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丨千年不衰的茶中精粹

天地獨釀普洱茶,喬木古樹生茶山。

茶膏千年終不衰,緣自原料本天然。

上有蒼天的古樹,下有百草奇花,更身披藤蔓、苔蘚、地衣、螃蟹腳,這就是普洱茶膏的原料,雲南特有的古樹奇木——喬木大葉種古茶樹,千百年來,他們和熱帶雨林和諧共生,汲取低緯度橫斷山脈的天然靈氣沉澱、沉澱,再沉澱,最後經由人類的智慧凝結成茶的琥珀——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丨千年不衰的茶中精粹

研究過茶膏發展史的人或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上千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其他茶類的茶膏,為什麼只有普洱茶膏流傳下來,且獨以普洱茶膏為上品?

中國的茶膏自唐代開始有了它的雛形,到了宋代工藝已經成熟,如宋代的“玉蟬膏”就是以白茶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可這些產品為什麼到後來都銷聲匿跡了呢?

甚至,對於當今的喝茶人而言,只要一提起“茶膏”兩字,就是指普洱茶膏,而無須再綴上“普洱”兩字。換句話說,“茶膏”已成為“普洱茶膏”的代名詞。

為什麼?很多人在問。中國各地有那麼多的好茶,難道只有普洱茶可進行這種“膏類”的深加工,其他茶為什麼不行?

普洱茶膏丨千年不衰的茶中精粹

原因有兩點:

一是原料本身的優勢。

綠茶與烏龍茶分別為小葉種與中葉種,其茶葉本身內含物質太少。綠茶不耐泡是茶人皆知的事實。烏龍茶強於綠茶,但可提取與濃縮的物質仍然與大葉種的普洱茶不能相比,實際上是差別很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雲南茶人用大葉種茶製作的龍井、碧螺春及鐵觀音,雖然外觀沒有西湖龍井、碧螺春、鐵觀音漂亮,或者說做工尚屬粗糙,但耐泡度絕對超過它們。

二是具有獨特的發酵過程。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茶膏”的產生,沒有發酵的基礎,是很難生成的。因為發酵的過程是大分子被逐步降解而轉化為小分子的過程。未發酵的茶或發酵不充分的茶,其內含大多是大分子物質,而這些大分子物質不管通過什麼手段將其“提取”出來,其品質都是極差的。綠茶是不發酵茶,甚至忌諱發酵。因此,將綠茶硬性做成“茶膏”,其湯色必然混濁,苦澀味極重,失去了綠茶原有的“鮮爽”。同樣,鐵觀音雖然進行了輕發酵,但也由於發酵度不夠,其製成的“茶膏”也同樣是湯色混濁,味覺極差,脫離了原茶的本質。其實,就發酵而言,同樣適用於普洱茶。如果普洱茶不經過發酵的過程,同樣製作不了“茶膏”。

因此,普洱茶膏的原料以兩種為最佳:一是人工發酵的普洱熟茶;二是陳化50年以上的“老普洱”。除此之外的普洱茶,都很難製成真正意義的“茶膏”。 普洱茶膏的製作,不是為了製作“膏體”物質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濃縮茶葉精華,為人體的健康服務。

普洱茶膏就屬於發酵食品。沒有發酵這個載體,恐怕會早已退出茶葉家族,不可能成為皇宮貢品的角色,更不可能擔當“國禮”的大任。

普洱茶膏丨千年不衰的茶中精粹

正是基於上述兩個原因:原料與發酵的特殊要求,必然造成後人對唐宋時期研究成果的自然拋棄。我們中國人是一個特別務實的民族,也特別重視經驗的總結與積累。所以,當宋代的“茶膏”失傳後,其工藝卻被巧妙地保留下來。今天我們應當看到,宋代茶膏的徹底失傳,其真正的原因還是與品質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