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爱“炒币”,原来几千年前已埋下基因


事实上,我的这些同学投资的基本都是,没有网站、没有代码、没有上链的“传销币”、“空气币”,压根跟区块链没有关系。

笔者惊讶,“炒币”的影响竟然如此之深,笔者的中学同学大多在三线城市,从事着和科技、金融无关的行业,竟已纷纷入坑。

但一琢磨,倒也不奇怪。中国人喜欢炒,已经形成一种观念。从炒股炒房,到炒普洱、炒虫草、炒蜜蜡、炒黄金、炒大蒜、炒盐巴、炒红木、炒大蒜、炒期货、炒原油……只要一件事物,具备炒的特性,中国人总都能把它炒得很高,而不论其实际价值。

当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传到中国,炒就在所难免。有数据显示,中国人是“炒币”主要干流。近日,日本金融厅加密货币交易所研究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各种加密货币矿池58%在中国,16%在美国。

而全球前五大加密货币交易所,有三个都是中国人创办的——成交量接近全球成交量的四成。虽然这三个交易所没有公布交易人结构,但是普遍认为,多是中国投资者。

可是,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炒呢?

套用前阵子流行的一本书的理论,或许可以揭开这一谜题。

这本书的名字叫《价值起源》,由许多个耶鲁的金融学家共同完成。它透过金融发展四千多年的历史,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我们展示了金融创新的背景和规律。

书中观点提到,在古代中国和西方(地中海文明)对货币的理解存在很大不同,这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铸币材料不同。西方的货币标准是以贵金属为基础的,银币主导了国内贸易,黄金通常是国际贸易的标准。中国封建王朝则是以青铜币为货币。贱金属铸成的货币具有单位价值较低的特征,并且中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价值比贱金属还低。

第二:中国关于货币价值的思想完全不同于西方。支配西方思想的亚里士多德传统理论一直延续到近代史期。这一思想认为充当货币的商品价值起源于他们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即货币要具有内在价值,这一货币概念与法定货币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相容的。然而中国的政治家却认为:货币是由最高统治者创造的,赋予货币价值的是统治者手中的印章,而不是货币的内在价值或者交易价值。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的货币体系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今天中文中纸币代表的概念是用国家票证代替硬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纸币都代表某种特权的凭证,或来自政府的某种特权,并以此与持票人的权利相对应。

读完这本书的这些观点,我醍醐灌顶。高中时,不理解二战后美元为何一定要锚定黄金,原来这是西方文化的延续。

再反观加密货币的炒作,炒作的人只关心发行主体讲的故事是否有吸引力,能吸引更多韭菜,而不特别关心加密货币的真实价值。

我问我同学,你炒的这个是传销币,不担心归零吗?他说:“能拉到下家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