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到底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髓?

CAN162877091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弄清楚這個問題,有利於我們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作為一箇中國人,誰不希望自己的祖國的強大,讓中國成為一個世界文明大國,科技大國?但中國想要強大,需要什麼來支撐?我想,除了軍事和經濟這些硬實力,還需要文化這樣的軟實力來支撐。優秀的,強大的,進步性的文化,也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實力,可以提高中國在全世界的位置。所以說,弄清楚文化問題很重要。那麼,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呢?

首先,我們應該先把文學藝術這一塊拿出去,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里面去。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還有書法茶道等一些傳統技藝也算。

餘下的東西,又分經史子集。經文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糟粕。特別是所謂的“百經之首”的易,其實就是算命的書,沒有什麼內涵。雖然孔子推崇它,但孔子也不是說什麼都對。易經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作用,沒有任何改變歷史走向的實例。古代歷史著作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學會鑑別,比如,《史記》說劉邦是蛇生的,這個就是宣傳迷信,就是糟粕內容。諸子百家,也是一樣,就說墨子,他的人格偉大,主張偉大,但是墨子找不到辦法讓人們信仰他的主張,就編造鬼神之說。這個就是墨子的侷限性。集就是各大家的代表作。這個基本上算精華部分。

我有一個經驗:

第一,只要是宣傳自己特別牛逼,但是又拿不出實證的,一律都是糟粕。易經,風水,都是這個範疇。

第二,凡是阻礙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一律都是糟粕。比如,反轉的人說不要違反“天人合一”“自然規律”云云。這些思想都是糟粕。

第三,拒絕承認事物是動態發展的,別家必定有一天超過自家的,認為自己是“最圓滿”“最偉大”“宇宙第一真理”的,一律都是糟粕。比如某些宗教思想。



懷疑探索者

‘.給中國傳統文化劃個範圍才能說明何謂糟粕,何謂精華。按照柏楊《中國人史綱》對歷史的分類:中國歷史由“神話階段”、“傳說階段”、“半信史階段”和“信史階段”組成。神話雖有迷信的成份,傳說也摻雜著人為的好惡,但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了濃厚的積累。半信史階段,尤其夏、商和西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萌芽期,到了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人類軸心時代的腳步,中國傳統文化也迎來了她歷史上的大黃金時代。這期間誕生了成為中國主流傳統文化為代表的先秦文化。先秦文化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史的深厚積澱和彙總。《易經》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科學的宇宙觀和方法論;《詩經》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文學和社會學的基礎;《尚書》則組成中國行政管理學和規範社會秩序最古老的文本。有了這些平臺,有了恰好的時機,諸子百家如魚得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了200年之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活力的一次文化飛躍。

不是什麼文化都能成為傳統文化。中國的文化特別多,大有氾濫之趨勢,什麼“黃土地文化”、”酒文化”、“街頭文化”,就連在廁所胡亂塗鴉,也被稱作“廁所文化”。“人類曾經有過不少文化,但只有少數文化提升為偉大的文明傳統,而大多數人類締造的文化成就不過解決了衣食住行,卻未再提升為境界。”能被提升為“境界”的文化,能夠主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進程的主流文化,才稱得上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被認為包括經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經典及諸子之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歷代史學文集,組成了中國特有的、最完整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糸。其最大的特點是博大、深厚、看似“無用”,卻有其內在的“大用”。這些才能稱作是中國傳統文化。

“糟粕”與“精華”的區分不應以現代人辯析的眼光為甄別標準,更不是以政詒或意識形態需要來劃分。現在經常在網上看到議論“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宋江是英雄還是草莽?”這種小兒科的歷史觀不可能辯識出哪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哪些是糟粕?

社會進步總伴隨著大浪淘沙,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到了秦漢時期,保留下來的學派只有六七家,而最終成為影響中國2000多年曆史進程的只有儒、道兩家,正是這兩家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架構。

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思想有很大不同,儒家講人道,道家講天道。儒家以人為中心,道家以自然為中心。儒家與道家雖皆言“道”,然而儒家以人類心力為萬能,以道為人類不斷努力所創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以自然法理為萬能,以道為先天存在且一成不變,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自然”。儒家之道旨在治人,可謂人治則天下平,既得大同。道家認為天下本來是平的,無須施治,順從即可,但有道可循,既道法自然。

隋唐時代,中國引進了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豐富辮證思維,提升人的心靈和道德進步發揮了很大作用。但那畢經是外來文化,對中國的政治進程和朝代更替的影響微乎其微,也算不上是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上任何一種理論都不可能一成不變,任何新的認識都會修正原有的理論。只有如此才能獲得生機,獲得源遠流長的生命力。儒家的發展就如此,歷史上它經歷過四個階段的變革,分別是孔子開創的先秦儒學、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儒學、以程朱理學為標誌的宋明儒學,以梁啟超為先鋒的近代儒學,才發展成為今天特有的以儒家理念為主體的東方哲學體系。

道家的繼承者卻走向了“道教”這條路,成為了一門宗教學,其理論中“無為而治”、“抱朴歸真”、“道法自然”等光彩耀目的哲學思想以及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思想理論,長期滯留在原有的基礎上,其繼承人則發明了各種方術、煉丹術、養生之道,甚至算命卜卦這些歪門邪道,使之成為道教思想理論發展的障礙。

縱觀以上歷史事實,不可否認儒、道兩家雖然立論不同,觀點不同,但卻是組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精神源泉,這些思想理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識的社會精英,他們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延續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而身體力行、殫思竭慮。才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深入人心,使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人不能做壞事,否則“天理不容”,即使兩人鬥嘴,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你講不講理”。這些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沁入人心,融入社會,促成中國歷史數千年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嗎?我以為能被提升為“境界”的文化,能夠主導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主流文化,才能稱得上是傳統文化,稱得上是精華,反之就是糟粕。


思源73918016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首推儒學,而儒學的開山鼻祖首推孔子,孔子的思想首推《論語》,下面就試從《論語》中一探究竟:

精華部分

1.論知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論教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有教無類。”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論性近習遠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論歲數成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論血氣警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6.論好德與好色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7.論無所用心,言不及義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8.論人要有遠慮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9.論志士仁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當仁,不讓於師。”

10.論有過必改

“過則勿憚改”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1.論政治都要上行下效,首貴以身作則

孔子因季康子問政而答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孔子對他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又問政於孔子

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答道:“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19)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又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2. 其他如主張“周急不繼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吾師",等等。

糟粕部分

1. 尊天信命

孔子自稱“五十而知天命。” 認為“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2. 貴古賤今

孔子是貴古賤今與以古反今的祖師

"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3. 重男輕女

“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4. 君子與小人

《論語》到處論君子與小人,這可有兩種意義:一、小人是勞力者,君子是勞心者。如孔子的弟子樊遲請學稼學圃,被以“君子”自居的孔子斥為“小人”。此即孟子說的“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至於其他"大儒"如董仲舒塞進去的糟粕則有:

三綱五常,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等等。


閒看秋風999

謝悟空君!

凡阻礙時代進步及其襲擾身心建康的皆屬糟粕。因近期精力有限,略談一點兒淺見。比如,中國的下跪以及罰跪及至“三寸金蓮”,所留給中國人的陰影與畸形心理,仍“習慣”性地承傳著:

當下, 家長對子女體罰——罰跪,上司對下屬罰跪的及其下屬“甘跪”——全展現於心理(心理罰跪進行式的...)……。以此類推。

至於精髓,在此僅談談有爭議以及倍受爭議的部分。比如,巫(巫道或巫術),近大半個世紀以來,被囫圇打進了“封建迷信”的水牢裡!其實,它是“邊緣科學”,應重新甄別、研究,納入國學精髓範疇——內中有精華也有糟粕……。陽宅與陰地的勘查以及內中其因果關係之於家庭、家族的興與衰等等。………………



倒映潟湖紅樹林的情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的人能讀懂,而有的人卻總也讀不懂。當問你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糟粕你確定地回答某某某是精髓某某某是糟粕的時候,說明你還沒讀懂中華文化。什麼叫精髓?什麼叫糟粕?真亦假來假亦真,當人人都認為這東西是真的時候,就有假產生出來,當人人都認為這東西是假的時候,就有真的東西顯現。陰中有陽,陽中帶陰,以陰制陽,以柔克剛,深藏不露以待物及必反。我想每個生活在中華文化圈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都會深有體會。你說的未必是你要做的,你要做的未必要去說。有修養的人看問題深入全面,常居於後。沒修養的人憑血氣行事常衝在前面,結果過剛易折!這種中華文化的大智慧就是其精髓!但是,當這種大智慧導致的結果是正義的時候沒問題,如果常常導致人虛偽陰險邪惡的話,這大智慧就成了中華文化的糟粕!


孤獨的精靈5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修 身 文 化

中國的儒家經典《大學》中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而成為當時中國人的普遍信仰。道家經典《老子》中亦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由此可見,道家亦是強調修身的重要的。至於釋家的佛,更是以因果報應學說,奠定了修身成佛的步驟。修身,成為儒釋道各家的共同選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首先無疑是一種修身文化。離開了修身的實踐,而談什麼中國傳統文化,那無異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的滑稽可笑之事。

修身,就是修身養性,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積極修身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寡廉鮮恥的無惡不作之徒。而一個不注意修身的人,是很難成為一個有修養的有德之士的。修身與否,是決定一個人修養之高低的關鍵。

既然是修身,其最重要的是親身實踐。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離開了親身實踐,修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套話、假話、大話。而這樣的假大空套話盛行,正是我們今日社會的普遍現象。這足以說明,我們中國人已經離我們的修身傳統文化有多遙有多遠了,用十萬八千里之遙來形容,恐怕一點也不為過吧。真是令人汗顏啊。

內 證 文 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修身文化,由這修身而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是一種內證文化。內證是相對於外證來說的。現在我們講的科學,是西方來的,這現代科學,講究的是實驗室實驗,是一種向外發展、向外要證明證據的,因此是屬於外證。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講究“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修身文化,與向外發展、向外要證明證據的現代科學正好來了個相反,是向內發展、向內要證明證據的,因此是屬於內證。

我們的傳統文化,為什麼要向內發展、向內要證明證據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傳統文化,原始的儒釋道三家,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研究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問題。

而天人是合一的,意思就是天地宇宙是個大人身,人身是個小天地小宇宙。我們只要在人身上向內發展、向內要證明證據,弄清楚了人身這個小天地小宇宙是怎麼回事,那麼,外面的大天地宇宙也同時就掌握明白了。

現代科學,講究的是實驗室實驗,事實上,我們傳統文化的內證,同樣是可以實驗的。只不過,現代科學的外證是拿外面的東西作證據,我們傳統文化的內證是拿自身當實驗室,以自身內在的東西作證據。我們現代人,之所以不理解中醫是怎麼回事了。

原因就在於現在的國人,都遠離了修身文化,遠離了內證方法,而沒有辦法再次發現看到人身上的陰陽、經絡等內證內容了。而內證,恰恰指的是人通過修煉而具備內視反觀的能力之後,自我驗證陰陽、氣血、經絡、臟腑乃至天人相應真正含義的過程。

無論是儒釋道哪一家,都是需要內證的。儒家的內聖外王,釋家的成佛成菩薩,道家的得道成仙,無一不是內證的結果。如果一個聖佛仙,連第三隻眼(天目)都沒開,看不到陰陽、氣脈、經絡的話,還可能真的是聖佛仙嗎?這豈不是成了大妄語?內證雖然不是成聖佛仙的目的,但內證無疑是成聖佛仙的一段必經之路,離開了內證,還真的成不了聖佛仙。

道 德 文 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修身文化,而修身養性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這一點,完全可以從道家的經典《老子》,又名《道德經》上看出端倪來。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身而離開了道德,就如魚兒離開了水,鳥兒離開了空氣一樣可怕。和現在的許多國人談道德,幾乎是一件奢侈的事。原因很簡單,你一和他們談道德,他們就會反問一句:道德值幾個錢?道德多少錢一斤?在那些人眼裡,道德完全是看不見的可有可無的東西。事實上,道跟德在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完全是另一幅模樣。道跟德,根本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完全可以是可見可摸的物質。那麼,道跟德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物質呢?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就是那樣一種恍惚之物,就是無極,只有道德高尚之人,通過內證才能夠真正看到。而德,就是德一之氣,就是先天真氣,就是太極。

道德,根本不是我們現在這樣理解的樣子,以為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有道德。這是道德的最低層次。道德,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命物質,我們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有道之恍惚之物,有德一之氣的存在之故。我們的生命,一旦離開了道德真氣的涵養,輕則會生病,重則會一命嗚呼。我們古人之所以如此地強調以德治國,其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此。

而如今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現狀呢?現在的中國人,生活在一種怎樣的社會環境中呢?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意思是,如果在盛德之世,人皆有仁義,仁義就看不出來,也就沒有倡導仁義的必要。所以,一個崇尚道德品行的社會,同時也必然是一個風氣頹廢的社會,是一個道德瀕現危機的社會。

因此老子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下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真正有道德的時候,是不強調道德的時候;而當強調道德的重要性的時候,已經是失道離德的時候了。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一個時刻感知道德的重要性,而早已失道離德的時代。不,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僅僅是失道離德,連後面的仁義禮智信幾乎都要全部失去了。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用悲哀,不用唉聲嘆氣。老子告訴我們:“反者道之動也”。意思是說,一切都是個圓圈,從終點轉過去,就又是起點。當我們“不僅僅是失道離德,連後面的仁義禮智信幾乎都要全部失去了”的時候,再轉過去就轉完一圈,就又是尊道貴德的起始階段了。

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一種尊道貴德的道德文化。現在該到了我們迴歸傳統的時候了,尊道貴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就要指日可待了。原因很簡單,我們快轉完一圈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智,失智而後信——失信後就又回到了起點的道!


聽我分析

面對傳統文化,智力低的人不會分辨取捨,只好照本宣科。智力高的人首先把它當成一個對象,分析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之處,就是不基於神道的進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分為儒釋道三家,核心原則都一樣,就是把人生分成不同境界,要求個人不斷提升自己,進入更高境界。尊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主要精力就是學習,修煉,提升,改進,甚至,這種提高延續終生,朝聞道夕死足矣。

三家學說在個體提升的具體目標上有分歧。儒家講究事功,要求人們在社會上幹出一番事業。具體目標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或者“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之一句話,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不允許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由於儒家兩千年的統治地位,中國人自古就不把命運交給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並不是人格神,無形無象,也沒有事蹟,只是“客觀環境”、“自然規律”、“社會趨勢”的一種稱謂。

佛家講究精神修煉,他們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了最早的系統記錄和研究,堪稱古代心理學。最終目標是涅磐,一種高度協調的精神狀態。道家則講究修煉身體,積累了古代的化學和生理學知識。

由於分別專注於治心、治身、治世,覆蓋人生三個方面,這三家在古代衝突不大,甚至經常有“三教合一”的寺廟。與同時期西方你死我活的宗教戰爭呈鮮明對比。

由於當時人們文化程度低,佛道兩家在傳播時還要藉助鬼神迷信。但剝去這層皮,其本質還是要求一個人提升自己。佛道推出的神明基本都是樹立起來的修行榜樣,讓信徒們學習他們成佛成仙的事蹟。只有淨土宗接近西方宗教。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先要立一個神,聲稱他們創造世界,創造個體,左右人生。一個人最大的理想就是接觸神,與神合一。這種以放棄自我、犧牲現世為前提的文化,是歐洲陷入黑暗中世紀的重要原因。直到文藝復興,他們才開始重視人本身。到了新教時代才重視進取,創造,勤勞這些品質。

而這從來都是中國文化的應有之義。


科技文化鄭軍

凡是儒家弘揚的文化都是糟粕。儒家文化在道家文化面前就是紙糊的燈籠,一點就破。儒家文化精英們深深的知道這個破綻,因此,我到山東孔子學院,孔子研究院,蘇州國學堂,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有的專家顧問對我是聞風而避。為此,我在武漢、杭州、南昌、蘇州、濟南等地遭到六個陌生人的嚴重警告,其內容大同小異。他們說:你不能洩露天機,難道你不知道“察之淵魚者不祥嗎?”更為嚴重的是在上海寶山區被陌生人跟綜。我後回家後,給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等寄去我的有關中華文化的根和魂的資料,好歹不見回信。我在上海舌戰群儒,他們勸說我,要有包容性,學術問題歷來是百家齊放,百家爭鳴。我說:"我搞的是真理而不是學術。例如:孔子說:'天之所助者,順也。'順向什麼方位,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總不能說張三說順向東,李四說順南,王麻子說順向西等都是正確的"。在場的老總們都認為我說的有道理。我的目的是將這個偉大而神聖的文化獻給中華同胞,讓同胞們過上幸福長壽的生活。但是,經過三年的奔走,在傳統文化領域是打著孔子的招牌而弘揚攢錢的腐敗文化,這是當今產生道德與信仰危機的根本原因。


興文19202580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樣定義文化,畢竟每個人心中對文化的概念不同。我認為文化不應該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文化應該是平等的,是在同一條線上百花齊放,更是符合現在的時代發展。

在傳統文化中,沒有所謂的“糟粕”與“精華”之分,畢竟存在便是道理,我認為我們要做的不是把文化分門別類去貼標籤、下定義甚至分出三六九等,而是應該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去看待文化。

好比如酒文化,如果我們單純以喝酒傷身的角度去看待酒,那麼這可能是一種“糟粕”文化,但是,若是換個角度看看,以小酌怡情的態度去看酒文化,那麼又擁有了酒神杜康的典故與酒中八仙的趣聞。又比如古代的小腳文化,本質上來說傷害女人的身體,但是在特定時代之下,這又是美的一種表現。最終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這種所謂“糟粕”也就不了了之了。

歲月是一個不斷篩選優劣好壞的過程,經不起時間檢驗的文化必定會被歲月淘汰,必定不被大眾接受,必定沒有強壯旺盛的生命力綿延下去。在歲月篩選文化的過程中,其實那些所謂糟粕的東西已經被過濾掉了,留下來的都是我們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來對待、省視、有價值的文化。

所以,“糟粕”與“精華”不應該只是一種鑑別事物好壞的標準,應該是一種態度,我們以“去糟粕取精華”的態度去辨別事物,而不是全盤否定,因為傳統文化裡有些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與指導意義,有些文化則不適合發展,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剔除不合時宜的文化,弘揚傳統文化裡的優秀與精髓!


沈善書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天人合一"。儒釋道三家文化其實就是圍繞這四個字分層次展開。比如: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心理論是以人文社會入世哲學為基礎,提倡社會倫理道德,悌敬忠孝禮儀廉恥在格守人道的基礎上,悟道修道與相應的天道合一。陽明心學是儒家精髓積大成者。再如道家文化,更是在儒家文化基礎上對天人合一展開更深層次的研究探索,修道悟道體道。提倡與世無爭清心寡慾無為而無不為的出世哲學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集大成者。佛家文化雖是從印度傳入,但能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果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與中華大地本土文化深厚的人文文化根基有關。佛家文化更是在儒道兩家文化的基礎上,把天人合一理論思想上升到究竟完滿的境界。而這一境界的圓滿究竟不是靠主觀臆想空口無憑,而是歷經幾千年有歷代先祖和無數先行者的參禪體禪體道悟道所得。天人合一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以儒道釋文化分層次貫穿其中。我們有幸生活在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當代,也同樣有幸能夠見到和聽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所以我們要無比珍惜自己的有生年華,積極投入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運動中,使此生無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