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成人礼、榆木钻火比赛、约会、放假七天……古代清明节玩法太多

行成人礼、榆木钻火比赛、约会、放假七天……古代清明节玩法太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据天气预报报道,4月5日有小雨,2018年的清明节,今天与唐代诗人杜牧感受同一片天空下的清明雨。

年年岁岁雨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说清明节不得不说寒食节。

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一位真正的士,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介子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割掉自己腿上的肉给逃亡中的公子重耳充饥,成就成语“割股奉君”。之后又有“绵山焚身”,拒绝受赏,留下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就是“士”的气节与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他死难的这天禁止起火,吃冷食,由此而来“寒食节”。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带着众臣登上绵山祭奠子推,

可以说介子推是历史上第一个被扫墓的人。他故事流传千古,就如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所言:“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行成人礼、榆木钻火比赛、约会、放假七天……古代清明节玩法太多

为何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而寒食节没有呢?

清明节原本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十五天。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历书》中有同样的说法:“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也记载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时清明节只是作为时序的标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清明时节,降水与温度增加,耕种正好,比如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各自为政”的,寒食节被当作节日来过,而清明节只是节气。直到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唐玄宗颁布诏书,将寒食节作为法定节日确定下来。《旧唐书·玄宗纪》中记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地,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唐代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里面也记载道:“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这里补充一下,“五礼“是古代礼仪的总称,包括祭祀之事的吉礼,丧葬之事的凶礼,军旅之事的军礼,宾客之事的宾礼,冠婚之事的嘉礼。

行成人礼、榆木钻火比赛、约会、放假七天……古代清明节玩法太多

寒食被纳入五礼中的吉礼,成为有明文规定的节日,但这时的寒食已不再单纯地纪念介子推,而是扩大到祭祀先祖,无论是公务员还是老百姓这天都可以为亲人扫墓上坟,这也是中国孝文化的一部分。

唐玄宗时,规定寒食节有四天假期,到唐肃宗时,增加到七天,是继元宵假期之后的又一个长假期。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前后只差1-2天,所以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之后便合二为一。

从这种角度说,寒食节为清明节的前身,清明节为寒食节的延续。

行成人礼、榆木钻火比赛、约会、放假七天……古代清明节玩法太多

到了宋代,清明节愈加兴盛,势头盖过寒食节,许多祭祀活动都在清明这天举行,寒食节的习俗被清明收归所有。

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详细地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城在清明节的盛况:

“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禁中前五日,发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宗室南班,亦分遣诸陵,行朝享礼。向者从人官给紫衫、白绢、三角儿青行缠,今亦遵例支给。至日,亦有车马诣赤山诸攒,并诸宫妃王子坟堂,行享祀礼。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

,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此时尚犹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杭城风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

行成人礼、榆木钻火比赛、约会、放假七天……古代清明节玩法太多

宋朝的清明节沿袭晚唐的习俗,假期一共有七天,前两天是“寒食节”,有插柳条于门上和行成人礼的习俗。第三天就是清明节,会在庙堂举办大型的祭祖活动,皇帝妃子王子皆去坟堂,行享祀礼。公务员和老百姓都去郊外扫墓,表达孝敬与思念之情。此外,还有赏花游湖、划龙舟等项目。

可以看出清明节在宋朝已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有着哀思与欢乐两种色彩。这与现在的清明节高度一致。

襄阳郑家山上还保存着南宋主战派将军赵淳摩崖石刻,上面用楷书刻着五十三字:“庆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将官以下,遍祭战殁将士于岩亭之野。酹酒焚币,成礼而去。清明复携家来此,遥睇松楸,用修时祀。河阳赵淳题”。说的是,在公元1199年的寒食日,赵淳带着自己的部下,在这里祭拜死于战争的士兵。第二天清明的时候,又带领全家前来祭奠。

记录赵淳的历史文献十分鲜见,而且是负面人物,比如《宁宗本纪》说“乙酉,赵淳焚樊城”。更狠的是《通鉴纲目续编》“赵淳焚樊城而遁”是为一个逃跑的将军。但是后来《襄阳守城录》和摩崖石刻为其正了名。

同时从这个历史故事,也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寒食节和清明节已经模糊了界限,祭祀的主题没有改变过。

行成人礼、榆木钻火比赛、约会、放假七天……古代清明节玩法太多

在清代学者褚人获的小说《坚瓠集》中,描述了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一个是荡秋千;一个是寒食,这一天要吃冷食,“以鸡羽入灰焦者罪之”;第三个便是清明节祭祀扫墓,“清明前后,率子女长幼。持牲醴楮钱,祭扫坟墓,虽至贫乏,亦备壶醪豆豕……纸灰满谷,哭声哀戚”。

每逢佳节倍思亲,许多诗人在清明节时咏诗抒怀,其中最著名的清明诗,莫过于唐代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年清明必逢雨,似乎是亘古不变的规则,清明雨又叫“泼火雨”,源于寒食节禁火。早在梁代宗懔的《荆梦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梅尧臣也说:“年年泼火雨,苦作清明寒。”宋代侯延庆的《退斋雅闻录》:“河朔人谓清明雨为泼火雨,立夏为隔辙雨。”

此外,比较喜欢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中用到两个典故,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出自《孟子》讲的是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与之相反的则是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故事。最后,诗人感叹,几千年过去了,不管是圣贤还是笨蛋谁还记得呢,最后都是一抔黄土,长满蓬蒿。

是啊,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相同而且公平的,那就是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