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神童,一位3岁中进士却不得重用,另一位痛批太子却当上宰相

神童,似乎这个词往往与悲剧联系在一起,提起这个词的时候,最常让人想起的无疑就是三国的那两位了,一个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另一位则是周不疑,两人年纪轻轻就显露出了不输成年人的才气,却都死于非命。不过这次蠢哥要聊的两位神童却没他们那么惨,可以说这两位都算是善终了,只不过这前一位3岁就中了进士,却一生都未得皇帝的重用,而另外一个敢痛批太子,最终却官至宰相,难道真是皇帝不会挑人?在蠢哥看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这皇帝可以说是既会挑人,也不会挑人。

两位神童,一位3岁中进士却不得重用,另一位痛批太子却当上宰相

(宋真宗剧照)

首先说说这3岁就中了进士这位吧,很多人也许不理解,难道这3岁的人能比过成年人的智商?当然没有那么神奇,固然现如今也有“跳级生”存在,但3岁就能在成年人的科举中进士还是比较扯淡的,其实这是大唐为了选拔民间神童而特意设置的“童子科”,北宋之时也依然沿用此制度,这种科举考试出的题自然也是孩童们能够理解的。

两位神童,一位3岁中进士却不得重用,另一位痛批太子却当上宰相

(神童剧照)

那是北宋真宗年间,时年仅有3岁的蔡伯俙从众多神童中脱颖而出,皇帝亲自出题考他,他却显露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大气,题题都是对答如流,于是宋真宗就赐他进士出身,成了太子的陪读。据说这蔡伯俙2岁就能过耳不忘,读过一遍的文章,他就能默写出来,确实是牛。

两位神童,一位3岁中进士却不得重用,另一位痛批太子却当上宰相

(宋仁宗剧照)

然而当时太子身边的陪读可不只有他一人,还有另外一位叫晏殊的神童,只不过这晏殊比起蔡伯俙来说就没那么讨喜了,当时的太子赵祯(后来的仁宗)更喜欢和蔡伯俙交流,因为蔡伯俙总是顺着他的意思说话,从来不会让他难堪,而晏殊则显得有些情商太低的感觉,没少得罪赵祯。一天,真宗想让太子写篇文章,意在检验他最近是否有在用功读书,赵祯犯难了,因为他确实没怎么用工,于是他便想找晏殊帮忙,哪知道晏殊义正言辞的痛批了太子赵祯一顿,说是这种事别人帮你又有什么意义呢?赵祯很是生气,他又找了蔡伯俙,还是这哥们给力,帮他写了篇佳作,这事算是应付过去了。

两位神童,一位3岁中进士却不得重用,另一位痛批太子却当上宰相

(晏殊像)

可是在赵祯继位后,这两位陪读神童的际遇却截然相反,并且有些出乎人们的预料,我们都知道,宋仁宗是出了名的仁君,也是个好皇帝,觉非昏君,他却重用了晏殊,甚至晏殊在后来还官至宰相,而与他关系一向不错的蔡伯俙却一生都未得重用,这是为何呢?宋仁宗的理由却是不需要溜须拍马之人,他需要的是能够直言不讳挑他毛病的人。

两位神童,一位3岁中进士却不得重用,另一位痛批太子却当上宰相

(慈禧与李莲英剧照)

文章开头蠢哥提到“皇帝不会挑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你既可以说他会挑人,也可以说他不会挑人,任用晏殊这种直言不讳的忠臣自然是没错的,确实是明智之举。但是蔡伯俙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在蠢哥看来,蔡伯俙就像是慈禧身边的李莲英一样,总是能够逆来顺受的为主子排忧解难,皇帝身边难道不需要这样一个人吗?若是因为他爱溜须拍马就不重用他,对于他来说确实有点儿冤,蔡伯俙也没做啥伤天害理之事,而且从他3岁中进士来看,也的确是有才之人,宋仁宗是否也因此错过了一个人才呢?不过历史却不会给蔡伯俙重来一次的机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