,因为在成长的河流中,她自会对这首诗描述的春意、鸟啼无意、落花有情有更深的见地。

三、学会仿写,是锻炼写作能力的最快捷方式

从学诗过程来看,现在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欣赏少。从能力培养看,往往侧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古人遗留的这些传世佳作,正是孩子们学习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而仿写就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快捷方式。

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例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很多孩子都会背,但都没”用“过。

我引导女儿照着这首诗的意思,来写一首自己的诗。

中秋的夜晚,月儿圆得像盘子。

我和爸爸妈妈的心,随着回老家的车,一起飞快驰骋。

我问爷爷,家乡的味道是什么,

爷爷指着那瓶酿造的桂花酒,笑意盈盈。

是不是《清明》版本的《中秋》,我先教女儿,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什么,她联想到中秋节,我再次引导,那中秋节的特征是什么,人们的习俗又是什么,吃什么,做什么,这样她作诗时月圆、思乡、小长假回老家、桂花酒……都自然登场。

最后,孩子用桂花酒来具象化家乡的味道,一下把思乡的情怀念变得熟悉而亲切。

就这样,我的女儿也成了小杜牧,她也可以像诗人一样,用诗意来表达她的情感,用创造力来抒写不一样的语句。

古诗词:死记硬背学习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4

让,季奥诺说过:人就像叶子,只要风经过,他就会唱歌。

每个孩子都是长翅膀的天使,他们都有着源源不尽的动力,飞向天空。作为家长,绝不可做拔掉孩子羽毛的帮凶,否则就是对孩子想象力与写作力的摧残。

不会读诗,不会用诗,那么背过再多的诗,看过再多的《诗词大会》,那终究只是浮光掠影,浪费光阴,你永远都不会像才女武艺姝那样,让诗词渗透内心,成为人的骨和肉。

古诗词:死记硬背学习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浪费

家长做好引路人,孩子才不会走上平庸的道路,让本该美好的童年陷入平庸与杂乱。

要让孩子有兴趣,首先父母得有兴趣。

孩子所有的学习样本,都抵不过一个以身作则的父母。

孩子学习诗词,不为了给家长涨面子,也不为了考试拿高分,而是为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引导。

正因有”诗“,所以不凡。孩子不凡,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不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