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離「高收入國家」愈來愈近?

馬來西亞為什麼離「高收入國家」愈來愈近?

馬來西亞近年經濟火力全開,可望在2020年成為高收入國家。其中一大關鍵,是中國的大力投資基礎建設。

2017年對馬來西亞來說,是值得慶賀的一年。除了慶祝脫離英國獨立60週年之外,馬來西亞的經濟表現在去年創下了金融海嘯以來最好的成績。在最近的大選中,被尋求連任的首相納吉當做政績大力宣傳。

受惠於全球經濟復甦,馬來西亞總體經濟成長達到近3年來的高峰,而且不論是出口或內需,都有強勁的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因此預測,馬來西亞將在幾年之後,成為新加坡與文萊之後的東南亞第3個高收入經濟體。

在東協10國當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文萊、泰國、印尼等5國,屬於經濟前段班。

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盛產石油、天然氣、橡膠、棕櫚油等重要原物料,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但馬來西亞最重要的產業,是面向全球市場、出口導向的電機電子產品製造業。

儘管如此,馬來西亞卻是個由內需帶動成長的經濟體。雖然人口只有3200多萬人,但民間消費和投資一直是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來源。

馬來西亞為什麼離「高收入國家」愈來愈近?

經濟持續強勁成長

2017年,在全球經濟復甦的帶動下,馬來西亞經濟成長率達到5.9%,創下近3年來的高峰,而且幾乎是各部門全線開紅盤。在東協前段班中,成長幅度最高。

出口受惠全球市場對電機電子產品的需求持續成長,以及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2017年全年成長了19%,是2005年以來成長幅度最高的一年。

出口部門表現暢旺,帶動了民間增加投資、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薪資,推動了民間投資成長9.2%,民間消費成長7%,成為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兩根支柱。

在強勁成長的幫助下,馬來西亞的經濟基本面也持續改善。

從2013到2017年,馬來西亞政府透過減少支出、增加新稅收,將預算赤字從GDP的3.4%,減少到3%。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從2016年的53%,減少到50.9%,雖然仍高於其他東協前段班國家,但遠低於新加坡的112%,而且超過9成是國內債務,風險不高。經常帳盈餘在強勁出口的幫助下,增加到GDP的2.8%。

因為經濟情勢持續看好,通膨逐漸升高,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在今年1月實施3年來首次升息,

是東南亞第一個調升利率的國家。

展望2018年,各機構都預測強勁的成長力道將會持續,只是幅度會比2017年稍微低一些,大約落在5.5%左右。

馬來西亞聯昌國際銀行(CIMB)對當地媒體表示,因為成長基期已經墊高,加上全球市場對電機電子產品需求成長會稍微減緩,以及馬幣升值,會使出口成長幅度小幅下滑。加上中美貿易糾紛,會對全球貿易和馬來西亞出口帶來不確定性。

「2018年成長幅度會稍微降低,但仍會是很好的一年,」新加坡渣打銀行東南亞首席經濟學家李偉虢對《彭博社》表示,「各種基礎建設計劃會帶來新投資,外部需求也仍然很好。」

2020可望躍升高收入國

看好馬來西亞經濟的韌性,國際貨幣基金認為,馬來西亞正一步步朝著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目標邁進,人均GDP今年有望突破1萬美元。馬來西亞政府目標在2020年突破1.5萬美元,成為高收入國家。

當然,在邁向高收入國家的路上,不是沒有障礙,

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認為,最主要的兩個障礙,是基礎建設有待改善,以及人均生產力必須提高。

以基礎建設為例,受限官僚系統的低效率和軟硬件設施不足,馬來西亞前三大港的貨櫃裝卸量加總,還不到新加坡的3分之1。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馬來西亞政府在2015年啟動了「物流與貿易便捷計劃」,預計投入470億美元改善軟硬件設施,目標在2020年成為亞洲物流門戶,和新加坡競爭東南亞貿易轉運中心的地位。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當時首相納吉把腦筋動到了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身上,希望引進中國投資,助推馬來西亞的基礎建設全面升級。

馬來西亞為什麼離「高收入國家」愈來愈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