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前后减震对弯道行驶有多重要?

少侠一号

想跑高速而且要经常过弯,当然是要减震硬点,因为你追求的是稳定性,如果减震太软了是比较舒服,但是跑快和过弯时候就不太稳定,甚至会有漂的感觉,在不太平整的路面上也不太稳定,稍微一个小坑可能就减震压到底了,请关注:

容济点火器

运动性好必然牺牲舒适性,反过来也是一样,一般来讲说到减震效果和减震的强度,行程、结构和形式,都是有一定关系。而且一般前减震要硬点,后减震就看个人需要,为什么前减震要硬,要多人说什么一过坎儿就颠手,大多是因为太软了,因为你一上车,减震行程就下去一半,稍微动一下就触底,给你的感觉是很硬,其实是太软了。

一般跑车减震就必须行程很短并且价格昂贵。但这样的减震装在越野车上骑就不理想了

后减最好就是大踏板的多连杆减震,舒适。前减震宝马带连杆的电子减震安全,一刹车不往前翻而是车整体下沉。避震器必须要和你经常跑的路况以及你的驾驶习惯匹配才行。

通常赛车的避震器选择需要根据行驶记录分析赛道中车轮的上止点下止点的曲线来选择弹簧的硬度,设置压缩回弹的比率。

什么车的减震是最好的,包括前后减震,当然越野车的减震是最好的,但是,在城市里上班肯定越野车是不合适的,谁没事天天骑个越野高赛往马路牙子上上呢,

前避震,传统的套筒式前避震有正油簧前叉,倒油簧前叉。高端越野用的是充气式避震(气压弹簧)。宝马比较独树一帜,前避震采用连杆式避震。R1200车系采用telelever避震,其实就是摇杆滑块式连杆机构。K1200/1300车系用的是duolever避震,其实就是近似平行四连杆机构。宝马这两种避震都是可以减少刹车和遇到障碍时车头的俯冲角,提高舒适性。高端前避震也可是有氮气瓶的。

后避震,传统的后避震就是双枪,单枪直接连接在后摇臂上的。常见于踏板,美式续航车,传统街车,农民车。

中置后避震能够提供更好的弯道支撑和反馈,但是受限于摇杆滑块机构的局限,避震的行程不能过大和力反馈不好。高端的有连杆式中置避震,避震器不直接连接在后摇臂上,而是连接在和后摇臂连接组成四连杆的摇杆或中间杆上,这种后悬挂可以给避震器更好的行程控制和反馈。常见于越野车,高级跑车和街车。

独特点的有近似平行四连杆,多见于轴传动的车上,像宝马的paralever避震,Kawasaki的gtr1400的后避震,这种避震可以减少尾轮的摆动,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