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本草—麻黄

麻黄JUNCI MEDULLA

每日一本草—麻黄

来源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相关名

华麻黄、木麻黄、山麻黄、蛇麻黄、勃氏麻黄。

产地

产于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西北部及陕西等省区。蒙古也有分布。

饮片炮制

麻黄:拣去杂质,去尽木质茎及残根,用水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即得。

麻黄绒: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黄放在碾槽里,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

蜜麻黄:取麻黄段,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段100斤,用炼熟蜂蜜10-15斤)《本草备要》:用醋汤略泡,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

性状鉴别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每日一本草—麻黄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

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

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J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每日一本草—麻黄

使用注意

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②《别录》:不可多服,令人虚。

③《蜀本草》:白薇为之使。

④《医学入门》:伤风有汗及阴虚伤食者禁用。

⑤《本草经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疤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现代药理

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