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總結,人體精氣和藥物氣味微妙關係,治病用藥的最高原則

繼續讀黃帝內經,今天讀的條文是從開始到目前遇到一個很難啃的梗。看了許多註解家們的註釋,各說紛紜,繞來繞去看得人發矇。

我還是自己看原文,從原文去理解好了。看我能不能理出一點頭緒出來。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在自然界,水跟火是兩個極端的代表,一陰一陽。水是陰的代表,寒冷、軟和向下。而火呢,是陽的代表,火熱,熱烈,向上。

陰陽的自然屬性,明顯的區分開來,一分為二的認識自然。

黃帝內經總結,人體精氣和藥物氣味微妙關係,治病用藥的最高原則

自然植物的氣味也是一對一樣關係。氣是五行的,氣有清有濁,有厚有薄,但總的來說氣為無形的,性向上。而味呢,是有形的,更偏陰,偏向下。

氣味就是自然本草的一對非常重要的陰陽屬性,這也是中醫利用本草治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

首先來看我們人體,人體有精氣神、形體、而精氣神和形體之間又‘化’在中間轉換。

在人體形體是有形的,看的見的為陰,而精氣神這三個又是無形的,屬於陽。

當人吃進食物,食物由氣和味組成。味為陰,進入人體自然也趨向走陰,所以食物中的‘味’就變成人體的形體。特別是一些體制比較瘦弱的人,想要補形體就得吃一些滋膩厚味的。

當然,一些人長期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味都比較重,特別是肉類,就自然化成人體的形體,這樣的人最容易長肉長胖。

自然食物‘味’的精氣進入人體,化生成人體的形體物質。而人體的形體物質又可以轉化成人體的“氣”,從有形的物質化成無形的“氣”,這個氣就是人體各種功能和動力。這就是“味歸形,形歸氣,”

人體的精氣神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氣可以進一步積累濃縮,變成人體’精‘更高一級的能量儲存起來。這’精‘好比人體的最原始的物質和動力,可以化成出許多的東西,所以“精歸化”。

由於有以上的變化特點,所以精吃了氣(精食氣),相當於氣養精,變成了精。同樣,,人體的形體吃了自然的食物的’味‘(形食味),食物的味變成了人體的形體物質。

黃帝內經總結,人體精氣和藥物氣味微妙關係,治病用藥的最高原則

同樣,人體的精氣神形體之間是可以相互化生的,精足可以化生出許多的東西出來,人體臟腑器官經絡形體等。當然,其他的這些物質又可以變成精,(所以叫化生精)。

按正常的順序是這樣的人體的形體(基本物質)---化生氣---氣變成精(神)。同樣,反過來也是成立的。人體最高級的能量作為動力也可以促進形體生成。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這一段看似很複雜繞來繞去,梳理了一遍無非在講這麼一個東西。外界的物質(氣味)進入人體,外界食物的氣變成人體的氣,味變成人體的形。

人體的形體、氣、精又可以相互轉化。

所以當這過程出現異常,就會生病。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過食厚味反而傷人體的形(味傷形)、過食多氣的食物反而傷人體的精(無形)。因為陽為氣,陰為味。在人體形為陰,精為陽。

人體的氣靠精來化生,精傷(食物氣傷精)了之後,認得氣也會受損。所以,人體的氣也會被食物厚味所上(氣傷於味)。

當然看到這,許多人還是不明白,因為,沒有理解這段文字涉及到自然食物的氣味,和人體的形、氣、精。

一張圖總結:

黃帝內經總結,人體精氣和藥物氣味微妙關係,治病用藥的最高原則

人體精氣神形跟自然食物’氣味‘轉化

不管講的怎麼複查,一句話已經講完了,就是你走你的陰間到,我過我的陽間橋。但食物藥物進入到人體,會發生相互的轉化,因為人體是一個活的生命。

過食就會傷人,過食物傷人的原理也在這裡。當然同樣的原理,如果利用好人體跟食物和本草氣味的關係還能治病。

當然,當然這也是後面講中藥應用的一個重要原則。

可以參考後面條文: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這部分的內容,下次二羊學習後再系統分享給大家。


我是中醫二羊

一個鐵桿中醫腦殘粉。有一味赤色梔子心,胸懷山中藥,願為熊膽使君子,繼四聖岐黃之術。

中醫是一種愛好,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生活。

瞭解跟多中醫文化健康知識可以關注我的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