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郵票上的故事「第三組」續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1992年8月25日發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三組)》特種郵票1套4枚。

【1】“舌戰群儒”。選自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為聯合孫權共拒曹操,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出使江東。此時,孫權已接到曹操的檄文。在大軍壓境的緊迫形勢下,孫權部下的一班文臣主張降曹。諸葛亮在謁見孫權之前,與這班文人會於外堂。張昭等人知道諸葛亮的來意,故意挑起爭論,欲使諸葛亮知難而退。諸葛亮從容不迫,論形勢,陳利害,唇槍舌戰,對答如流;表現出了能言善辯的出眾才華和沉著應變的非凡膽識。
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郵票上的故事「第三組」續

【2】“智激孫權”。選自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諸葛亮與孫權見面後,通過察言觀色,暗暗確定了“只可激,不可說”的策略。他針對孫權懼怕曹操、在戰與不戰之間舉棋不定的心理,先說曹操來勢不可阻擋,不如投降。孫權自然發問劉備為何不降。諸葛亮答曰:劉備是漢室後代、蓋世英才,怎能屈居人下?果然激得孫權“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隨後,諸葛亮分析了曹軍“遠來疲憊”、“不習水戰”和“民心不歸”等三個不利因素,說明拒曹必勝的道理,促使孫權決心抗曹。
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郵票上的故事「第三組」續

【3】“蔣幹盜書”。選自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曹操謀士蔣幹自幼與周瑜是同學,自告奮勇來江東說降周瑜。周瑜暗定反間計,設宴款待蔣幹。宴罷,周瑜假裝大醉,與蔣幹同床而眠。蔣幹悄然起床,偷閱桌上文件,發現一封曹軍大將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信,稱他們兩人慾伺機殺死曹操,投降周瑜。蔣幹如獲至寶,當夜偷跑回曹營,把盜來的假信呈與曹操。曹操大怒,立即將蔡、張兩人斬首。後得知真情,追悔莫及。
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郵票上的故事「第三組」續

【4】“草船借箭”。選自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周瑜妒恨諸葛亮的智謀,恐日久對江東不利,屢欲除之。一日,周瑜與諸葛亮商議破曹之事,周瑜藉此要求諸葛亮數日之內造出十萬只箭,並誘迫對方立下軍令狀。諸葛亮胸有成竹,從容不迫。他命令手下扎草船二十隻,趁大霧瀰漫江面之際,將船一字擺開,駛向對岸,誘使曹軍弓箭手亂箭射之,“借”得鵰翎箭十幾萬只。周瑜聞之,自嘆弗如。
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郵票上的故事「第三組」續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小李往事著犀利講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