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有責任嗎?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國之興在人才之興。蜀國後期賢才凋零,餘者皆不堪大任,是什麼原因導致蜀國的人才梯隊斷缺?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培養人才嗎?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有責任嗎?

主要的原因並不在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而是在於益州本地門閥集團與劉備帶來的外來集團之間的爭鬥。

如果你注意看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都會發現,到了後期,曹魏和孫吳都基本上在盡力拉攏當地的門閥士族:例如曹丕的九品中正制;而孫權即位後基本上丞相之位都是由江南的有力士族的代表來接任,如顧雍、陸遜等。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有責任嗎?

相比之下,蜀漢的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外來集團手上,唯一比較明顯的籠絡本地門閥的舉措也就是劉備娶了吳懿的妹妹吳夫人。但是劉備死後,繼位的是劉禪,而諸葛亮依舊沿用的是劉備的外來集團老班子,這就導致了本地門閥被排斥、被打壓。

細心觀察可以發現,蜀漢後期的名將姜維、馬岱、關興、張苞,謀士楊儀、蔣琬、費禕、董允,都是出自外來集團。而出身本地的名將謀士除了已故的黃忠、嚴顏、法正之外很難再找到別人了。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有責任嗎?

另外,從很多地方都能看出蜀漢外來集團對本地集團的排斥,如關羽對黃忠的不滿,街亭之戰中馬謖對王平的不屑一顧,等等。甚至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向劉禪推薦的4個人才,也無一出自益州本地。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有責任嗎?

因而,當魏國攻入蜀國,組織抵抗的基本上都是外來集團的人,如姜維、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在綿竹戰死)等,朝堂中的本地門閥基本都是在勸劉禪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