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廣安歷史向前推進了6000年的安家壩遺址

將廣安歷史向前推進了6000年的安家壩遺址

安家壩遺址。

廣安,位於四川東部,比鄰重慶,境內有嘉陵江和渠江,人文歷史悠久。常常有人問:廣安的人類歷史最早要追溯到什麼時期呢?對這一問題,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不過,專家對此給出了答案:廣安有一處古人類遺址,通過發現的實物證明,可以從漢代再往前推2000—6000年。

這一遺址就是安家壩遺址,位於廣安區蘇溪鄉石柱村2組,是一塊瀕臨渠江的臺地,多年前,有考古專家在此發現了古人類遺物。

廣安市文管所專家唐雲梅參與了這次考古行動,她介紹,安家壩遺址的發現,得益於兩江流域廣安段文物考古調查工作。該工作於2009年2月啟動,全稱為“嘉陵江及渠江流域廣安段文物考古調查”。在此之前,省上專家曾多次對兩江流域廣安段作了一些零散的調查,但2009年由市文管所組織的這一次卻是兩江流域廣安段一次最權威、最全面、最系統的考古調查。調查組由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帶隊,市文管所專業人員全程跟進,各區市縣現場配合,凡沿江500—1000米範圍內皆為走訪調查及勘探對象。考慮到考古作業的方便,活動分為春、冬兩個階段進行,前後持續約半年時間。同時,人員配備上較以前開展田野考古調查人員更加年輕化和專業化,設備上使用了探鏟、GPS定位儀,方法上使用了探溝、探方試掘等。

發現安家壩遺址,大約是當年的11月份,田坎上很少有野草。當時,唐雲梅等人看到那一地形,就初步判斷可能有人類遺址,於是在臺地邊沿的田坎外坡用手鏟刮出剖面,發現有繩紋灰陶及夾粗砂褐陶等人類生活遺蹟。遺址分佈面積約800平方米,其地層堆積從斷面觀察,至少可分為耕土、灰褐色細沙土、灰黃色細沙土、基岩風化土四層。其中,較為疏鬆的耕土層呈水平分佈、厚約40釐米,第二層灰褐色細沙土層的雜質變得極少,而文化層是第三層,為灰黃色細沙土層,非常緻密,其內夾雜著較多夾細砂繩紋陶片、加粗沙褐色陶片及炭粒等。根據出土器物分析,該遺址的年代大約在新石器時期至戰國。因為老地名叫安家壩,於是便定名為了安家壩遺址。

此次調查,行程涉及武勝、嶽池、華鎣、廣安區的35個鄉鎮60餘個村,調查組幾乎每天都沿江步行調查,幾乎每天就有新的發現。到調查結束時,僅發現新石器時代至元明時期的遺址就達24處,安家壩遺址只是考古調查組發現的一些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之一。這次全面系統的兩江流域廣安段考古調查活動中,雖然安家壩遺址因村民阻攔未成功試掘,但採集的文物標本特徵明顯,而被文物管理部門列為了廣安境內新石器時期人類遺址的代表之一。

唐雲梅介紹,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孫智斌在查看了以安家壩遺址為代表的早期遺址的文物標本後,他認為,安家壩等遺址可能是新石器時期的一種新的地方考古學文化類型,有著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在兩江流域廣安段考古調查工作中,唐雲梅等人共發現新石器時期至元明時期的文物82處,其中嘉陵江流域58處、渠江流域24處。文物類型包括遺址、墓葬、窯址、石窟、石刻、摩崖造像以及石斧採集點。而這次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在以往的考古調查中,發現的人類生活遺址歷史最遠的是秦漢時期,而這次,通過實物證明了廣安從古到今一個完整的歷史發展軌跡,填補了廣安境內早期文化遺址的空白。

唐雲梅說:這次考古調查所取得的發現結果,意義深遠,它將廣安境內人類發展史由有實物證明的漢代向前推進了2000—6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