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状调查之四:“垃圾围村”,谁之错?

农村现状调查之四:“垃圾围村”,谁之错?

农村人居环境最大的痛点,就是“垃圾围村”问题。

“癌”就像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中那个被渔夫打开的魔瓶,让人们谈癌色变,成了恐惧的眼泪。我的母亲、二叔、舅舅等8位亲人就因癌而去,留下无比伤痛。

很难判定,村民得这癌那癌,就一定与空气、水和食物污染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有一点,“癌”字里有3个口。病从口入,癌症多是吃出来,喝出来的,更有空气中致癌物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都市化的高速发展,自然环境正经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并不例外,甚至更加恶化。

如果让时间倒退三十年的话,那时乡村很美,一派炊烟袅袅,田野绿洲,青山碧水,蓝天白云,万物竞生,就连空气中带着的都是清香。但这份怡静却被乡亲们自己亲手扔下的农药瓶、塑料袋等生活废弃物给毁坏了。

清楚地记得,过去没有塑料制品,也没听说过这农药残留,那水土污染,村子里很少有垃圾。即便有也主要是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但这些排泄物,又很快会被勤快的农民送到地里作为有机肥料。现如今,人和动物的粪便明显比过去少见了,就连原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底层位置且数量较大的萤火虫也都逐渐消失甚至灭绝,更别说那鸟语花香,听取蛙声一片啦!

农村现状调查之四:“垃圾围村”,谁之错?

村子后面有条沟,早些年,有人租来建厂,后来由于资金问题被暂时搁置。不想仅三、四年光景,肆意倾倒的水泥块、渣土等建筑和生活垃圾,就堆集如山,填满沟壑。人只要靠近这个地方,成群的苍蝇就会一窝蜂地围追着人跑。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当前不少乡村环境的缩影。村子是城乡结合部,垃圾围村的情况相对其它村子而言,要更严重一些。房前屋后,田边路旁、沟渠滩头,倒处扔着生活和建筑垃圾,各种污水也得不到处理,任其横流。特别是那条小河,更是垃圾成灾。

20多公里长的河道,流淌的是沿途村子排出的污水,像柴油的颜色,发黑、发臭,早没了过去的水清清、天蓝蓝的色彩。人稍走近些,就压得几乎到了无法呼吸的地步。河道两岸的青草绿树,被钢筋水泥的楼房和商铺替代,各种颜色的塑料制品、破衣褂、旧皮鞋、玻璃、陶瓷碎片等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偶有几只流浪的猫、狗在上面觅食,与以前的幽静、干净判若两样。

“垃圾围村”已经很难只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了。应该说是直接伴随着致命危险,且这种致命性还是双重的:一是由于乡村没有专门的环卫人员,只好按传统办法,先把垃圾堆在房前屋后,或直接扔到小河边烧掉。殊不知,垃圾堆放本身释放的“毒性”危害极大,加上塑料制品在焚烧过程中,所释放出的是严重致癌物。对于这一点,村民是不知晓的。二是垃圾随意的倒放,不仅对土壤及水资源构成巨大潜在危害,人一旦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对身体也就造成了最直接伤害。

当然,“垃圾围村”也绝非一日之寒,也定非一日之“功”。之所以造成生态环境这个“魔瓶”今天被打开,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还较差,随意倒放垃圾现象严重;农村环境设施及管理投入不足、处理垃圾能力有限;一些企业、养殖业等管理无序加重环境污染等。另一方面,在垃圾堆已发展到致命地步的另一面,是无比现实的“没人管”现象。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地区和村庄都有一个共同难点,那就是多个部门都在管,又都不具体担负责任。而“亦官亦民”的村干部,对此更是视而不见,睁只眼闭只眼,上级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最终问题照旧。

在英国谚语里,“房间里的大象”是用来形容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某种程度上,垃圾围村现象就可称得上是“房间里的大象”。垃圾的污染问题明明就摆在那,但在外力介入之前,只能被动地一步步走向恶化,甚至可能被接受和习惯。

农村现状调查之四:“垃圾围村”,谁之错?

比如,村里有户人家在自家院里进行生畜屠宰加工。每天是死猪活牛、防疫的没防疫的,来者不拒。排出的废水直接流在村子路上,恶臭刺鼻。其左邻右舍多次向村里反映,但都没有得到解决,虽有怨言,却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像一个“毒瘤”一样扎根生长,日渐严重,看了着实让人焦急心痛。殊不知,这种“装睡”的惯性,最直接导致的就是污水漫溢、深入地下,土壤环境被污染。

“政府不重视,农民不关心”。客观上讲,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环境卫生政府领导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城市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一旦产生大量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不但影响市容市貌,也很容易滋生疾病,那是非常危险的现象。而地广人稀的农村,村民公共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那些垃圾倒门口、污水随手泼、秸秆满地堆的不文明生活陋习随处可见,沟洼角落粪便淤积,垃圾围村堵河等,领导们重视的程度就差多了。

“要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的垃圾问题就一定要得到解决。”现在很多人一谈起环境保护,头头是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事实上,他们只将明晃晃的真金白银装进口袋,却把臭烘烘的白烟黑水留给子孙。

有道是,叫醒睡着的人容易,叫醒装睡的人很难。生态环境一头连着老百姓的福祉,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是炽烈的民生情怀,更是坚定的历史担当。在这方面,各级政府一定要有担当,尤其是我们的基层组织。因为,环境的治理,固然要依靠中枢强有力的协调督导,但绝对离不开作为毛细血管的基层组织,也就是我们村一级干部。

农村现状调查之四:“垃圾围村”,谁之错?

曾记得有一种混沌现象,也被称作“蝴蝶效应”。大意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早在中国1300多年前《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古人也认为微小的改变会对未来有很大影响。同样,触目惊心的“垃圾围村”现象,不仅危害农民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城市周边地下、地上水源,影响城市周边的土壤环境。

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享受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农村一片青山绿水。从政府各部门到全社会当应形成合力,齐心来破解“垃圾围村”顽疾。

环境保护攻坚战是一场必须取得胜利的硬仗。当我们真正像治理城市环境那样,认真思考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就一定拿出一套破解“垃圾围村”问题的方案,一定能切切实实地落在实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